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江山(校对)第4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1/898

  那可能是八月十五的时候吧,乾隆二十四年,那年我十三岁,小妹不知道是吃什么东西,中毒了,上吐下泻,又无钱去医治,眼睁睁地看着她死去。我过了十四岁到单县县城里投靠堂姐夫,我堂姐夫不错,是个好人,对我很好。我在那里给一个姓李的大户家里扛活,做了两年,又给一个姓杨的做活,做了三年。那时我也快二十了。
  那一年皇帝开始带兵往湖北打,河南的清兵吃了大亏,归德的人来单县招兵。世道乱了,我爹做买卖给人抢了,幸好命没丢,但本钱是没有了,家里头的日子更难了。我就跑到归德去当兵。当时归德给选上的人是一人一两银子、一斗粮的安家费。
  没多长时间,我所在的营头就从归德下到了陈州,然后抵到了沙河。我在沙河呆了小半年,没见打仗,两边全是对峙和小规模冲突,队伍又给拉回了归德。
  那时候皇帝正带兵打江南。归德城里头的摊派越来越厉害,等到皇帝把杭州都给打下来的时候,归德的摊派就更厉害了。当兵的和衙役还开始大肆的抓人,说是抓的剿匪乱党,实际上就是讹诈人的。那些日子,乱七八糟的消息传来很多,尤其是剿匪和割辫子的。
  当时归德的位置很特殊,它那里向东就是山东战场,往西就是鲁山那一疙瘩,南面的安徽还算平稳一些,但东南就是苏北。所以天天都有大队的粮饷从归德过,经常有大批的伤员被送回来。那些伤员有的死了,有的活着却是废了,满清才不会管那些残兵呢。很多人伤还没好透就被赶出了伤病营,就只能在归德乞讨,惨得很。
  清兵还经常杀人,牢里头装满了,装不下了,他们就开始杀人。
  只要是良心没有坏透的人那都看不惯。
  当时我们队里几个同乡常凑在一起唠叨,发泄心中的气愤。我们觉的为了混口饭吃,而加入这样的队伍算是倒了霉,这仗还有什么打头?那被杀的人很多都是本本分分的平头百姓!
  上头到处杀人,当官的吃喝嫖赌,我们几个人阻挡不住的。但是,我们不能丧了人的良心,不能干那些伤天害理的事。
  等到鞑子拉着我们去苏北的时候,我们在扬州城外就投靠了皇帝,当时队伍还叫复汉军……”
  ……
  远东新闻采访的这个老兵是军中忠勇派的代表,对于那些退伍回家享福享乐的人一百个瞧不上眼。
  “我过去只想能吃饱饭,为了吃饱饭被人欺负也受着。大户人家摆酒席的时候,搬桌子板凳扫地,端盘送碗,叫干啥干啥,跟孙子一样,也不求能上席面,给碗剩菜给几个馒头沾沾油水都心满意足了。
  但现在我知道我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我所求的全部都是别人给我的施舍,这就是不对的。事实上我所求的剩菜馒头那是我的劳动换来的。
  所以靠这双手,许许多多的我这样的人不仅要能吃得饱,还要能吃得好,更要不再受欺负了。
  不能因为一口吃的,给人跪在地上当狗。
  因为我所想要的一切都可以用我的这双手换来!
  我不会觉得自己过去不认得字是自己笨,更不会觉得别人家大鱼大肉,自己家吃糠咽菜都填补饱肚子是命中注定,教员教了我很多东西的。我知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知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我知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我过去不识字只是因为没人教我,我过去愚笨,被地主家的儿子逗狗耍猴一样看待,是因为我的见识、我的阅历确实太少。但人是始终在成长着的,不是老天爷命中注定,一辈子就一成不变了的。
  我跟着部队走南闯北,我见过高山,看过大海,知道啥是沙漠,知道啥是草原,知道啥是森林,我打死过老虎,我见过死掉的鲸鱼,我才知道原来这世界这么大。他比我原先想的要大的大的多。
  我当然不再是过去那什么都不知道的土鳖了,我什么没见过啊?
  那个过去嘲笑我的地主儿子,现在见了我,他是个孙子。他现在才是个土鳖。他知道个屁啊?
  我家的日子过得也比地主家好多了。
  这几年除了军功田外,我爹我兄弟置地建房,称富一乡。现在俺家的房子有二三十间,田地百十来亩,外有枣园一处,约十余亩。此外,我兄弟还与人合伙在县里开设货栈,贩运鲸油、布匹、糖果等杂货。我家比村里过去的地主有钱多了。
  这都不是老天爷注定的,这是俺用自己的命拼来的,是俺爹俺兄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来的。
  我还资助过学堂的娃娃,我想要更多地孩子上学。
  现在这天底下还有很多的穷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上学的,但那些穷人只要愿意认真地干,他们也能像我一样不愁吃喝,也能让娃天天上学。
  皇帝说过:知识改变命运。我觉得这句话太对了,不是说学前清时候的那些举人秀才,而是现在这军队里打仗一样要识文断字。我就是学字太晚了,两次考试都没有通过,机会浪费了就要遭到惩罚,所以我现在是一个三级军士长。
  我帮助过穷苦人家,我砍过那些为非作歹的王八蛋的脑袋,汉人、旗人、当官的,还有罗刹鬼,就没有我张金来怕的人。我跟着皇帝打到了草原,亲眼看到了蛮夷北遁,汉室再兴。
  我告诉你,我一直认为,这世界上再没有战场上打败敌人,砍掉敌人脑壳,看着敌人跪倒在自己脚下更好更妙的感觉了。
  天下到处都是机会,过去苦哈哈的老百姓只要认真干,都能翻身。”张金来在说这一通话的时候,血脉喷张,浑身透着一股敢战天斗地,踏平世间一切阻碍的斗志。
  “我房里有三个女人,里头有一个举人娘子,放到过去这是我见了后要毕恭毕敬,抬头看一眼都是冒犯的贵人。可现在呢?她还不是要乖乖的伺候我,给我洗衣做饭生娃?被我压到身子底下?我的日子,我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这都是因为我出过力的。”
  张金来三级军士长的身份在军队里并不多么崇高,他面相朴实,也没有军官所表现的贵气和骄傲,就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甚至除了他那时刻挺得笔直的腰杆外,他都很想一个农民。可就是这样一个军事技能一流,正考和补考却全都没有过线的老兵,面对《远东新闻》的记者的时候说出了这么一番自豪和骄傲的话。他为自己现在享有的一切骄傲,他打破了一个中国最普通农民的宿命。
  他很希望自己能够出现在报纸上,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让更多的像他过去那般的农民看到,然后跨出那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当战争来临的时候,近卫师一旅三团的张金来第一批报名参加了远征军。
  “怕?怕死么?都是狗屁。”
  “心里高兴还来不及呢,哪里还去想别的?我在南京不也一样远离家老家么?离家一千里和离家一万里有区别吗?我心里头有的只是自豪、荣耀和满足。”
  “朝廷给我了当初的我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我得了这么多虽然是我用自己的命搏出来的,但我觉得我这条命值不了那么多。所以别扯什么舍小家顾大家,朝廷给我的东西换我十条命也是绰绰有余,我这条命就是朝廷的。给朝廷卖命,这就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
  “朝廷要打哪,那就打哪!”
