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5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1/1718


冯紫英突然意识到自己要来永平府恐怕不像最初自己猜测的那样是自己主动请缨那么简单了,没准儿也有齐师的一番心思在里边。
朱志仁这个福建士人在永平府搞得如此糟糕,现在更是经常以托病卧床不起为由推诿事务,自己这一去,重担都可能压在自己身上,干得好也许就是自己扬眉吐气,干得差,没准儿就可以把责任推到知府无能和掣肘。
毕竟知府和同知之间的差距还是相当巨大的,许多人终其一生都难以跨越,能不能进入正四品官员序列,往往就是迈入大周高级官员的一个门槛。
不过冯紫英估计齐师他们的心思还是倾向于自己能放手一搏,永平府是轮人口和赋税是下府,但是地理位置和意义又极其重要,特别是作为京东咽喉,扼守辽西走廊,其意义大不一般,又是北直地区的一个关键点位,这里的一举一动都能牵动京师人心。
在这里能做好,足以为自己日后迈向更高的台阶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体来说,这里士绅对官府还是较为拥护支持的,主要是因为西面北面的卫镇军屯对他们影响很大,加之十多前年察哈尔部曾经突破边墙进入永平掳掠,也给永平诸县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不少百年大户都被蒙古人横扫一空,许多现在的士绅都是在前一批人惨遭灭族之后才逐渐出头的,所以对官府还是较为敬畏的,……”
嗯,这应该是一个好的消息,北地士绅在地方上影响力很大,尤其是一些稍微出一个一两个举人的家族都会在地方上拥有很大影响,这也会很大程度上对官府施政,尤其是对自己这种想要去大干一番的新锐官员是一个不利因素。
如果永平府士绅力量相对薄弱,这对于发展以煤铁产业的自己来说就大有为有利了?当然冯紫英也相信晋商这帮人也不是易与之辈?对于这些地头蛇,他们也在大周南北纵横几十年?自然也有应对之策。
“……?登峰他们和佛山庄记以及山陕商会的人已经在滦州、开平右屯卫、迁安一带开展勘探接近半年了,大体上也圈定了几个区域?主要集中在迁安县南部、滦州西部与开平右屯卫交界地区,这些区域石炭品质很高?他们据说也按照大人提出的办法正在试验将石炭变成木炭(焦炭)?具体情况解释登峰会向大人做具体报告,……”
其实这个情况冯紫英已经掌握了,顾登峰基本山保持着每一旬要向冯紫英通过书信上报一下这个联合体的进展
应该说还算是较为顺利,主要还是因为永平诸县人口都不算多?一些偏远区域尤其是靠近北部卫镇的区域人口更少?这还是十多年前蒙古人寇边入侵带来的巨大阴影,谁也不愿意成日生活在夜不能寐的危险境地下,加上卫镇这边的不给力,匪患在这些结合部更为严重,所以联合体选择勘探的主要区域还是集中在这些地区。
要启动冯紫英心目中的煤铁复合体项目?资本、人力、技术、市场、运输,缺一不可?这也是冯紫英之所以愿意放弃京师城中的优渥生活,舍弃去保定或者宁波这等条件更优越的地方?来永平的主要原因。
资本有了,有晋商和海通银庄做后盾?人力有些问题?但是北直诸府乃至山东地区深受小冰河时期的灾害所困?只要一到冬春季节便多的是过不下去的流民要往京师城跑。
每年各地官府拦截劝返都是一个大事儿,但是即便如此,每年倪二们手底下会平添许多只需要填饱肚子或者家人生存而不要命的汉子,这是大势,谁都挡不住,所以只要想些办法,这些都不是问题。
市场不愁,有庄记早就开辟出来的市场渠道,能有多少他们就能卖出去多少,而且还有国内市场这样庞大一个亟待开发的市场,比如火铳火炮的制作,这也同样是冯紫英给庄记的要求,没有这一点,冯紫英也没有必要如此看重庄记。
运输也是一个问题,这需要一个过程来解决。
永平府东北角上的山海卫境内南边儿,就是后世最著名的秦皇岛,那里也是天然良港,冯紫英计划打着为辽东输送补给的幌子,要在这里提前建立起一座可以上通辽东、朝鲜、日本乃至东海女真,下联扬州、宁波、广州、东番和南洋的港口,作为北地开埠的第一城!
