护国公(校对)第4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5/566

  尽管杨庆也在进口棉花,但无论怎样进口棉花都比不上自产廉价,尤其是新的棉种引进后,大规模种植棉花正在成为那些地主老财们一致的方向。
  而杨庆的计划很简单……
  “土地公有。”
  他说道。
  “不是任何人个人所有!
  包括皇帝也无权把土地出售或者割让给别人,任何土地所有权的变更都只有四民大会有权决定。
  皇庄土地视为皇帝所有。
  爵位封地视为爵臣私有。
  此外所有平民的土地无论什么身份全部收归国有,但会根据数量不同给予土地券作为补偿,后者类似于国债,会在以后分期加利息支付。另外对于主动上交土地的,给予北方同样数量荒地的十年免租权,这十年内不会向他们收地租!另外再给三十年租种权,这期间除非他们主动放弃否则国家不会收回。而南方收回的土地以各地情况不同,按户口重新依皇庄例租给申请租种的,然后组成公社,不过同样也需要服兵役。
  取消田赋。
  但改成支付给国家的地租。
  而这个地租的数量,同样以皇庄的标准确定,理论上不会再向农民收取任何其他的税收了。”
  杨庆说道。
  “你这太糊弄人了吧?给他们北方荒地十年免租权,他们就算能种棉花,那些地方谁给他们种?老百姓都去公社了,谁给他们当佃户?福王这些人开荒能收来佃户,是因为有北方难民,他们在北方又不可能找到难民开荒!”
  女皇无语道。
  “他们可以用奴隶啊!”
  杨庆说道。
  “奴隶吃什么?难道奴隶不需要吃饭吗?本来为解决人口增长,大量引入奴隶不是加剧增长吗?”
  女皇说道。
  “吃地瓜啊!”
  杨庆一脸纯洁地说道。
  好吧,这就是他给地主们设计好的未来出路。
  晋级奴隶主。
  给他们河南,关中,汉中甚至陇右的开荒权,尤其是河套这样堪称顶级产棉区,这些地方有水源灌溉的可以种植经济作物,不仅仅是棉花,还有油菜,酿酒的高粱等。劳动力就用奴隶,反正吃地瓜也能吃饱,那些同时开垦的薄地种地瓜,奴隶们自己就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即可以保证棉花这些经济作物的供应,又能开垦北方的荒地,还能抽空包括倭国在内周围的人口。
  一举多得。
  唯一的问题,也就是这些地方的交通运输问题。
  但这个可以用修路解决。
  尤其是向东北的垦荒,那些地主老财不需要亲自去,他们手中都有的是钱,雇佣一批打手监工,买一批奴隶去种就行,自己在家乡继续享受奴隶们的血汗钱,用他们的消费保证大明的税收。
  他们都是心狠手辣的。
  这种小事只要引上道剩下就不用管了,他们绝对不会比美国南方奴隶主对奴隶更好的。
  所以未来杨庆就可以在北方的土地上,看到一个个大明监工骑着马带着枪,手中拎着鞭子游荡,在他们周围一行行棉花间,一个个倭奴或者其他什么奴的,低着头不断摘棉花,稍有偷懒的立刻有鞭子落下。散工之后就像咱大清治下一样,一个个拥挤在长桌边,抱着碗喝着地瓜粥,啃着地瓜面饼子,就着腌萝卜,偶尔有表现好的会得到奖励……
  奖励玉米面饼子。
  或许发了财的主人,会仁慈的在某个特殊日子里,给他们发个米饭团子让他们吃块肉。
  完美的世界啊!
