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公(校对)第4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4/566

  杨庆不是危言耸听,他真要面临一场人口爆发的危机了。
  人口自然增长率直逼五三年。
  而且目前他的一点二亿人口不包括其他势力的控制区,也就是说不包括原本清军控制区的八百万,李自成控制区的六百万,张献忠那里已经增加到近千万了……
  这个老土匪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仅次于朝廷控制区。
  桂王那里没有统计数字。
  不过他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反而仅比清军控制区稍高点,由此可见那些血汗工厂吞噬生命的能力,都快赶上清军控制区的逃亡潮了。但他和靖江王那里,加起来应该也不会少于一千万的,这样最终算起来,已经形式上完成统一的大明朝,总人口应该是一点五四亿。接下来北方同样迎来一个人口暴涨期,而这个千分之二十二的增长率还会提高,六三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可是三十三,那么十年后大明人口将逼近甚至突破两亿。
  这就很可怕了。
  杨庆避免了这片土地上的那场血腥清洗,然后他就必须面对因此而延续下来的根源问题。
  人太多了!
  咱大清没把他们杀光,那他就得面对咱大明没解决的问题了。
  小冰河期造成实际可耕种土地面积减少和人口持续增长的矛盾,被异族用屠刀解决,而他不但阻挡了屠刀的落下,还用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放大了这个矛盾,现在轮到他面对这个问题了。
  可是……
  “这与公田法有何关系?”
  女皇疑惑地说。
  “人口增加没有足够土地容纳不是可以让他们进工厂吗?如今松江那边的工厂里,工人的收入都超过皇庄了。那些工厂主都在报怨如今工人不好找,如果他们不开出比皇庄收入更高的工钱,根本没人愿意进工厂。”
  她接着说道。
  “三千万工人?”
  杨庆一脸夸张的表情说道。
  “工业需要原料,需要市场,我们目前工业的核心是纺织,无论丝绸还是棉花,同样是土地所出的,三千万工人的工厂,你把全国的土地都种上棉花,都不一定能够用。同样工业也需要市场,三千万工人用目前的织机织布,就是所有国家的人都穿也未必能穿得完。实际上三百万纺织工人就已经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那些工厂主为何前几年不说工人工钱高反而现在嫌他们工钱高?五年前一匹棉布多少钱?现在一匹棉布多少钱?工业不是无限扩大,超出市场容纳的工业会变成灾难,你会看到某一天工厂主把棉布填到灶台下烧火。”
  他说道。
  他这不是夸张。
  英国需要用战争来推销棉布时候其国内纺织工人不足三十万,目前的大明真要有三百万纺织工人,那真是得以整个地球为市场。
  “那么出去开拓殖民地呢?”
  女皇说道。
  她对这个问题比杨庆更热衷,主要是海外的开拓,能给她带来各种喜欢的东西,比如新的美食,比如珍禽异兽,比如她最爱的巧克力。同样她也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多么广袤的土地,在等待她的舰队去征服,话说她看到的世界地图可是完整版。
  “时间!”
