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江山(校对)第7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5/898

  是的,沈国贞赢得的还不是右次辅的位置,而是更高出一线的左次辅的位置。
  说到底谢瑚还是因为上头没有奥援。
  怪他早早的就身居高位,自己都有资格另立一个山头了。而且谢瑚年纪不大就身居高位,心中傲气自生,搭上的大人物只有宋王。而第六届内阁的右次辅郑闻的背后则是由前任内阁首辅和次辅的大力支持。所以沈国贞没能顶动郑闻,却把谢瑚给捣了下来。
  廷推上发生的‘奇闻’曾经一度惊讶天下,就连今年的科考都压它不下。但是,很快的新的奇闻妙事就是吸引走了全天下人的眼睛。
  第一,信任内阁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增发第二笔运河债券。甚至还透出消息说,如今的运河债券在几年之后未尝不能变成运河股票。
  今后几年里,内阁会慢慢筹备自己的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虽然这公司没能掌握住全部的运河股份,也没能完全掌握着百年前年不变更的运河经营权,但利益之大也可想而知。
  历史上高卢公鸡在开发巴拿马运河的时候,在施工方案失误——误把巴拿马运河当成了跟苏伊士运河一样的海平式运河,实际上巴拿马运河的两端海平面却相差甚大——工地劳工大批量死亡,工程进度与计划严重不符等等恶劣情况下,运河工程的主管阶层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也是为了继续大肆吞噬运河工程资金,继续增发运河债券,无数的法国人依旧挥舞着钞票购买。直到运河公司的资金彻底枯竭,爆出震惊世界的‘巴拿马丑闻’,无数法国人才为自己注定要打了水漂的钞票哭泣。
  而这件事也能看出来,对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眼界被开阔了之后的民众是多么的热切。因为这样的世界级的交通咽喉,这样的黄金水道,那就是一颗看得到摸得着的‘摇钱树’,它的股票是真正无比的硬通货,是永远也不会贬值掉价的。
  除非有人在那里击败了帝国大军,占领了苏伊士运河地区,但这可能吗?没有一个中国人会相信这种可能的爆发,即便那是在几万里之外。
  而第二件事就是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建设——开海铁路,从开封抵达海州【连云港】的。
  这件工程由中央新近成立的铁路总局统筹负责,而铁路总局是绝对独立的一个职能部门,并不隶属于交通部。
  此外还有蒸汽轮船,这项新成果也被陈汉光明正大的拿来了出来。
  钟山自然科学院的算盘没有达成。轮船和火车的技术专利交给了两个专业的研究所,这是他们发展壮大的基础。一个研究机构如果只靠着朝廷的财政拨款,那是没有大的发展前途的。他们还是要自力更生!
  火车和轮船的技术专利就是政府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不过这个时候陈鸣的心却不再两个月后即将开启的那场文教盛事上,也没有目光炯炯的注视着铁道和轮船,注视着船坞上正在建设的明轮炮船!
  两艘铁肋木壳战舰,四艘两千吨级运输舰,这就是财大气粗的水师给斥重金拍下了轮船专利的江南造船厂和天南造船厂所下的订单。
  每家都是一艘军舰和两艘运输船。水师方面虽然对轮船十分的感兴趣,但对于明轮船那非常突出的外表缺陷也表示难以接受,从战术方面考虑,军方的意见更倾向于螺旋桨,而不是明轮。
  但后者的速度也是一个让水师无法忍受的短板。这种情况下机帆船就是一个很好地选择了。
  所以说,如今这个时代,属于轮船的时代还没有正式来临。现在的蒸汽轮船还需要在风帆战舰的羽翼下继续雌伏,直到他们能彻底弥补这一切缺点后再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六艘‘军舰’也是全世界的第一了。
  轮船研究所身上的压力十分的大,风帆加蒸汽机的混合动力船是他们所厌恶的,但现在这却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想要弥补轮船上的种种缺陷,他们还要付出很长的时间和非常大的心血。
  江南造船厂和天南造船厂在接下了军用订单的同时,也没有放弃民用。
  小型的明轮船在内河运输中有着很大的优势。而大量的制造小型的内河明轮船,也能为两家造船厂积累下大量的轮船制造经验。
  这两种新兴事物很大程度上吸引了整个中国的注意力。这是政府强力推行的效果。
  民间当然也会有人对轮船和火车感到不满的人,但在陈汉政府面前,他们的力量就是零。
  后勤部已经向两家造船厂各下达了十艘五百吨级小型运输船,而一些权贵和九州商会参与的内河运输公司也纷纷向两家造船厂下达订单。
  轮船在中国水利运输上的门径已经被悄悄打开,那是再也合不上的了。
  中国的商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继续赚取自己所期望的利润;顽固保守,固执己见,甚至是做历史的绊脚石,那最终只会被商业大潮的浪涛所淘汰。
  陈鸣希望在自己六十岁的时候,能够见到一支真正的轮船军舰,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中国的铁甲舰耀武扬威于海上。
  先木壳战舰,再铁甲舰。
  陈鸣知道这还需要足够多的经验去积累,还不能盲目上马造船,但他有这个耐心去等。
  就算是明轮船,配合上六角炮的射程和精准度,那也能照样成为大洋上的一顶级猎手。
  当然,欧洲人不会看着中国大步的向前走,而继续自己的睡大觉。当轮船和火车的消息传到欧洲后,他们自己也会立刻倾向资源于这两方面的研究。但中国始终能先行一步!
