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第1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1309


想必京中也有老大人拜托大司马关照冯县尊,在下其实也等若是帮大司马出力气了。”
王廷相不为什么,就想刁难说:“但书手都要某项事务精熟之人,你又有何所长?若是吟诗作词,还请出了兵部大门向左转,去隔壁礼部那边。”
秦德威仔细想了想,:“在下熟知四海八荒、天下万邦之情势,可为会同馆书手!”
会同馆隶属兵部,是接待藩国使节之处,当然也兼有了解海外情势的职能。
王廷相笑而不语,你这小学生接着吹。
他王廷相号称博览群书,所学驳杂,也不敢说自己对海外有多少了解,你一个十三岁小屁孩敢说自己熟知?
这是知识的积累,不是靠天赋就能吃饭的诗词!
秦德威不得表现一下自己的博学:“距我大明西去两万里之遥,有西番之地名曰欧罗巴,国家数百,大者如一省,小者如一县。前数十年有航海士哥伦布“
“本部堂允了,用你做会同馆书手!”王廷相听了好一会儿,无奈的接受了这个现实,编的实在太像那么回事:“将你心中所知写下来,交到会同馆!尤其是西番诸国泛海数千里掠地的事情!”
秦德威又提出要求:“有可能的话,还是要快一点。而且在下不坐班值宿的,在家得空写写就好。”
王廷相就好人做到底:“明日傍晚之前你到兵部门厅来取火印木牌!”
秦德威又行了个礼,然后要告辞。
王廷相忽然又问:“以你之聪明才智,难道就想不到请本部堂先发制人?如此省却多少力气?你们少年人就不急?”
秦德威就答道:“在下最近正读春秋,看郑伯克段于鄢,故有感尔。”
===第一百六十六章
反攻开始===
王廷相目送小学生离去,不得不说,这是个非常奇特的少年人,每次遇上都能给自己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上次他悍然单挑以本地文坛盟主顾璘为首的文学团伙,和文征明互相调戏的有来有往不相上下就不提了,就拿这次来说,又完全不是一般套路。
如果换成正常人来求救,肯定先阐述一下情势之危急,甚至会危言耸听夸大几分,然后请自己速速出手,摆平事端。
但这小学生居然就是轻描淡写说了几句情况,然后明里暗里的讽刺完自己东家。
最后画风突然一转,就只找自己这堂堂的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索要一个微不足道的书手名额。
还有闲心跟自己扯了一通两万里外的西番掌故想到这里,王廷相脑中莫名出现了一句话:“莫不是在消遣洒家?”
第二天,秦德威一大早就跑到兵部门厅蹲守。值班书吏见这厮昨日居然真能被大司马接见,便客气了许多,还给了一杯茶。
又是等到了午后,才有个差役带着南京会同馆的书手凭照和火印木牌出现,核对过后交给了秦德威。
此刻秦德威摇身一变,身份上就是南京兵部衙门下属某事业单位的一名临时工了,主要工作是撰写西番述略。
限期两月交稿,并交还凭照和火印木牌,期间每月发给银一两米一石。
王廷相办事很严谨,即便是使用书手这等小的不能再小的事,也要做到合规合矩,有章有法,不浪费朝廷一粒禄米。
秦德威重获衙门身份后,宛如新生,便又敢上街晃荡了。趁着今天还有时间,直奔县衙而去。
在预料之中的被拦住,他通报过后,才见到知县。
等从县衙出来,天色已经近乎傍晚,秦德威就回了家,自此再次闭门不出!
又过两日,夜晚,柳叶街无名园,凉亭。
还是新安会馆程总管和南京户部的胡侍郎相对而坐,认真而谨慎的进行最后的情况核实,对手可是有背景的地方正印官,不能不加倍小心。
施文明站在凉亭外,汇报着自己所知的情况:“冯县尊这两日没有外出拜访过人,也没有给其他官员写过书信,一切异常都不曾有。”
胡侍郎点点头,对程总管道:“说明此人真的是毫无觉察,可以动手了。不然若都如此严苛较真,你们的钱业取不到三分以上利,如何赚钱!”
其实严格说起来,秦德威和冯知县并没有扫荡全部行业的想法,这种事情就像是其他地下产业,永远扫不干净的。
秦德威思路就是严打思路,抓几个判一批,短时间制造出足够的影响而已。
但年轻人锐气太盛,把老人们吓到了,虽然可能存在误会误判,可是说这些也没用了。
随后施文明又汇报道:“那日秦德威与冯知县翻脸后,据我所知,便与冯知县没有往来。听说是在家专心攻读春秋经,准备明年道试。”
胡侍郎阴狠的说:“年轻人受不得气,稍加激怒就负气使性,就算偶有得意,也是忘形而不自知!今次就让他原形毕露,明白明白世事道理!”
程总管没说话,只诧异的看了眼老友,感觉他对秦德威的痛恨更甚于冯知县。
最后胡侍郎对施文明指示道:“反攻开始!你先行动!”
