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14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05/1718


“自打大同那边流民进京的消息传开,五日内城里粮价已经又上涨了一成,照这样下去,只怕要出问题。”方从哲涩着嗓子道:“流民现在还在路上,最早的一批已经过了房山,后边最远的还在紫荆关到易州一线,易州那边有近万人灾民跟着,……”
“京通二仓的粮食远不足以把粮价压下去,……”户部尚书黄汝良脸色阴沉,“现在不是粮食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预期的问题,大家都认定京中粮食不够,所以大小粮商都是惜售囤粮,都想要等到粮价最高的时候再来出货,可越是这样,粮价就涨得越高,就算是我们京通二仓粮食全数抛出来也无济于事,立即就会被吓破了胆的民众一抢而空,到那个时候价格会更高,……”
这京中粮商几乎个个都是有些跟脚背景的,即便是朝廷官府也不可能逼着这些人把粮食放出来,而且一旦官府这么做了,那么这些粮商也有许多对策,大不了将铺子里的粮食卖光,就挂出无货的牌子,那只会更加刺激粮价。
“流民那边疏导截留也很难,地方上也想尽了办法,但是他们也无力解决这些人的就食问题。”齐永泰沉吟着道:“本身北直这几个府这几年就一直旱情不断,几无积蓄,加上今年大旱,自身难保,现在再遭遇大同那边流民一裹带,有这么大的流民规模其实也在我们预料之中,……”
“京通二仓的粮食还是不能动,一来如明起所言,这个时候出售京通二仓的粮食毫无用处,而且只会增加民众恐慌,继续抬高粮价;二来这是压箱底的,不到万不得,不能动用,流民到时,还得要赈济需要,所以还是要从其他渠道来想办法。”李叁才看了一眼齐永泰,“顺天府在大沽口新建了一批粮仓,储存了不少粮食,我知道是紫英用于应对流民进京时赈济用粮,但我们是不是可以……”
齐永泰忍不住皱眉,他就知道自己这个弟子在大沽口囤积的这批粮食会被人盯上。
当初冯紫英在永平府时就提及过,而且据他所知在榆关就有不少包括商人们自己建立的粮仓来囤粮,但当时的理由是主要要供应辽东和东蒙古地区,保持较大规模的储粮很有必要,这个理由也十分充分,但当时永平府也自行建立了一些粮仓用于储粮,只是规模远不及商人们自用粮仓。
冯紫英到顺天府之后就一直在考察粮食储运事务,而且也多次和齐永泰提及过北地天时不好可能带来旱情,单靠京通二仓和水次仓难以保证需求,尤其是漕运极易因为各种原因中断的情况下,这种风险更大,齐永泰听进去了一些,但是却仍然没有足够重视。
现在看来冯紫英是早就意识到漕运不可靠,所以才极力推动南北海贸,想要以海运来替代漕运,而且还确确实实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如果没有冯紫英在永平府所作的这一切,榆关港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渔港,别说南北海运,便是和周围的近海往来都没有,但现在却成为南方物资输往辽西和东蒙古地区最重要的枢纽,而在漕运中断的情况下,榆关港立即就能够承担起南方货物出入京畿的重要作用。
现在冯紫英到了顺天府,又以顺天府的名义在大沽建立了粮仓,主要是应对顺天府各州县可能出现流民灾民的赈济用粮储备,这本来该是由户部统一来规划的,但现在户部的京通二仓不足,难以稳定局面,还不得不打地方上的主意,这委实有些让人尴尬。
李叁才的建议也博得了此番列席会议的黄汝良的大力支持:“道甫兄所言极是,大沽口存粮应当由朝廷统一来安排,而且还应当继续鼓励商人们从南方运粮到这里,取代通州成为当下维系京畿地区粮食输入的咽喉,……”
叶向高见齐永泰脸色不渝,轻轻咳了一声。
这二人一唱一和,分明就是早就商量好了,李叁才要保障东来南下的军队物资,黄汝良要稳定京畿粮食补给,这都需要粮食,大沽口那点儿粮食只是一方面,他们更关心的是从南方到北地的这条粮食输入渠道体系,这才是他们最看重的。
可问题是这个渠道体系显然是冯紫英一手建立起来的,而且还不是官营体系,朝廷想要接手,就意味着从港口码头到仓储设施再到整个运输船队的人员体系,以及在南方的整个贸易伙伴体系,相当庞杂,这甚至可能是人家赖以谋生的一整套体系,你凭什么张口要接手就接手?
