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1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1/1718


彻底认怂,就说不会?只怕真的就要把青檀书院的牌子给砸了。
这些诗句在这个时代用来临别赠言,别说是别人的诗词,就算是你自己的,也不合适。
这年头临别赠言是要讲求切合主旨寓意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要符合这个时代的政治正确。
冯紫英越发觉得自己这坚定不移的装不通诗文是明智之举,否则日后处处都是陷阱。
只是今日这难关还得要过了才行啊。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冯紫英拱了拱手:“尚书大人,学生的确诗文不精,但既然大人如此垂爱我们青檀书院,那学生也只能勉力一试了。”
李廷机也感觉到了冯紫英把青檀书院拉到了自己的对立面,略微有些后悔。
齐永泰、官应震这些人都是士林大儒,不是好招惹的,还有乔应甲这些和青檀书院关系匪浅的,势力不小。
但是话已出口,他也不可能收回,只能硬挺着,微微点头示意对方。
“诸位同学,我等承蒙皇恩浩荡,方有此良机,当此临别之际,受尚书大人之托,即兴赠言,望诸位同年共勉。”冯紫英沉吟了一下,才启口道:“不看破义利关,何以为人;要识得忠孝字,才是读书。”
李廷机眼睛一亮,忍不住捋须沉吟。
这两句更像是对仗之词,但是却相当切合此时情景。
这帮学子考中进士,很快就要踏上出仕授官之路,开启仕途征程,作为礼部尚书,自己还在琢磨该如何提醒教导这帮学子,不要走歪了路,没想到眼前此子的这两句话却是恁地应景!
义利,忠孝,正好是做官所要讲求的,大周是以孝知天下,而忠君更是不必说,重义轻利更是为官本色。
果真是有些本事,还说自己不通诗文,这家伙起码对经义的领悟理解还是相当深的。
坐在上首的忠顺亲王更是双目炯炯,后面一句话简直是经典。
皇兄御极之前便是忠孝王,而眼前此子却是来了一句要识得忠孝字,才是读书,读书便是要为皇兄读书,天下读书人尽入囊中,这个寓意太好了。
堂中一干学子也都在细细品味冯紫英的这两句话,越品也是越觉得有味道。
冯紫英却是真真捏了一把冷汗,他哪有这等本事搞什么临别赠言,还要切合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纯粹是凑巧碰上。
这本是冯子材为广西秀阳书院题字,他有些印象,觉得好像还比较贴合,所以灵机一动略微改了一下,便用了上来。
果然,看起来效果不错,起码面前这位李尚书还微微颔首,这意味着应该算是过关了。
李廷机终于点点头:“不错,不愧是青檀书院学子,甚合圣人之意。”
说完李廷机便径直回座。
这个时候学子们才算是相互交头接耳探讨起来。
“紫英,说得很好,算是为咱们青檀书院涨了一回脸!”坐在另一端的许獬提高声音,刻意扫了一眼侯恂,淡淡地道:“看看还有谁不自量力想来挑战我们青檀书院。”
许獬多年前就以诗文名满江南,这两年又在京师读书,更是名动天下,他敢这么夸口,还真的没有几个敢去挑战他。
这一场恩荣宴便在有些诡异的气氛下终于结束了。
接下来的仪式过场颇多,比如赐练国事状元冠带朝服,赐进士每人黄金五锭,嗯,大概在五十两左右,价值纹银六百两,但拿回家中便被母亲专门珍藏起来,这是要作为传家宝传下去的。
接着就是上上表谢恩,最后就是练国事带着大家伙儿一起谒国子监,谒先师庙,行释菜礼,最后就是奉上家状,修《进士登科录》。
越是这般繁琐,越是能显示朝廷对春闱大比的重视,也越是能证明这个进士之位来得有多么不容易,冯紫英倒也能理解,不过这些繁文琐节也让人几日都应付不完,弄得人鸡犬不宁。
恩荣宴上这一场风波也迅速在进士们和朝廷内的一些有心人那里流传开来,冯紫英不喜诗文,但却能每每能以诗文称雄的名头也再一次获得了映证。
===乙字卷
第一百九十一节
补偿(第一更求月票)===
御书房。
”陛下,忠顺亲王求见。”
“老九来了?让他进来吧。”永隆帝还在翻阅中书案上的文章,目光也没抬。
一阵橐橐的靴声,“臣弟叩见皇兄。”
“唔,坐吧。”永隆帝对自己这个同胞兄弟还是很亲近的,示意赐座。
早有内侍送来春凳,忠顺亲王也不客气,一屁股坐下,看见永隆帝仍然在孜孜不倦的翻阅奏折,忍不住道:“皇兄还是需要注意休息,若是些许杂务,不妨交给内阁……”
“哼,内阁那帮人可信么?”永隆帝头也不抬,“朕可没有父皇那般闲适大气的心境,……”
“那也可以交给寿王……”话一出口,忠顺亲王就知道自己说错了。
果然,永隆帝抬起目光,“怎么,张弛又在你面前说什么了?”