一边听着吴耀青的介绍,冯紫英也一边提着问题,只不过他问的问题都相对刁钻,让吴耀青都有些不太习惯,不过吴耀清也知道这一位马上就要去担任同知,各方面都要了解,特别是对他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就要求更高。
这一席话一说就是一个多时辰,冯紫英把所有的资料都留了下来,顺带也问了目前在人手上的物色情况。
用人不疑,既然确定了汪文言为总揽,其他诸人各自按照擅长和以前的经历来进行分工,冯紫英就不会过多的去干预,他只需要结果,但在人手和财务上他仍然需要过问。
就目前来说,冯紫英的这些活动都还可以说是为自己出任永平府同知做准备,甚至也能推到自己老爹的蓟辽军务需要上,也还不存在可能会牵扯到的比如龙禁尉的刺探和都察院的监督上来。
但是随着日后事务越来越繁杂,冯紫英相信肯定是避免不了要被龙禁尉来掺沙子的,这一点也是他只需要谨慎对待的。
冯府里边都有龙禁尉的眼线,但冯紫英并不惧怕,一切都是规则范围允许以内的事情,所以不必担心。
但是像自己现在做的事儿,尤其是通过汪文言这个团队所作的,眼下还见不出,但三五年以后呢?恐怕龙禁尉就难免会有些怀疑了。
当然只要自己成长够快,加上有老爹这座大山做遮掩,许多事情还是说得过去,但冯紫英也不确定这种说法能否一直让人信服下去,尤其是龙禁尉这些人他们天生就是针对他们认为对皇权构成威胁的。
不过这不是冯紫英打算退缩的理由,更何况朝中越发诡谲的局面也让他认定未来几年里,只怕天家自己内部的争斗才会是龙禁尉的侦察重点,对军中武将们动向的窥探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
而自己这种小年轻,在他们心目中顶多也就是被“放逐发配”之后一门心思要要一鸣惊人像世人证明自己,所以要别出心裁做某些事情罢了。
冯紫英也乐于以这样一种形象来向世人昭告,嗯,这不是坏事儿。
段氏有些烦闷地坐在屋里,一直到妹妹进来,才撩了一下眼皮子,没有理睬对方。
这铿哥儿可真是本事,把妹妹和沈氏都给“收买”通了,这两日里妹妹便一直在自己耳边聒噪。
但段氏实在不能接受一个皇商家庭,在她看来这和沈家相差甚远,和林家也不再一个层面,也不知道那薛家女子有什么魔力就把铿哥儿给迷住了。
她当然也托人打探了薛家情况,和她猜测的差不多,虽然是原来金陵望族,但是早就没落了,全靠着王家和贾家的余荫勉强维持着,和蒸蒸日上的冯家根本无法比。
对娶林家女段氏就一肚子气,林黛玉的娇弱让她揪心不已,幸亏还有一个陪嫁过来的庶出姐姐作媵,现在薛家又冒出来了,让她很不甘心。
“姐姐,……”
“婉琴,不用说了,我不想再听你替铿哥儿当说客的那些话,你们娘俩就是联起手来糊弄我,嗯,还有宛君,你们婆媳加上铿哥儿,……”段氏不无醋意,“你们都当好人,就是我这个当娘的来作恶人,没见着铿哥儿这两日都不过来了?”
