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8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2/1718


平儿又笑了起来,她知道自己奶奶归根结底还是有些吃醋了,不过这算是哪门子飞醋?人家那么多正经八百该计较的都没说,宝钗宝琴可是才嫁过去呢。
“利用咱们?可这种想要当被利用的人多了去,大老爷不也算?”平儿轻笑,“嗯,被利用一下若是能有几万两银子收益,估计磕头作揖求爹爹告奶奶想要被利用的人这京师城里能从阜成门排到朝阳门去吧?”
被平儿戏谑的口气给逗乐了,王熙凤心里那股子堵心的气儿才消散了不少,她当然知道自己是哪里心气不顺,但知道归知道,却一样不爽,哪怕轮不到自己来吆喝。
“那看样子今日怕是见不了面喽?”王熙凤悠悠地道:“我还琢磨着能说几句体己话呢。”
要让冯紫英留宿在荣国府肯定是不合适的,宝钗宝琴两姊妹还跟着呢,晚饭估计都不会在府里吃了,平儿笑了笑,“奶奶,来日方长,倒也不必计较这一时半会儿。”
“我倒是不想计较,但这日子数着数着就过去了,眼见着这年一过他不就得要去永平府了,这一去多久才回来?”王熙凤淡淡地道:“这么大一桩营生,我总得要和他说说,怎么来算,他口里说不关他事儿,但谁不知道没他这事儿办不成,我也不能就这么假痴不癫地揣着明白装糊涂吧?事儿不是那样办的,起码也得要给他一个说法。”
“奶奶,我倒是觉得冯大爷是真心实意的许了这桩营生给您,不会再有什么计较,您也就不必想太多了。”平儿半劝半解释道。
王熙凤不说话,平儿无奈:“要不我再去和冯大爷说一说,找个时间,嗯,比如到大观楼听戏,您不是说许久都没出门了么?燕子楼现在都比不得大观楼,……”
王熙凤心中一颤,面庞唰地一下如火烧般烫了起来,下意识地就想要否定,但是话到嘴边却没来由地变了:“也罢,这许久都没能出门听听戏了,听说大观楼这两月里又出了不少新戏目,那柳二郎一登台便能赢得无数人疯狂,我倒也想瞧瞧,……”
平儿忍不住撇撇嘴,自家奶奶就是这般,在自己面前还要如此忸怩作态,那心里不知道多千肯万肯,却还要寻这样一个理由来,只是这等话却万万不能戳穿,否则折了奶奶的面皮,那可真的要翻脸了。
“奴婢明白了,这就去安排,大爷那边儿奴婢也去打招呼,……”平儿无奈地翻了一个白眼,姗姗去了。
===庚字卷
第一百九十九节
动静===
就在冯紫英优哉游哉享受着婚假、春假连休的好时光时,大周朝中内部的纷争却到了一个不得不了断的时候了。
户部尚书郑继芝终于病倒不能视事了,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信号。
现在西南战局、九边补给、东南新建都需要户部有一个十分熟稔的能臣来支应,可郑继芝这一病倒,朝廷中枢在财政这一块一下子就陷入了停滞。
崔景荣虽然也算是其中能手,但在威望上却无法和郑继芝相比,面对兵部和户部内部的这些协调磨合上都还欠缺了一些,加之大家都知道下一任户部尚书会是来自北地士人,崔景荣是没戏的,所以大家也就更不会对崔景荣的安排言听计从了。
必须要尽早拿出一个决断了,这是内阁诸公一致的意见,再拖下去,就会因为派系的纷争变成朝廷的灾难了,无论是皇上还是朝中臣僚们都不会满意,这对诸公的威信也是一个伤害。
文渊阁,宰相公廨。
叶向高满是疲态,方从哲眼圈发黑,齐永泰眉头深锁,李廷机面色阴沉,李三才则是淡然处之。
这一场博弈几乎耗尽了在座众人的心力,尤其是叶向高、方从哲和齐永泰。
他们三人在内阁中居于主导地位,而李廷机大多数观点和叶向高一致,至于李三才,才入阁不久的资历以及他北人却倾向于南人的态度让他也明白现在最好是三缄其口。