叶向高也甚至知道这不仅仅是冯紫英一个人能决定的,除了冯紫英自己的私人外,这里边还牵扯到山陕商人出海计划,要知道当年在海贸体系中山陕商人几乎无人涉足,在冯紫英的鼓励甚至是以永平府那边的铁料外运需求逼迫下才算是和南方商人合作建立起来,现在还不容易见到成效了,你张口就要拿走,肯定会引发极大的反弹。
叶向高清楚齐永泰的性格,这个人性子虽然方正,但也还是比较顾全大局的,这种情况下也应该是能理解朝廷难处,但是如果吃相太难看,那反而会激怒对方,所以这就还得要讲求一下方式方法。
===壬字卷
第二百零八节
论利益朝堂生风===
“乘风,明起和道甫多言不无道理,朝廷在前期有些忽略了这方面的准备,所以现在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叶向高目光里多了几分征求意见的意思,“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就是如此严峻,顺天府那边也呈报上来了,山西那边过来的流民已经过了保定府进入涿州、房山了,
这还是第一波,后续还有几波,压力会越来越大,……”
齐永泰不做声,能坐在这文渊阁里议事的,哪里还能不明白个中原委,一句话就能品出后边几句话的味道来。
大沽的情况他比在座的人都清楚,甚至包括在永平府那边的一些准备冯紫英和魏广微、练国事也已经先后向他报告过.
比如在岳婆港和刘家墩一线的粮仓,
葫芦河的疏浚,
又比如大沽口的粮仓和丁字沽的转运仓,以及卫河的疏浚情况,哪些是顺天府和永平府官府做的,哪些是海贸商人做的,还有哪些是粮商们自己的,这里边成分很复杂,并非哪一家的.
若是论比例,官府的恐怕只能占到两成左右,其余八成都是海贸商人和粮商们自建的,但这都是在冯紫英推动下建起来的却不假。
李三才那里姑且不论,这厮眼睛只盯着要保证军粮,而黄汝良却是需要统筹整个大周,
或者说整个京畿地区的粮食保障,对方提出来的问题他不得不认真考虑。
只是可能黄汝良也只是大略听着下边人汇报,并不十分清楚这里边具体情况,
看着顺天府似乎在统一安排,就以为从设施到内里储粮都是顺天府的了。
也不想想,
顺天府哪里有那么大的财力来修建如此多粮仓,储存这么多粮食?
这原本都该是户部的活儿,顺天府顶多是一个配合协助,现在户部不但自己不做,却还琢磨着直接从顺天府手里拿过来,这未免有些吃相难看了。
“进卿兄,大沽那边的粮仓储粮可不是顺天府的啊。”齐永泰淡淡地应了一句。
“嗯,我知道顺天府有一部分,其他的都是商贾们的,但是据我所知,这些商贾之前都是不太愿意的,还是紫英深谋远虑,用尽各种办法才促成了这些商贾们建仓,特别是一些海贸商人原本是不太愿意建粮仓的,认为那是粮食商人的事儿,还是紫英耐心劝说才勉强答应,现在这一下子就发挥作用了。”
叶向高也得要好好夸赞冯紫英一番,因为人家的确做得不错。
作为顺天府丞,不但官府作了足够的应对准备,
而且还推动商人们也配合行事,
若是没有这一步,
朝廷还真的十分作难。
山陕商人和粮商们都是有背景的,没那么容易任由你安排,要建粮仓,要提前储粮,那都是要投入真金白银的,也不知道冯紫英是如何做到这些人按照他的计划行事的。
无论是利诱还是威逼,你都得要有些本事才能做到,但冯紫英一个刚上任一年不到的顺天府丞做到了。
方从哲也明白这里边的门道,叶向高是想要替黄汝良打個圆场,但是这圆场好打,下一步怎么做,总得要有个方略,如果齐永泰不肯答应,这就棘手了。
“乘风,朝廷现在很难,河间府那边也是糟心事儿不断,孙绍祖的骑兵已经在景州、阜城、东光一带袭扰,尤世禄的蓟镇军刚来得及从天津卫南下,还未过青县,就开始闹腾说粮草要赶紧补上,而苏晟度的山西军走走停停,现在都还没走出山西境内,距离井径都还有两百多里地,一样也在吆喝钱粮问题,……”方从哲满脸疲惫,“明起那边现在也是绞尽脑汁在想办法筹钱筹粮,但现在时间上却都太紧迫了,……”
叶向高语气还委婉一些,毕竟是首辅,方从哲作为次辅,又是主管财政,涉及到方方面面都要说钱银粮食,就只能叫苦了。
齐永泰又好气又好笑,至于么,为了顺天府这点儿粮食,首辅次辅加户部尚书都要来登台唱戏,就是要把大沽口粮仓和粮食拿回来。
好在齐永泰在之前就和冯紫英谈过,很是为冯紫英的大度感到欣慰。
谷佬
冯紫英态度很坦然,朝廷需要,那自然没什么好说的,但顺天府用于赈济的粮食要留出来,他能做的是让海贸商人和粮商的粮食以一个相当公道的价格出售给户部,价格甚至比现在京师城的市价还要便宜一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05/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