  杨庆坐在她面前的桌子上说:“开拓殖民需要时间,我们连十年内向北方迁移三千万人都不可能做到,又何况是向那些蛮荒之地?我们在台湾的开发进行这么多年,结果也仅仅使台湾的移民增加到不足三十万,而且至今台湾移民的死亡率还没低于千分之二十。这可是近在咫尺的,那里也都是良田,食物从来不会缺乏,还有我们的军队随时提供支援,即便这样死亡率依旧居高不下,甚至死亡的人里面被毒蛇咬死的每年都一百多。海外开拓殖民的另一个词是披荆斩棘,除非迫不得已,否则是没人愿意去,去了也是九死一生。英国人从万历三十五年开始殖民美洲,然后到天启四年为止,总共去了一万四千人,而天启四年时候美洲的英国人只剩下了一千一百人。
  你看,九死一生真不是一个夸张的形容词。
  殖民地稀释人口是对的。
  但是,它需要漫长时间,而我们的人口增长率,是不会给我们这么多时间的,实际上现在江浙的皇庄,就已经没有足够的荒地可以给那些成家的小夫妻,必须让他们迁移到湖广一带的皇庄才能获得可开垦荒地。”
  杨庆说道。
  他这说的同样是事实。
  皇庄新增人口理论上都会得到一块土地,但皇庄原有土地就那些,唯一的办法就是开荒,然而江浙本来就没有荒地可开垦,只不过新作物的种植,才让一些原本不能耕种的山岭薄地可以耕种。再加上皇庄组织性高搞起来的水网区圩田,才在前几年应付过去这个问题,但现在随着人口持续增长,这些都已经没用。只能对新结婚的家庭,采取补贴方式让他们迁移到其他皇庄,甚至外省的皇庄。虽然造成一些亲人分离,但好在那些皇庄民兵也知道现实就如此,而且去了别的皇庄有补贴,内部不像过去宗族时代一样会遭严重排斥……
  这是普遍现象。
  古人为何不愿意迁徙外地,很大程度上就是外地宗族会排斥,轻则不准使用水井,重则打出去,但皇庄不是宗族体系,最多也就是人情交往上排斥,但不让住是不可能。
  实际上皇庄会根据上级命令,给他们把房子都预先盖好。
  当然,是朝廷花钱。
  但这时候淮南淮西的皇庄也已经没有地方容纳了,能容纳的只剩下湖广和四川,照目前速度,不出五年这些地方同样饱和,再向外分就得去河南了。不过要是撑过这个十年,相反这个问题会大幅缓解,因为十年后大规模殖民已经成为现实,杨庆可以把人口往殖民地迁移。现在不能利用殖民地,只是因为殖民初期最难,渡过这个艰难期就好多了,比如十七世纪后期,美洲殖民地的英国人就已经向百万级别发展了。最初十年那真是九死一生的,但也仅限于这最初的开拓阶段,而且杨庆也不一定非得去全力开拓美洲,解决了大玉儿姐姐后移民东北同样很不错。
  那里可以种土豆。
  他的美洲开拓舰队还得访问智利秘鲁这些地方,给他带回更多的土豆品种,然后进行培育。
  虽然杨庆也不知道现代土豆源于哪个种系,但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别推广一个种系,所有能推广的种系都推广,辽东的寒冷气候,会最大限度削弱土豆的病毒退化问题。只要这个东西解决,那么无论东北还是西北都会变成沃野的,所以说他的危机只是下一个十年,但有地瓜做保证,其实也不会有太大危险。他只是在危言耸听,忽悠自己老婆同意他那个肯定会引发地震的公田法……
  “那公田法就能解决这些了?”
  女皇陛下反问。
  “不能。”
  杨庆说道。
  “公田法不能解决人多地少,也解决不了天灾,但公田法能把那些寄生于土地之上的寄生虫清除,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
  南直隶有八千万亩地。
  但南直隶目前三千万人口,每口人两亩就能养活,也就是说目前的人口并没有达到极限,那么为什么今年南直隶已经需要从湖广江西大量购买粮食呢?因为农田在地主手中,他们只会种对他们最有利的,也就是桑棉之类的,他们不会种粮的,粮食又不值钱。接下来这种情况会更严重,因为无论丝绸还是棉布的纺织厂依然在不断增加,但我们需要这些土地种粮食才能养活人口啊!而他们是不会种粮食的,只要那些工厂还在源源不断从海外换来银子,他们就不会改变这一点,这就是广东的蚕吃人。现在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很多佃户因为地主不让种粮,不得不改种棉和桑,但又因为收益不足以换来足够的米而陷入困境。
  但我们还有皇庄。
  那些实在撑不下去的,可以去皇庄,还有地瓜,玉米这些杂粮比米便宜可以吃。
  可现在皇庄已经不堪重负了啊!