六部改七部的观点已经确立下来,商部从户部、工部独立出来,单设一部,大周朝整个除了夏税秋税之外的工商业税收全数交由商部来负责,包括矿税的节慎库。
就户部来说,这一块商税还没有影响到户部的权力中枢地位,加之郑继芝病倒,即将上任的户部尚书黄汝良还暂时没有资格参与到其中来,而即将走马上任的新工部尚书崔景荣之前也还处于待定状态,所以户部和工部剥离一部分职责和权力交由新设立的商部,就成定局了。
如果是冯紫英在这里,就能感觉到这个大周商部更像是后世海关、工商局、税务局和发改委的一个集合体,当然前三者职能更突出,而发改委的职能现在还十分弱化。
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划分,还涉及到许多具体职责细化调整,只能下来之后在慢慢计议,对内阁诸公来说,新设立一部,同时还要对整个七部的尚书人选进行敲定,这才是今日的最重要事务。
户部尚书黄汝良,福建泉州府晋江人,工部尚书崔景荣,北直大名府长垣人,商部尚书官应震,湖广黄州府黄冈人,礼部尚书顾秉谦,南直昆山人。
这几个人选其实早前就有了定议,基本上没有什么分歧,但是在吏部尚书、刑部尚书上,各方却是争执不下。
最后齐永泰还是做了妥协,同意由刘一燝出任刑部尚书,但刘一燝留下的右都御史由乔应甲接任,但都察院左都御史是张怀昌,张怀昌是辽东人,乔应甲是山西人,皆为北人,按照惯例,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不能是同一区域人,所以如果乔应甲接任右都御史,那么作为左都御史的张怀昌就要挪位置,考虑到张怀昌担任左都御史时日已久,所以内阁也觉得张怀昌该动一动了。
问题是张怀昌身为左都御史,要动就只能去两个位置,要么吏部尚书,要么户部尚书,甚至去兵部担任尚书都只能说是有些勉强了。
这却是一道难题,吏部尚书是江南士人志在必得的位置,绝无可能让出来,户部尚书早就定了黄汝良,一样不能动,那如何来调整?
“进卿兄,我以为由怀昌兄出任兵部尚书,景秋兄出任左都御史,这样的调整更为合理,……”思考良久,齐永泰才提出自己的建议。
叶向高看了一眼方从哲,方从哲也迟疑地道:“怀昌出任兵部尚书,是否合适?另外景秋担任左都御史,皇上那里……”
大家都知道张景秋是皇上的心腹,以至于这位来自南直隶的士林名臣现在有点儿变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江南士人对其冷淡,而北方士人也不可能把他视为自己人,以至于张景秋在兵部尚书位置上这么些年了,一直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现在将其调整到左都御史,算是一个略为升迁或者平调,可对皇上来说,会不会执掌兵部更重要呢?
“中涵兄,京营的情况大家都清楚了,正在重建,只要兵部尊重皇上的意见,按照皇上的意见来重新把三大营建立起来,我觉得或许怀昌兄比景秋兄更合适,毕竟他是从辽东出来的,对辽东情况十分熟悉,更清楚我们大周的最大威胁来自何处。”
齐永泰提出自己的观点:“至于景秋兄去都察院,我想下一步朝廷也要考虑一些对咱们朝中和地方的官员选拔考察制度进行调整,这个设想在我担任吏部尚书的时候就已经向进卿兄和皇上提出过,但一直迟迟未动,原本我也考虑过是不是等到局面稍微平静之后再来提出,但是现在我觉得恐怕两三年甚至三五年内外局面都不会太轻松,所以我以为还是应当尽早来推动。”
这桩事儿这个时候被齐永泰提出来,叶向高颇为吃惊,他知道这肯定是齐永泰准备良久的了,但现在的局面合适么?