小段氏“噗嗤”一声笑出声来,看来自己姐姐还真有些吃醋了,“姐姐,铿哥儿是你身上掉下里的一块肉,您还能和他计较?再说了,他也是在忙着为去永平做准备呢,我听金钏儿说,他回家开始,在书房里都见了好几拨人了,一谈就是一个时辰,连饭都是端到书房里去吃的,吃完又在看东西,……”
段氏狐疑地看了一眼妹妹,“真的?我还以为惦记着兼祧的事儿呢。”
“姐姐,我觉得铿哥儿有句话说得很对,以他现在的情形,其实已经不需要依靠姻亲来帮助自己了,沈氏和林氏,都是江南士绅望族,一个是书香世家,一个是列侯出身的士林文臣之后,而且还算是武勋一脉,铿哥儿本来就是北地士人的翘楚,其师尊也是北地和湖广士人中的领袖,这等情况下,他需要的是一个安稳的后院,……”
小段氏坐在姐姐身旁,一边替姐姐按摩肩膀,一边笑着语气很随意的说着话。
……,嗯,而对我们冯家来说呢?长房和三房既然已经定了下来,那么现在二房又有这样一桩喜讯,嗯,这也是铿哥儿自己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
小段氏这话一说,段氏就有些不悦地哼了一声,小段氏也一笑,不再说这桩事儿。
“……,可对我们冯家来说呢?最需要一个能尽快生养下冯家子嗣延续香火的女子,一个能够和沈氏、林氏和睦相处的二房大妇,好让铿哥儿去永平府之后也能心无旁骛地做他的大事。”
“沈氏有了身孕,但是谁也不知道是男是女,林氏年幼体弱不说,还要等两年才守孝期满,这薛氏我也打探过了,性子的确温和大度,嗯,体格丰润健康,而且年龄也只比铿哥儿小一岁不到,正是适合生育的年龄,……”
“再说了,姐姐也知道铿哥儿得性子,他喜欢的女子,就一定要得到,……”小段氏看着段氏,“姐姐又何必要弄得铿哥儿要外放几年的时候不高兴呢?姐姐若是喜欢沈氏,那就多和沈氏说说话,日后沈氏有出,姐姐便多宝爱他一些便是了,不过小妹倒是觉得这薛氏真如沈氏所说那么知书达理,姐姐日后未必就不会改变心意呢,……”
不得不说小段氏这个说客还是相当厉害的,之前一句铿哥儿已经不需要联姻来帮助而需要一个稳定的后院来让他专心做事,后一句何必要让他外放几年临走之前还弄得心情不悦,都让段氏心中也是有些感触。
尤其是想到儿子这一去就要几年,虽说也就几百里地,但是毕竟再无可能像现在这般每日来问安陪着自己说话了,心里还是有些发酸,毕竟儿子还是长大了。
看见自己姐姐黯然叹气,小段氏自然明白姐姐心思,“姐姐,永平府也不算多远,逢年过节和休沐,铿哥儿也能抽时间回来,也就是两三年的光景而已,……”
“哎,想到两三年里铿哥儿都要在外,老爷也远在辽东,我心里就慌得紧,铿哥儿这一去,谁去伺候他?尤氏姐妹固然要去,那边金钏儿姐妹和香菱都跟着去吧,这边沈氏身子日渐不方便了,晴雯和云裳都还是留在沈氏边儿上更合适,……”
小段氏眼珠子一转,“姐姐,你还忘了薛氏?若是能早些成亲的话,让薛氏嫁进来就跟着铿哥儿去永平府,论理那边也该有个大妇去主持屋里事儿,……”
段氏哪里还不明白妹妹的意思,瞪了对方一眼,但是最终却还是点点头,“这事儿让我想想,另外我也得给老爷那边去一封信,这么大事情,我一个人也不能做主,若是老爷允了,那便依了铿哥儿吧。”
===己字卷
第四十四节
马士英===
小段氏说得没错,这段时间冯紫英的确陷入了忙碌之中,甚至没有太多心思来过问兼祧的事情,反正向礼部已经申请,也就是一个走程序的问题。
他需要在走之前把许多事情都要有比较完善妥当的安排。
该做的事情都要做,该见的人都得要见,该说的话也得说到,日后自己虽然还可以通过书信遥控一些事情,但是许多就只能靠各自的临场发挥了。
比如《内参》。
方有度进入都察院,郑崇俭和王应熊进入兵部,那么《内参》这日后三年就必须要交给其他人来了。
合适人选也有几个,许其勋,陈奇瑜,孙传庭,傅宗龙,薛文周,这几个都是青檀书院的同学。
还有一个在殿试中高中第二名的马士英,论理此人才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