  “那些急着退伍回家的软蛋全不是好鸟!朝廷的钱花的就是太冤枉了。”
  “那些王八犊子,都是忘恩负义的孬种。”
  ……
  黄定友放下了手中的笔,这段文字他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了,但每一次看到他心里都有着很深的感慨。
  这位张金来三级军士长,单纯的从思想境界上看,对比报社从教化司、从新闻出版署那里得到的一些规章制度和宣传条例看,这位老兵并不符合朝廷新要求下的‘奉献精神’。
  但是黄定友很轻松的就能从老兵的这些言辞中看到一股中国传统的‘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炙热感情。
  就是这份感情让黄定友汗颜的。
  他想到了自己当初在曾母大岛时候的事儿,为什么跟《金陵要闻》闹翻?虽然这里有这这那那的原因,但是轮究根本,那还是黄定友自己先出了篓子。
  那时的他显然就没有这份——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责任心。
  这对黄定友是一个很深很深的刺激。
  而这份刺激反映到黄定友的身上时,那就是在报社开业至今已经一两个月的时间了,黄定友高亢的工作热情,和极端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始终被保持了下来。
  而结果是,黄定友的总编宝座已经基本可以确立了。
  老天爷,他才多大年纪啊?就已经坐上了总编的位置。金陵要闻的总编年纪比他爹还大三岁。
  黄定友端起手边的茶杯抿了一口,那里头是浓浓的茶水,超浓。但绝对提神!
  黄定友喝不惯咖啡这种舶来品,虽然那东西确实很提神,但他自己还是用浓茶来代替。
  时间就剩下三天了。
  这三天时间里,黄定友在工作之余要把这些文稿再审核了一遍。只是看看标点符号,和有没有明显的错别字。
  在黄定友的斜前方,一个木制的书夹大开着放在书立顶上,后者据说是当今皇帝设计出来的东西,现在已经风行全国了。不仅政府机关、学校有,报社的办公桌上也人人放着书立。
  ——朱渥著。
  三个朱笔写下的字迹鲜亮眼睛。
  这是朱渥的航海笔记,负责人文地理版块的副总编有些挠头,他有些拿捏不定,到底是刊登还是不刊登。因为除了这个朱渥的航海笔记外,他手中还有谢清高的航行随笔。
  真可谓鱼和熊掌,无法兼得啊。
  于是这样的事儿也就落到了黄定友的手里了,谁让他已经被社长任命为代理总编了呢。
第646章
好日子
  “看报啦,看报啦……皇帝视察中原农院,对于农院工作大家夸赞,取内帑100万华元重赏……”
  “看报啦,看报啦,皇帝探视中原军属村,探望伤残退伍官兵……”
  “皇帝视察中原大学,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
  “皇帝在洛阳召开中原会议。指出上下同欲者胜。政府工作要从实际出发,把改进工作效率和增强清正廉洁有效结合起来,把办实事和提高政府统御力有效结合起来,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
  陈鸣选择了外出,他早就想出去走一走转一转了,不是去避暑避寒,而是真正的深入民间,深入地方。所以马来和帝汶岛尘埃落定之后,他就带着一班亲信,摆开仪仗,入中原,直进晋省,然后再从晋省再转入关中,过年他就在西安过了。
  真的是有段时间没到地方上看看了,尤其是北方。
  陈鸣在晋省走看的是已经进行了好几年的水土保护治理工程。
  自从一系列的规定下到晋省之后,时间已经整整过去四年了。
  晋省这片黄土高原上有没有披上一层绿色?
  水土流失的情况有所好转没有?淤地坝的真实效果如何?
  还有晋省的人口迁移工作。这几年晋省一直都是人口迁移的重点省份,就像山东河北一样。
  人家后者两省人口迁移是因为人多,晋省却是为了说起来在许多人看来很可笑的‘保持水土’。大面积的封山育林还需要很多年后才能看到效果。可连续四年的人口迁移就立刻便能看出效果。
  那第一年的迁移人口还比较有限,第二年就有了一次暴增。
  到了第三年,不仅移民体系更加完善熟练,之前迁移去的老姓更已经有了确实的着落。移民局动员一部分移民回乡发动亲友邻里,现身说法,让很多人都动了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1/8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