另外这和张景秋出任左都御史有何关系,陡然间叶向高猛然明白过来,如果吏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人选不能让皇上满意,那这个新的考核制度体系肯定很难获得皇上的支持,如果缺乏皇上支持,那么这种考核制度体系变化就别想真正推行开来。
叶向高一时间有些吃不准,迟疑起来,而方从哲则皱着眉头道:“乘风,你的建议很好,但是具体如何改革修正这个你说的官员考核体制,恐怕这不是简单几句空话就能行,而且还要让其真正达到效果,就不容易了,这如何来操作也是一件难事。”
“中涵,我们都知道这些事情要想做成,哪一样都会有许多困难,可若是始终抱着不如搁一搁,放一放,等一等的心思,那怕是永远都没法真正推动起来。”齐永泰正色道:“我原来也是此等心思,结果才发现这越是等,越是消磨决心意志,到最后会发现难处越来越多,越是不想启动,到最后,就是根本动不起来了。”
齐永泰的一番话让叶向高和方从哲都颇有感触,他们都是人中龙凤,大周千万官吏中脱颖而出的杰出之士,自然清楚齐永泰所言在理,如果始终抱着畏难情绪而想拖延,那么就别想做成一件事情,所谓客观困难任何时候都存在,甚至会因为大周局面本身的艰难越来越难做到,正因为如此才应当果断推动,
齐永泰在吏部尚书任上时就提出了对官员考核的层层监督推动具体措施,比如用六科来监督六部,六部监督地方,每月列出需要做成或者取得进展的事件,然后采取三册制,一册交内阁,一册交六科,一册在皇帝,然后层层监督,内阁揽总,其中重点在户部、工部、兵部、刑部四部,现在七部,则需要加上商部,而这五部则直接对各省直。
这样就改变了每三年对地方的大计,每六年对京官的京察考核方式,变成了每月核查落实,每年总结落实,对官员的升降考评更为具体化和及时性。
叶向高此时态度反而明朗起来了,点点头:“乘风,你的想法我赞成,存之就任吏部尚书之后,此事便可以推动起来,……”
见叶向高表明了态度,齐永泰心里也踏实了一些,今日的计议涉及到未来多年大周朝局的走向,此番江南士人在人事安排上大占上风,齐永泰也倍感煎熬,但是李三才此人坐歪了屁股,能够不扯北地士人后腿已经算不错的了,所以他也是独木难支,能得这个结果已经算不错了。
“进卿兄那我们可就说定了,开年之后各部人事定下来,我便要和存之好好谈一谈,定要尽早动起来。”齐永泰又看了一眼方从哲,他也知道新任吏部尚书高攀龙是叶向高与方从哲达成的妥协,论理在资历上高攀龙还有些欠缺,但是又方从哲的力荐,加上叶向高也认为高攀龙为人清正,做事有章法,便同意了。
“可以。”叶向高和方从哲交换了一下眼色,同意了。
此事敲定,齐永泰便欲乘胜追击:“另外,韩爌如何安排,我意由韩爌替代吴道南,出任顺天府尹,顺天府当下情形众所周知,吴道南可调任礼部左侍郎。”
齐永泰此言一出,立即让叶向高和方从哲都骤然色变,他们虽然早就知道不少人对吴道南在顺天府尹位置上的无所事事感到不满,甚至包括一些江南籍官员,但是齐永泰提出要换吴道南,还是让他们无法接受。
===庚字卷
第二百节
博弈交易妥协===
“此事不妥!”方从哲强硬表态,“会甫为人清正,做事平和,在顺天府尹任上纵然没有特别突出的成绩,但是也是兢兢业业,有口皆碑,乘风如此建议,岂非对江右士人的羞辱?”
顺天府尹吴道南,字会甫,是江右著名士人,以文才卓著闻名江南,同时与叶向高、方从哲和李廷机等人都交好,叶方二人也都清楚吴道南虽然文才不俗,但是做事能力上的确欠缺,而且也不喜俗务,在顺天府尹任上基本上属于那种放手不管的状态,的确难以让人满意。
若是顾秉谦不担任这礼部尚书,让吴道南出任礼部尚书原本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最佳选择,可问题是顾秉谦同样在江南以文才著称,而且更得皇上的信任,吴道南在观风辨色这方面就不及顾秉谦许多,并不受永隆帝的信任,所以想要升任礼部尚书难度太大,但让其转任礼部左侍郎给顾秉谦作副手,就是一种羞辱了。
“中涵此言差矣。”齐永泰毫不客气的反驳:“兢兢业业有口皆碑用在会甫身上未免有些可笑了,我对会甫兄并无成见,但是顺天府尹关系重大,当下顺天府情况不佳,尤其是经历了去年蒙古人入侵之后,顺天府社会治安状况急剧恶化,流民至今未能得到妥善安置,京师城中盗抢绑架案件不断,京畿之地居然有马匪出没,而且根据刑部和龙禁尉的消息,顺天府起码有七成以上的县里白莲教泛滥,更有部分地方士绅混迹其中,地方官府应对乏力,大有成灾之势,若是放任这般下去,京畿之地如何安稳?”
齐永泰的话也击中了叶方二人的软肋,当下顺天府的治安不靖,包括前几日皇上也在询问京畿白莲教泛滥的情形,这显然是龙禁尉专报给了皇上,让皇上才会特别提出此事,寻常情况下皇上极少对这类具体事件询问的。
齐永泰显然还不肯罢休:“另外,户部那边也有说法,称顺天府的京仓亏空眼中,诸县用于赈济的仓粮许多都是账目混乱,十不存一,今冬流民赈济已经将其用光,而今春还有两月时间,极有可能出现粮荒,便是京中市面粮食亦有可能因此受到波及而大幅上扬,引发京中民心不稳,……”
方从哲皱着眉头解释:“乘风,这主要还是去冬江南和湖广的秋税一直延滞未至,才会导致京仓存粮不足,……”
“中涵,您在分管户部,难道还不清楚京仓的存粮情况?”齐永泰冷笑,“便是江南秋税未至,但京仓存粮起码也当有五成以上,应对今年的流民所需和冬春粮荒当无问题,但为何现在还有两月,甚至到夏粮收获还有四五个月时间,京仓却已经所剩无几,甚至空空如也了?平常顺天府是如何在督查各县的仓粮?究竟发现问题没有,如果发现了为何没有提前拿出应对举措?”