  甚至一些皇庄庄头,已经在人为制造障碍,阻止别人的投入了,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人口的增长会把我们的皇庄冲垮的,毕竟不是谁都愿意背井离乡。
  而解决办法只有公田法。
  用公田法把地主挤出去,让那些农田重新种粮食,而地主可以赶到河南,河北,甚至汉中这些地方开荒继续种桑棉,现在山东士绅就已经开始在鲁西一带搞种植园了。至于因此造成的成本增加,这个大不了提高产品价格,欧洲人买丝绸贵一点就贵一点呗。再说他们买的贵主要成本在海运又不是咱们卖得贵,海运成本随着商船数量增加本来就在下降,咱们只不过让下降速度放缓。而老百姓买衣服贵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没饭吃是肯定造反的。”
  杨庆说道。
第四六零章
完美世界
  这才是杨庆推行公田法的目的。
  把那些地主老财统统逼到目前荒废的北方土地上,让他们去当棉花种植园主,让出南方的优质水田,分给那些佃户种粮食。
  大明的确有很多土地。
  实际上仅南直隶目前就已经拥有八千万亩,整个大明哪怕万历时候也足有七亿多亩,这是张居正清丈出来的结果,但真实数字肯定更多。如果以这个数字对明朝的不超过两亿人口算,应该是能够养活老百姓,以人均算哪怕北方旱田,人均三点五亩仍旧是一个勉强能够的数字。然而大明朝很不幸赶上了一个悲剧的时代,气候的变化让北方粮食产量骤降同样也让大量土地失去耕种价值。而最有价值的南方水田,又因为海上贸易的利润大量改为桑棉,甚至到了江浙要向外地买粮的地步……
  之前徽州年年从饶州买粮食。
  甚至到了饶州人忍无可忍,半路摧毁其运粮船的地步,毕竟他们大量买粮的结果就是饶州粮价上涨。
  北方因为天灾而减产,南方因为赚钱赚疯了而减产,这种情况下真得圣主明君都没回天之力了,而杨庆依然要面对这个问题。他并没有解决这个根源问题,他只是在之前尽可能地缓和而已,他比崇祯强的仅仅是推广了新作物,引入了鸟粪肥,压制米酒逼着喝地瓜酒……
  不要小看这个。
  江浙每年光喝米酒就得消耗几百万石的米。
  但南方的蚕吃人他没解决。
  事实上不但没解决,甚至还大幅加剧了蚕吃人,棉吃人,毕竟他带来了海外贸易的繁荣,而涌入的白银继续吸引地主扩大桑棉种植。之前是因为新作物引入山地,鸟粪大规模应用这些措施带来的增产效果明显,大幅抵消了桑棉种植面积增加的影响。但到现在这种增产效果已经过了最显著的阶段开始减缓,但桑棉的种植依然没有减缓,指望那些地主老财考虑粮食安全是不可能的,他们都已经赚钱赚疯了。
  就像橡胶股灾前的那些江浙地主老财一样,他们也在以同样的疯狂追捧棉花种植。
  如果不扼制住还得加剧。
  但这个时代,绝大多数耕地的产量都很低,真正优质高产的农田就那么几块,粮食安全就指望这些农田提供保证啊!
  它们很宝贵啊!
  就像郑国渠保证了秦国的强盛一样,这些数量不多的高产田,是大明稳定的基石啊!
  杨庆必须得保证它们都尽可能地用于粮食的生产,不能光盯着搞出口赚钱啊,钱不是最重要的,粮食才是最重要的!但想要让那些地主老财恢复种粮食,他们肯定会发疯的,而公田法也一样会让他们发疯,既然这样那为何不玩彻底的?
  他们想种棉?
  去河南那些荒地去种吧!
  那里又不是不能种,尤其是之前的缓冲拉锯区,黄河两岸可是现代主要产棉区。
  桑这个的确不好改,但丝绸出口以高端品为主,欧洲自己又不是没有丝绸,他们从大明购买丝绸主要是冲着那精致的刺绣。但真正走量的丝绸产品意大利,当然,现在还没有意大利,但亚平宁半岛的丝绸产业很早就兴旺发达了,所以这个目前来看可以忍受。真正威胁最大的就是棉,而目前江浙新兴资本家疯狂投资的也是棉纺,他们正在利用军事上暴打一顿后倭国的屈服,大量向倭国倾销他们的廉价棉布,而且印度和东南亚的市场也已经打开。
  这个是真正严重威胁粮食安全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4/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