张弛就是寿王的名字。
忠顺亲王暗自懊悔,永隆帝最反感他自己几个儿子和皇室宗亲与勋贵结交,倒是很支持这些个皇子们和文臣交好。
不过寿王一直和忠顺亲王很亲善,永隆帝也知道,对于自己这个嫡亲弟弟,永隆帝还是比较放心的,但也知道自己几个儿子想要借助忠顺亲王在自己心中稳固地位,毕竟自己到现在也没立太子。
“皇兄误会了,寿王前日里来我府上,说皇兄这段时间以为春闱会试殿试殚精竭虑,有些辛苦,担心皇兄身体,……”忠顺亲王感激解释道。
“哼,朕的身体朕自己清楚,……”永隆帝脸色稍稍和缓一些,“不过张弛孝心有嘉,朕知道了。”
“看皇兄心情好像还不错,前日臣弟送上了这副对仗,……”忠顺亲王见永隆帝心情还算不错,便也捡些让人愉悦的话题来。
“嗯,没想到这恩荣宴居然还有这样一场风波,没想到李廷机这临别赠言,居然还能弄出这样一桩事儿来,不过朕很喜欢这副对仗之言。”永隆帝表情微笑起来,“不看破义利关,何以为人;要识得忠孝字,才是读书。说得很好,天下读书人便当如此,文字朴实,甚合朕心。”
这忠孝二字的确击中了永隆帝的心,而且得读书二字,更是寓意深刻,掌握天下读书人,便是掌握了天下,这份意境委实合意。
虽说这文字也粗浅了一些,但是那不重要,关键在于寓意。
“皇兄,此子便是那撰文者吧?”前些日子永隆帝也在书房中交给义忠亲王看了一篇文章,没署名,应该是礼部誊录送上来的,应当就是今科士子所作,文字浅显,但是内容却很丰富,忠顺亲王感觉应该是抓住了自己皇兄当下的心境,所以才会交给自己。
“嗯,就是一人,你也该知道此子是谁了吧?”永隆帝点点头。
“臣弟现在已经知道了,便是那冯秦的侄子。”义忠亲王脸上露出回忆的神色,“呼伦塞一战,乃是臣弟最惊心动魄的经历,若非那冯秦拼死力战来救,皇兄固然洪福齐天,不过臣弟只怕就没那么幸运了,……”
“哼,哪有那么多洪福?若非那冯秦拼死来救,你我兄弟二人恐怕真的就要身遭不测了。”永隆帝脸上露出阴冷之色,“到现在朕都还在怀疑那一战,怎么就那么巧,你我兄弟二人经行巡边之事何等隐秘,为何却正好遇上了鞑靼寇边游骑主力?”