“顺天府治中是谁?”叶向高皱起了眉头,这个情况他知晓一二,但是却不像齐永泰了解得如此透彻,情势如此严峻,他作为首辅居然不知,很显然户部或者说方从哲是有意向自己隐瞒了一些情况,毕竟吴道南和方从哲私交尤为密切,但同时吴道南又是江右士子,与叶向高算是福建——江右(江西)士子联盟中的盟友。
“梅之烨。”方从哲也有些狼狈,声音也低了不少。
治中负责掌管粮储、马政、军匠、薪炭、河渠、滩涂事务,也是顺天府仅次于府尹和府丞的重要官员。
“麻城梅家?”叶向高也是知晓梅家是湖广著名望族。
“是。”李廷机接上话:“梅之烨原来是翰林院编修,前年升任顺天府治中,……”
“此人做事如何?”叶向高直起眉头,若是此人做事能力也不足,加上顺天府府丞一直出缺未步,这顺天府的确够呛。
“还算中规中矩吧。”李廷机想了一想,“他原来在翰林院修史,接触地方事务不多,所以……”
叶向高立即明白了,这意味着这位出身湖广梅家的士子能力也一般,李廷机嘴里的中规中矩并非褒义词,而是带有一些贬义色彩的评语,基本上就是和平庸与执行力差的代名词了,吴道南遇上一个这样的治中,再加上府丞缺位,难怪顺天府这一年多中骤然变成这等情形。
“尔张,如果一味把责任推到一个治中身上,恐怕不合适吧?”齐永泰当然不会任由这帮家伙把责任往湖广士人身上推,立即反驳。
湖广士人现在和北地士人基本上处于半结盟状态,若是把这盆污水泼到梅之烨身上,那绝对会让湖广士人不满,虽然这梅之烨能力上的确只能称得上一般,但齐永泰认为这归根结底还是府尹自身的问题,吴道南成日里沉迷于吟诗作画和参加京师城中的各种诗会文会,对日常政务基本上都是放任,府丞缺位,那么几乎所有事务都压倒了治中和几个通判以及推官身上。
顺天府一般是三名通判,这也是顺天府最重要的一个官员群体,正六品,比治中低两级,而顺天府治中是正五品,与外府同知平级,同样顺天府丞是正四品与外府知府平级,这也是顺天府和应天府(金陵)与其他寻常府的不同。
“乘风兄,我这实话实说,梅之烨水平如何,大家自有公论,马上就是京察大计的时间到了,相信吏部和都察院应该可以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李廷机笑着回应。
齐永泰猛攻吴道南,让叶向高和方从哲都不好多说什么,因为人家说得在理,同样李廷机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府丞缺位时,你治中理所当然的就要承担更大责任,更何况方才齐永泰提到的仓粮问题正好就是治中最重要的职责,自己这一反击可算是把齐永泰弄得有些尴尬。
齐永泰阴沉着脸,一时间没有说话,李三才见局面有些僵滞,插话缓和一下气氛:“乘风兄,顺天府的局面的确有些问题,但是我以为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倒也不能怪罪于那一人身上,……”
齐永泰对李三才的话更反感,摇摇头:“若是这样,我建议让韩爌接替吴道南,梅之烨的治中亦可以易人,京畿之地,国之重地,断不能这样一直下去,若是我们一味这般凑合,必将酿成大患,……”
没想到齐永泰对此事如此较真,叶向高和方从哲乃至李廷机都感到棘手。
他们承认吴道南的确不适合顺天府尹,但是顺天府尹已经是正三品官员中最顶端的所在了,无论是哪一个部的侍郎都不及顺天府尹地位尊崇,更何况像吏部、户部和兵部的侍郎同样都是需要操办具体事务的,而这恰恰是吴道南的短板。
唯一最适合的礼部尚书却又被顾秉谦牢牢把持,所以实在是选不出合适的职位给吴道南,只能暂时继续让吴道南在顺天府尹位置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2/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