却说钱业公所愿意加钱认购源丰号那两千县衙官股,这在冯知县看来是件好事,有三点好处。
一来可以提早将库银收回,落袋为安,省得总是担心亏空负责。二来能够让官银获利,增加县库收入,这也是自己一大政绩。
三来能充实源丰号本金,同时又让源丰号与同行钱业建立起关系,公私两便,何乐不为?
就是与钱业公所就细节问题谈判,需要派个自己人去,毕竟源丰号涉及自家隐私,不便让外人代理,而且冯知县本人更不合适亲自出面。
这时候,这几天没事就跑过来刷存在的老乡施文明自告奋勇,愿意跑腿去谈,冯知县就委托施文明去了。
最后结果很好,施文明也是有本事的人,促使钱业公所一些同行联手出四千两,购买源丰号那两千县衙官股,比原先预定的还多了一千。
当初县衙只出了二千库银入源丰号的股,没想到转手就卖了四千两,管县库的户房书吏不禁一起赞美大老爷英明神武。
钱业公所在施文明带领下,直接将银子解到了县库。兹事重大,冯知县也不敢轻忽,亲自看着四千两银子入库,并当众表彰了最大功臣施文明。
到此仍没有什么异常,但是此后就是风云突变,令人目不暇接。
全城钱业公所十二家同业东主,突然联名向南京都察院控告江宁县知县冯恩!罪名是勒逼敲诈商家巨额钱财,数额高达四千两!
南京都察院里似乎有人早有准备,当即发了驾贴,派出专差御史赶赴江宁县县衙。毕竟涉及到南都地面父母官,事情重大不可轻忽。
专差御史先直奔江宁县库盘点,然后又发现了更严重的问题!本该入库的四千两,居然只有二千两在库,其余二千两疑似被知县贪赃!
于是专差御史便封了县库、大印、架阁库、户房,又勒令知县冯恩不许出衙,居内待勘。
前文说到过,在大明体制下知县也是朝廷命官,由朝廷直接任命和罢免,其他官员对知县是没有人事权利的。
但在非常时期,得到授权的御史可以进县衙对知县进行勘察,以清理积弊。
当然最后结果还是要上奏朝廷处置,专差御史又不是钦差御史,对官员只有监察权,没有处置权。
这次江宁知县冯恩遭遇的就是专差御史驾临勘察,而且事起突然,简直猝不及防,完全没有任何准备。
涉嫌罪名要一件一件核实,专差御史张大人坐镇江宁县衙,翻过相关文字案卷后,便传了话。
次日借用县衙大堂问讯(不是审问)知县冯恩,同时又传唤那十二家钱业东主、施文明等相关人物到堂对质。
===第一百六十七章
你是不是没坐过堂===
这两天江宁县又热闹起来了,没想到刚看完钱业公所总管焦德秋锒铛入狱的热闹,新的一波又来了。
堂堂的正印知县居然被钱业十二家同业联名反告了,据说还涉嫌贪赃之事,惊动了南京都察院派御史进驻县衙。
又有坊间传言,又有经商徽人同仇敌忾,串联着要齐行叫歇,用罢工来抗议江宁县胡作非为。如果真出现这种局面,那可就是震动南都了!
有人看得明白,钱业公所若无后台撑腰,怎敢联名反告县尊?真是风雨欲来之势,不知最后结局如何。
这日江宁县大堂升堂,但坐在正中公案后面的却不是知县大老爷了,而是专差御史张大人。
其实知县冯某人也在堂上,由于并非待罪之身,所以仍然有个坐位,在公案的左侧,屈居于张御史下首。
此时冯知县的内心是苦涩的,仿佛有层层密网将自己罩住,憋得人喘不过气来;又好似陷入泥沼,浑身使不出力气,耍得一手好棍棒居然无用武之地。
富家大户出身,一路有贵人扶持,始终顺风顺水的冯公子之前真没想到过,官场人心居然如此险恶!
联名十二家钱业的东家也陆陆续续到齐,跪见过主审御史后,被开恩站在了公案的右侧,与冯知县相对而立。
前文介绍过,县衙大堂也叫公堂,在这里审案一般都是公开的,所以才会有明镜高悬之说。
当即就有些来县衙办事的人站在公堂外面,探头探脑的看热闹,就连县衙吏员、差役也有来观看的,毕竟今天这一出实在稀奇。
于是冯知县的心情更苦涩了,往常他并不会在意别人看热闹,反正是他耍威风,不怕别人看。
但现在自己成了被审的那个,人生实在是太踏马的难堪了。
念及此处不禁就想吟诗一首,昔日堂上官,今是阶下囚,那人却不在,无语泪双流。
在知县苦涩的视野中,突然见两个差役如狼似虎的把人群分开,然后又看到个小小身影从人群中闪现出来,不紧不慢的拾阶而上,一直走到了公堂外的月台。
上次吵架后,有一段时间没见到了,仿佛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冯知县收回了目光,羞愧的低下了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13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