  ……
  日本,北海道。
  北海城已经飘扬着日本的国旗了。中国不仅遵守承诺退出了虾夷地,还提前了整整好几十年将之教给江户的德川幕府。要清楚,当初中国与幕府签订的协约上明明白白的写着的,中国在这儿享有五十年的经营权。
  五十年后这座城市才是日本的。但是中国在柳德昭任期的最后一年,就把这座城市和周边区域交给了日本幕府。至少五万华人、朝鲜人从北海撤向了库页岛和朝鲜。
  所以,北海这座位于石狩川下游出海口的城市,此刻已经是属于德川幕府的了。整个虾夷地也正式的被德川幕府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并更名为‘北海道’。
  似乎整个北海唯一不变的就是唐氏了。
  唐氏百货仿佛一个庞然大物,继续着自己北海第一商场的生涯,就像它的老板——唐飞鹏在江户、京都、大坂等地那浮夸、傲慢、奢侈的生活一样。
  雪花飘落,凌厉的寒风顺着敞开的门扇吹向屋内。三野平北盘腿坐在门口,似乎感觉不到寒冷,任凭风吹,眼睛里只有身前的一张小酒桌,一壶清酒,一个酒杯。
  坐在他对面的是一个年近半百的中年人——如今的有栖川宫织仁亲王。他是当今光格天皇的亲信,光格天皇的父亲当年因为做错事【栽赃的】,被幕府逼的自尽了,而有栖川宫织仁亲王就是他的介错人。
  虽然这些年日本皇室的声望和利益不断的受到德川幕府的打压,但有栖川宫织仁亲王是光格天皇的心腹亲信,还是有那么一点存在感的。
  可是现在的有栖川宫织仁亲王自觉的浑身冰寒无比,整个人就像是在腊九寒冬掉入了万丈冰窟之下。北海道再冷的天气也冷不过他内心的冰寒。
  把自己冻死吧,人死了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了。
  三野平北嘴角浮现了一抹微不可察的笑,性格有些懦弱的有栖川宫织仁亲王可不是视武士荣誉比自己生命都重要的真正武士,他是挣不开自己为他套上的铁锁链的。他绝不愿意直面死亡!
  昨天,是有栖川宫织仁亲王最后的机会。有栖川宫织仁亲王很清楚这一点,但他知道自己如果有半点‘不应该’的动作,自己对面的人绝对会让自己被自杀的。所以他选择了生命,懦弱战胜了荣誉,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懦夫。
  昨天,面对着那个人,他做出了一个让自己永远钉在日本耻辱史上的决定。而现在他已经回不了头,他似乎只能顺从三野平北的意思,但这必会严重损害日本皇室和公族的利益。
  三野平北似乎回到了当年时,回到了自己为第二代闲院宫直仁亲王担当介错人的那一天。他自己代表日本的传统,挥下了那一刀。他很痛苦,因为他知道那些事情真的不是闲院宫直仁做下的,但这无济于事。那一天他万分痛苦,可也万分荣耀。
  对比那一天,昨天、今天的他也万分痛苦,可有栖川宫织仁亲王却清楚地看到,比樱花更为令他们珍视的荣誉,已经轻轻地落去了。
  “亲王殿下,既然已经决定那就坚定的走下去吧。让历史和未来来判定我们与京都的对错。”
  “日本只能有一个声音。公族的智慧远远不能领导日本崛起。”
  “我们只有依靠武家,日本只能依靠武家。”
  三野平北到现在还没有‘露出’自己的真面目。他挥舞着臂膀,激动的不能自已,漫天的风雪都被他迸发的激情所融化。“我做的事情很卑鄙,但我是为了日本。”
  “我们已经无法回头,不是在于武士们的生存和荣誉,更在于大和民族的未来。”三野平北表现的像是一个狂热的民族分子。
第948章
中国内政之民生
  承天二十六年的正月中。
  新年刚刚过,一场突如其来的冷空气席卷了两广,琼州府的最高气温在连续三天处在20°以下后,今天的气温又陡然直下,凌晨时的气温居然直逼10°,即便到了正午时分气温也不到15°。
  让无数这里的土著百姓第一次尝到了什么叫做‘冷’的滋味。
  不过此时的琼州府城琼山县贸易市场里,却车水马龙,人潮如涌,一辆接着一辆的车子从市场门口直接排到了人行道上,绵延好几百米。