忠顺亲王悚然一惊,赶紧道:“皇兄,此事已过了十多年,其中许多事情也难以查明,不宜再翻,莫要再起风波。”
“哼,朕知道。”永隆帝摆摆手,“朕不会如此不智,只是这么些年来,一直存疑在心,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罢了。那一战冯秦战死,加之冯秦又无后嗣,其弟未能袭爵,怕是冯家心中也颇有怨言。”
忠顺亲王也知道当时情形,那还是父皇秉政其间,本来武勋太多就让朝廷有些负担不起,就有意清理一批武勋,这等绝嗣武勋,自然就不能袭爵,虽然有兄弟,但是按照当初大周惯例也是要子嗣才能袭爵,否则就要由特旨才能袭爵。
当时父皇只让其弟冯汉接任大同镇总兵,却没有让冯汉袭爵云川伯,后来冯汉在大同总兵任上病重,也曾上书朝廷请求袭爵,朝廷也曾拟议让冯汉袭爵,但尚未等到旨意下来,冯汉便病殁,再后来就是冯唐接任,朝廷就只给了一个杂号的神武将军,云川伯的爵位袭爵一事便无人再提。
忠顺亲王也默然无语。
人家一家要么战死,要么病殁任上,朝廷却为了节省那点儿俸禄,还打这些小心思,未免太让人心寒,而这等在京师城中一个个安享富贵者却还能袭爵,这如何能让在边地奋战的武勋心安?
“此事是朝廷做得差了,便是父皇面前,朕也敢这般说。”沉寂了一会儿,永隆帝才沉吟着道:“冯秦忠心报国,马革裹尸,朕有意追授其呼伦侯。”
大周忠、义、孝、寿等字一般是皇室专用,轻易不授,所以一般武勋授勋名字都是选地点。
而当初云川伯,这个云川也是当年冯家在跟随太祖打江山时一战的一个地名,因为冯家因此一战而成名,所以本朝定国之后便封了云川伯,只不过冯氏一族一直在边地征战,因军功袭爵而未降袭,一直到冯秦冯汉时才出了这么一桩事儿。
忠顺亲王吃了一惊,追授呼伦侯那是意味着有意让冯家人袭爵了,届时只需一份特旨,便可袭爵。
问题是冯家好像一门三房大房二房都是绝嗣,而三房只有冯紫英一个人,而且现在考中二甲进士,明显是要走文官道路,不可能再去袭爵这个呼伦侯了吧?
除非冯家在老家原籍远房里去寻一子弟来袭爵,但这明显不可能。
不过这些都是冯家自己的事儿了,朝廷之需要表明这样一个姿态,安抚一下还在榆林戍边的冯唐和当下考中二甲进士的冯紫英便可。
“皇上此番心意,冯家必定感激不尽。”忠顺亲王赶紧道。
“朕倒不需要他们感激,只是觉得这本来就是朝廷欠人家的,这么拖了一二十年,有些亏欠人家了。”永隆帝心情不错,“这个冯唐没想到武人一个,居然能生出这样一个好儿子,倒是让人惊奇。”
“嘿嘿,皇兄这般夸赞,臣弟倒是有些心动,……”忠顺亲王话刚一出口,便被永隆帝打断:“老九,此事不必再提,朕那几个侄女你还是留着找别家吧,这冯紫英朕还有用,莫要坏了规矩。”
大周虽然没有明确规制不允许驸马参政,但是文官群体是极其厌恶皇室宗亲和外戚参政的,所以大周历来都是你要娶了公主郡主,基本上就意味着你只能干点儿闲职了,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就别来了,可以去宗人府去干干。
忠顺亲王嘿嘿几声,也就不再多言。
其实他也知道,人家刚中了二甲进士,怎么可能找你皇室宗亲?那岂不是自断仕途?便是公主恐怕人家也不会干。
嗯,准确的说,只要是考中进士便无人愿意娶皇室宗亲,如果是举人倒是有可能。
不过也由此能看出皇上对这个冯家子的看重,忠顺亲王心中也在琢磨,若是有机会倒是可以好好见一见。
寿王成日里在自己面前卖好,自己倒是需要提点一下,与其在自己这里花费心思,不如好好去结交一番这些未来前程远大的士子,就怕这些眼高于顶的进士们未必愿意和这些皇子们结交。
“老大那边可有什么动静?”言归正传,永隆帝也收拾起了诸般心思,步入正题。
“还算安分。”忠顺亲王迟疑了一下,“不过张弥那小子这段时间却颇为活跃,走家串户,牛继宗、柳芳那里都有往来,而且近期也与陈道先之子陈也俊来往密切,嗯,水溶近日邀约穆檀一叙,穆檀托病未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1/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