  而那些真正良田则全部分给一个个自耕农,形成庞大的自耕农集团和预备役。
  这才是真正的实力。
  工业发展速度反而不需要太快。
  因为大明绝对优势已经形成,只要自己不出现内乱,保持稳定地发展几乎就是躺赢,没有什么敌人能抗衡一个占据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而且保证了内部稳定,甚至于在工业,教育,军事等方面获得全面优势的庞大帝国。
  所以必须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工业。
  重点反而不是出去赚钱。
  实际上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口依然处于赤贫状态,尽管看似海外无限广阔,但实际上市场甚至不一定比得上大明国内,就像纺织业就算发展再快没人买也白搭。而这个世界恐怕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拿不出买衣服钱的,同样丝绸也只有极少数人能穿起,这个世界支撑一个英国级别的国家工业化的确没问题。
  但支撑一个大明级别的国家工业化就不能靠海外贸易了。
  得靠内需。
  稳定的自耕农集团同样也是内需的保证,不能指望一个六成收获都被地主夺走的佃户有什么消费能力,但一个可以吃饱饭的自耕农会想买更多东西的。
  至于自耕农缺乏进取的动力。
  这同样小事而已。
  人又不是吃饱饭,穿上衣服就能够满足了,目前的确如此,但那只是因为他们之前吃不饱饭,也穿不上衣服。而欲望永无止境,很快他们就会觉得自己需要更多钱,可以偶尔喝点酒吃点肉,甚至惦记到娱乐场所逛一逛。但分给他们的田地,是不可能支撑他们过这样生活的,于是他就会想起,自己其实可以在农闲到城里找点零工做。当他发现自己在做零工时候家里那点地,居然只靠老婆孩子就能耕种了,那么他就不会只满足于做零工赚点零花钱……
  于是他就这样一步步走出了农村。
  等到他儿子长大以后……
  话说现在南京周围皇庄的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已经很少有人会对下地种田感兴趣了。
第四六一章
你这个糟老头子坏的很!
  杨庆终究还是说服了女皇……
  其实女皇陛下根本就不关心什么人口压力的问题,她关心的只是自己儿子的江山能不能千秋万代。
  这才是最重要的。
  公田法事实上就是把皇帝变成全国最大的地主,皇庄可是相当于皇帝的私有土地,爵位封地无足挂齿,目前就那么几个爵臣,加上李自成的那些也没多少。非军功不能封侯,未来爵臣数量不会太多,更何况以后封爵还得四民大会同意才行,这样事实上皇帝变成一个超级大地主。
  而且是唯一的。
  其他土地都是国有,只是租给个人使用而已。
  这样皇帝的权力就很有保证了。
  只要他的后代不太蠢,好好对待那些皇庄民兵,好好经营目前皇庄开办的那些工厂,再加上帝国银行这类垄断财团,皇帝就拥有了一个平行于国家的完整体系。
  皇庄体系。
  这个体系有自给自足的土地。
  有足够人口为基础的武力。
  有目前最完善的工业基础,医疗教育体系……
  这就是皇帝的后盾。
  谁想对皇帝不利,数百万皇庄民兵不答应,他们种皇帝的地,在皇帝的工厂工作,享受着皇帝给的医疗教育,端皇帝的饭就得保皇帝,谁想篡位先过了他们这关。有整个皇庄来保驾,女皇陛下对自己儿子的未来就可以放心了,更何况还有北方李自成的那些公社这个肯定纳入皇庄。
  李家可是献土给女皇的。
  至于河北的倒无所谓,改成国有的公社就可以了。
  好吧,女皇已经在考虑这个了。
  不过这些都只是计划,至少目前暂时还不能开始,甚至还得继续对此保密,杨庆忽悠自己老婆的目的只是让她同意公田法。虽然他也知道女皇不会反对他,但这种事情还是得说清楚,好歹人家也是女皇,不跟她说清楚是不对的。至于真正实行得这场战争打完以后再说,不过就算真得实行恐怕也不会那么容易,哪怕到了现在他也不能保证那些地主老财不会因此失去理智。
  后者这些年真得赚钱都赚疯了。
  那些工厂主,新兴资本家看似风光无限,但真不如这些土财主,因为他们控制着原料供应,虽然杨庆在不断进口印度棉花,可这个年代海运的棉花成本多高就不用说了。
  至少目前是不会廉价的。
  这些棉花织布再卖到印度是不会有成本优势的,后者的人力比大明廉价多了,大明也仅仅是因为机器改良但也没改良到蒸汽机。真正主要的市场也就是倭国,地狭人多的倭国缺少棉花产地,从大明购买棉布比他们自己种棉花织布要强得多。汹涌而入的大明廉价棉布,正在迅速冲垮倭国刚刚开始建立起来的手工棉纺业,话说这一点上倭国手工棉纺业者还是很悲剧的。
  半个世纪前,他们的棉花才真正广泛种植,手工棉纺产业这些年才刚刚出现。
  然后瞬间迎来洪水猛兽。
  倒霉的倭国手工棉纺业几乎刚诞生就在冲击下消失了,现在就连家庭性质的手工纺织都已经在这些廉价棉布冲击下开始崩溃。
  但这一切最终受益的,又是江浙种棉花的地主老财们。
  而且他们还控制粮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5/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