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8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3/1718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选择一个各方面都得力且有做事热情和积极性的能臣来出任吴道南的助手——顺天府丞,这样也能缓解当下的局面。
“乘风兄,会甫并无多大过错,这般易人不合适。”叶向高终于说话了,“此议暂时不必再提了吧,不过可以考虑一名合适的府丞,既要对京畿情况较为熟悉,还要有做事能力和决断魄力,诸位都可以想一想,乘风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京畿若是不安,那么天下都不稳,不得不及早考虑。”
见叶向高也如此坚持,齐永泰知道自己的想法难以实现了,但韩爌的确是个人才,他也有另外考虑,“既是如此,那韩爌可以为南京兵部尚书,……”
这个建议倒是很符合实际,叶向高点点头:“那孙慎行可谓南京户部尚书,他们二人年龄相仿,正值壮年,亦可好生整饬江南一番。”
齐永泰冷冷的瞥了叶向高和方从哲一眼,缓缓道:“王永光可为南京吏部尚书,孙鼎相可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
叶向高忍不住倒抽了一口凉气,而方从哲也是皱起眉头,这齐永泰这般硬邦邦的建议,真是有些让人接受不了,但是此番齐永泰显然是下了决心,若是再这般争执下去,只怕先前达成的方案弄不好就要推倒重来,这又是叶向高和方从哲他们不愿意见到的。
南京六部和都察院和京师中情况不同,首推兵部尚书实权最大,再其次是户部尚书,再次为吏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再次为刑部尚书,像工部和礼部都属于最受冷落的,尤其是礼部。
齐永泰一口气就把南京吏部和都察院右都御史都拿下,肯定让叶向高和齐永泰有些难以接受,但若是马上拒绝,只怕又要起波澜。
叶向高沉吟了一下,才道:“乘风,王永光出任南京吏部尚书当午异议,但孙鼎相现在是金陵同知(应天府府丞),这骤然出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还需要再斟酌一下,看看是否有更合适人选,如何?”
齐永泰也知道这应该是对方能接受的底线了,只能点点头,内阁中只有自己一个,还是太单薄了一些,此时他才深刻感受到势单力孤的滋味不好受。
===庚字卷
第二百零一节
伏手应对===
漫长而艰难的政议总算是结束了,虽然未必尽如人意,但是起码总算是达到了一个最基本的底线平衡,都察院和七部尚书人选以及南京六部中最重要两部尚书确定,只等皇上批准,这就算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即便是这十个个人选,也是几易其稿,包括江南士人内部也是争议纠缠不断,甚至在上了内阁会议仍然有反复,叶向高和方从哲的博弈也一直持续,甚至在齐永泰这个“外人”面前,二人仍然分歧争议不断,当然二人也都算是懂底线和规矩的士人,不会有超出原则的举动。
齐永泰回到府邸中的时候已经快戌正了,一边遣人去通知乔应甲、韩爌、孙居相,一边去让人通知张怀昌、崔景荣、王永光,想了一想之后,又让下人去通知冯紫英,让自己这个弟子来旁听一下也算是一个历练。
乔应甲、韩爌、孙居相都是山西人,也是山西士人的代表,崔景荣、王永光都是大名府人,一个人长垣人,一个是东明人,齐永泰都属于北直士人,而张怀昌是辽东人,这个时代辽东属于军管区域,行政上划归山东,可算山东人,与冯紫英勉强可算乡人。
这是本届内阁就任以后最大的一次人事调整,而这十个人选确定之后,基本上才能考虑接下来的诸如各部左右侍郎和副都御使、佥都御史等职位,甚至也还会牵扯到一些省的左右布政使、提刑按察使人选。
草草用了饭,人们也陆续到来。
都知道此番文渊阁里的政议持续了一整天,一干人也都在静候,毕竟此番北地士人声势不足,大家也预料到齐永泰可能在内阁政议中难以占到上风,不过之前齐永泰已经分别和众人交换过意见,基本上有一些预测,只要不算是特别出线,那么大家都认为相忍为国,可以接受。