  没有人关心这天气变化,下降几度又死不了人,加一件坎肩罢了。早早的把砍下了的甘蔗卖掉换钱,这才是正事。
  虽然现在的商家已经有很多人直接下到田间地头,自己与种植户谈好生意后,卖家自己找人砍甘蔗,自己找车马拉。但还是有很多人为了多赚那么一点钱,自己一家老小辛辛苦苦的砍甘蔗,然后再辛辛苦苦的拉到市场上买。
  与此同时,城外的村落田地里一样是人潮涌动。
  这个时候正式甘蔗收获的日子。这可是琼州百姓的主要经济作物,虽然种甘蔗很耗费地力,想要保证田地的肥沃程度,就要花钱卖豆饼和鸟粪,可是种甘蔗赚钱啊。
  糖类这东西是无数人喜爱吃的。当然的生活条件变好之后,糖类上的消耗就直线上升。据统计,承天三年,全国的糖类消耗只有二百万担,一担一百斤么。
  对比欧洲,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可要是彻底换算一下,放到人口两个亿的中国身上,人均食用糖类仅仅是一斤。这个数字比起后世联合国的调查数据——2011年,全球人均消耗食糖25公斤,而在工业化发达的国家,这个数字高达33.1公斤。中国当初的数据少的可怜!
  而如今的中国呢?
  在之前的一次统计调查中,只中国大陆本土,每年要耗用的蔗糖等,就多达上千万担。虽然对比21世纪的数据,依旧小的可怜,但已经有了让人值得欣慰的长足进步。
  这上千万担的蔗糖等,主要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南方的甘蔗林。从一开始的中国本土南方,到后来这个范围包括了整个南洋。一片片的甘蔗林就是中国糖类的主要来源。而如今在东北等地区正在开始不停的扩大种植面积的甜菜,它所占据的比例还是很小很小的一个数字。
  此刻,成千上万的琼州农民挥动着锋利的砍刀,将小树林般的甘蔗一一砍掉,然后打成捆,搬上路边的马车上,一辆马车刚拉走,另一辆马车又准备好了农场小道的尽头。长龙一样,连成串的满载着甘蔗的马车源源不断地朝城北榨糖厂而去。
  这一车车的甘蔗要是向外运的话太费运力了,自古以来向外走的都是成品的砂糖、蔗糖,而没有向外头运甘蔗的。
  琼州府的榨糖厂几乎全部操控在李氏的手中。因缘际会,李氏跟琼州是解不开的关系了。李琨最初的时候还不准备进入榨糖业,因为这利润并不太高。可时间一长久,李琨也就‘明白’过来了。要让自己的宝贝外甥登上皇位,可不是光有钱就能行的,握着一些产业的命脉更重要。
  甚至在事情不及的时候,还可以拿来当护身符。
  李氏就从九州商会融资,自己搞起了一个海南糖业的近代企业。李氏的榨糖厂在一开始就用上了蒸汽机,不再是老式的糖寮里的那种畜力压榨机了。速度不仅快,利用效率更高。而且榨好的甘蔗渣还可用来造纸,甚至一些甘蔗渣在彻底粉碎之后还会送进食品加工厂。
  反正李氏的海南糖业公司只用了三年就统一了整个琼州的榨糖业,把整个琼州府都变成了自己的原料种植基地。也只用了三年就赚回了本钱,还变更了名字,从公司变成了集团。其琼州岛内的糖类产值也达到了七十万担的地步。可以说在整个帝国糖产业中也站稳了自己的脚跟。
  从汪辉祖时代开始,海南糖业历经了柳德昭时代的‘黑暗’之后,开始大规模的向广西、安南和南洋出击,但老天爷虽然不黑暗了,别地儿的糖类企业也多完成了技术革新,海南糖业没有了技术上的领先,扩张效果自然不能做到他们所期望的势如破竹了。
  到现在,五年时间过去了,海南糖业集团的总产值也才刚刚突破了百万担。不过这已经足够让海南糖业集团成为业内的一方巨头了。
  九州商会可不会管那么多,他们要的只是海南糖业集团蒸蒸日上。当年投进去的资金,现在光分红就已经打了好几个滚的捞回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5/89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