冯紫英接触过几回,待人接物都很有风范儿,虽然只比冯紫英大一岁多,但是接触下来,如沐春风,之前会试时还不觉得,但殿试一过,立即就显现出不同凡响。
不过马士英却是冯紫英他们这一科都已经高中之后才从贵州来青檀书院求学的,所以和冯紫英、练国事这一帮永隆五年的师兄们并没有什么交道,也就谈不上多少交情。
但冯紫英虽然知道此人在前世中明末极有名气,却是争议颇大,接触这么几次,感觉此人言谈举止中亦是比较务实,这一点也是冯紫英很欣赏的。
不过像范景文、方有度等人不太赞同将《内参》的总编一职交给对方,认为交给陈奇瑜或者宋师襄乃至孙传庭和许其勋都可以,毕竟这些人更为值得信赖。
不过练国事却赞同冯紫英的意见,认为既然要做大事,便当心胸宽阔,不能再一味囿于地域之见,而应当有海纳百川之气概。
王应熊作为青檀书院中西南士人代表也赞同由马士英来担任总编,认为马士英做事作风踏实,文章言之有物,可堪大任。
最后冯紫英和练国事也商量了一番,觉得可以对《内参》编辑部进行改组,设立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会由总编和副总编?以及三位主编组成,负责处理一切《内参》事务?其中由马士英担任总编?陈奇瑜担任副总编,宋师襄、孙传庭、许其勋三人任主编。
这样一来?一个西南士子担任总编,一名北地士子担任副总编?而剩下三名主编则是两名北地士子一名江南士子?也算是相对平衡,既没有是去北地士人占据主导地位的优势,但是却又更提升了非北地士子在青檀学子中的地位。
“坐,瑶草。”冯紫英降阶相迎?让马士英也很激动。
他也知道这位前科青檀书院的传奇人物即将外放为官?去永平府担任同知,这一度也在青檀书院里引起了很大争议。
但是以马士英对冯紫英的了解和观察,他觉得冯紫英可能既不是像有些人所说是因为“背叛”了北地士人利益而“放逐”,也不是像有的人所说这是一种变相的保护,他感觉更像是冯紫英的一种主动策略而下放。
冯紫英公开所言是他更愿意下地方去打磨锻炼?熟悉一下地方事务,马士英觉得可能还真有一些这方面的因素?但是肯定还有其他一些更重要的隐藏未露的原因。
在马士英看来,以冯紫英当下的身份却愿意主动下地方?如果真的是想要打磨砥砺自己,熟悉地方事务?那真的就是所谋乃大了?目标是直指日后的阁老。
宰相必起于州郡?这句话虽然未必完全合用,但是如果一个在府州有过履历的官员,无疑是更受人看重的,也更得有过府州经历的官员们的天然信赖。
虽然马士英也是今科一甲进士中的榜眼,但是马士英却很有自知之明,无论是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自己要和眼前这一位相比,都要逊色几个身位。
看看永隆五年这一科号称前后五科中荟萃了大周精华人才的这个群体,无论是北地翘楚练国事,湖广人杰杨嗣昌,还是江南精英黄尊素,都要让冯紫英一二,单单是一个开海之略推动了朝廷的巨大变革,就足以让冯紫英名垂青史了,这根本不是其他士子所能比拟的。
“瑶草见过大人。”在冯紫英面前,马士英半点都不敢怠慢。
“欸,都是同学,何来大人一说?”冯紫英连连摆手,示意对方入座,“你我之间,便以字相称,你叫我紫英便可。”
“这可如何能行?”马士英有些激动。
“都是青檀一家,平素里君豫、非熊、克繇他们都是以字相称,君豫年龄略大,我们便称之为兄,三五岁之差,便以字相称最好。”冯紫英笑着道:“来,尝尝这是你们西南那边的蒙顶茶,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中水味高。这水我没法弄扬子江中水,但是茶却是地道蒙顶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1/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