花厅内的气氛有些凝重,齐永泰还未出来,在文渊阁中议政一日,也有些劳乏了,还需要简单洗漱一下,作为士人的必要风范还是要讲究的。
张怀昌到的时候,正好和乔应甲一起步入。
“看样子气氛有些不太好啊,乘风兄这么急着叫我们来,难道撕破脸了?”张怀昌开着玩笑,一边仰头看了一眼齐府这个略显老旧的花厅。
“不至于吧?”乔应甲摇摇头,面色却不太好看,“那几位都不是有如此刚烈胆魄的主儿,再说了,他们现在占尽上风,再遇上道甫(李三才)这个三心二意的家伙,乘风兄不是一直要我们相忍为国么?想必他也早就有某些觉悟了。”
花厅中所有下人都被赶了出去,可以说这个关系到整个北地士人利益的商议是绝不能外传的,可怜冯紫英就只能充当起掺茶倒水的小厮角色了。
花厅中大部分人都到了,对他来说,基本上都熟悉或者认识。
崔景荣和孙居相不说了,有一路下江南的经历,王永光也是老熟人,青檀书院老对手——崇正书院山长,邀请江南士人来北地论学的时候就接触过,后来也打过几次交道。
对韩爌,冯紫英却不太熟悉,甚至没有见过,只知道此人也是山西士人中的翘楚人物,和乔应甲并称山西士人的领袖,只不过一个在朝,一个在野。
但韩爌原来也曾担任过南京吏部主事和湖广提刑按察使司的副使,再后来也短暂出任过工部右侍郎,因为和时任首辅申时行不睦,便辞官下野,但这一次很显然是要重新入朝了。
一一见礼之后,冯紫英很快就投入到了掺茶倒水的大业中去了,一直到乔应甲和张怀昌进来。
这基本上是北地士人在京中的大部分精英了,除了一些在野而在外游历或者说不在京在地方上的北地官员,这一批士人除了冯紫英之外,几乎都是具备了可以直接出任三品大员以上资格的大人物。
大周沿袭了一些前明的旧例,那就是辞官下野的士人基本上重新出山入朝的官职不会低于他曾经担任过的职位,甚至还可能高升一二级,也就是如果你是正四品官员辞任下野,那么你重新出山甚至可能直接坐到从三品或者正三品的职位,所以在大周辞官下野并非什么难堪之事,甚至还会显示你有坚持和风骨。
只要你背后有党人(士人)支持,你认为上司或者同僚与你政见不同甚至矛盾冲突太大难以调和,你都可以辞任,当然这种辞任之前一般都会和统一体系的士人先行协调好,这也是为日后复出做好准备。
当然在冯紫英看来,虽然大周士人也基本上形成了以北地士人、江南士人、湖广士人为三大派系的所谓党人,但实际上这并非近现代真正意义的政党党人,而主要是以地域乡党、同年等为纽带的朋党,其中尤以籍贯和工作生活地域为甚。
比如李三才虽然是籍贯陕西,但是他却求学于江南,加之长期在金陵、淮安等地任职,所以心理上就更倾向于江南士人的观点理念,所以这也让他颇受北地士人攻讦诟病,却被江南士人引为同党。
同样如张景秋,他虽然是南直隶人,但是因为求学于京师崇正书院,后在保定、济南等北地大府任职,到了南京任职之后又被皇上钦点擢拔入朝,态度更倾向于皇上,而永隆帝素来不受江南士人欢迎,所以他也勉强可以划入北地士人体系中,但又因为态度过分倾向与皇帝而受到士人猜忌,所以身份有些尴尬。
冯紫英一直在认真琢磨整个大周士人体系中的派系划分与观点理念的关联度,他发现这中间还真没有太大的明确界限。
也就是说这些所谓士人也好,党人也好,更多是以乡人倾向为纽带,因为往往共同的地域宗族利益能够形成较为一致的政治理念,同时这其中兼顾了同年同学情谊,再夹杂一些个人感情好恶。
所以这些士人党人根本无法算是真正的政党党人,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很有限。
当然作为士人的风骨,他们对如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伦理准则却还是十分坚持的,这一点应该是维系向心力凝聚力的一个基本要素。
齐永泰进花厅的时候还难掩面上的疲惫,挥了挥手示意大家入座,冯紫英也很知趣地坐在了最下首,紧挨着孙居相。
“乘风,看你这满脸疲倦困顿,何须如此急促,不如明日再来商议也不为迟。”乔应甲忍不住道。
“算了,今日争吵缠斗一日才有这样一个结果,不能尽如人意,也算差强人意吧。”齐永泰摆手,然后就开门见山,“初步议定怀昌兄接替张景秋担任兵部尚书,张景秋出任左都御史,刘一燝担任刑部尚书,汝俊,你你接替刘一燝担任右都御史,……”
上来一句话就是大招,震得一干人都吃惊不小。
张怀昌对自己出任兵部尚书有思想准备,但是皇上那边能答应?另外张景秋愿意么?
“乘风,我到兵部没问题,可是皇上那边……”张怀昌是辽东人,他出任兵部尚书那就成了坚定不移的加强九边防御尤其是辽东防御的急先锋了,比张景秋更坚定,但他和永隆帝的关系却算不上太密切,远不及张景秋。
“皇上那边我去说服。”齐永泰很坚定的挥了挥手,“汝俊接任右都御史,张景秋的性子,汝俊你也要注意相处的方式,相忍为国不是一句话,要真的落到实处。”
乔应甲还在琢磨刘一燝离开都察院的事情上,在都察院他和刘一燝是最大的政敌,两人几乎是水火不容,没想到刘一燝居然去刑部了,他定了定神:“谁来接左副都御史?”
齐永泰瞥了他一眼,淡淡地道:“放心吧,他们也不会让你好过的,不是缪昌期,就是杨涟,……”
乔应甲皱眉,缪昌期是江右著名士人,而杨涟虽然籍贯湖广,但是却是和江南士人走得很近,而且也是一个桀骜不驯的角色。
乔应甲的表情落在大家眼里,引来了其他人的抿嘴微笑。
“自强出任工部尚书,有孚兄(王永光)出任南京吏部尚书。”前者早就商定好了的,但是王永光到南京出任吏部尚书,却是有些意外,连王永光自己都觉得惊讶,“另外我建议虞臣(韩爌)出任顺天府尹,但是进卿和中涵坚决反对,所以又建议虞臣出任南京兵部尚书,他们基本上同意了,我还提名了叔享(孙鼎相)出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但他们又犹豫了,这个事儿暂时没定下来。”
听得这么一说,一干人都皱起了眉头,觉察到了异样,张怀昌率先问道:“乘风,让虞臣和有孚到南京,是不是江南有什么问题?”
如果没有问题,不至于让韩爌和王永光去接任南京兵部和吏部,另外还让孙鼎相接任南京都察院,这分明就是一种极为明显的姿态了。
(
===庚字卷
第二百零二节
疑点===
齐永泰叹了一口气,捋了捋颌下胡须,沉吟半晌方才道:“现在还不太好说,我个人的感觉不太好,从去年开始,大家不觉得江南局面有些诡异么?”
崔景荣最敏感,他是户部左侍郎,对这方面情况最为了解,迟疑地道:“乘风兄可是指江南税赋的起运大规模延滞?”
“江南税赋是朝廷命脉,但是去年夏税就开始出现问题,但还不算严重,但秋税就太突出了,苏州、金陵、扬州、常州、湖州、绍兴、淮安这多个府都或多或少出现了延滞,或者要求缓交,推后到今年,这种情形不是没出现过,但是那都是遇上水旱灾害时候才有,可去年有什么灾害?他们的理由五花八门,当然最理直气壮的就是倭寇袭扰,还有就是气候异常歉收,……”
齐永泰脸色有些阴冷,“江南出现这种情形,不能不让人起疑,而且还赶上了朝廷在西南用兵,湖广税赋几乎全数留了下来供应西南军务开支,甚至还不够,还需要从四川解缴一部分,今年朝廷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伯孝(郑继芝)也就是因为压力太大才病倒了,不得不致仕,原本皇上和我们都希望他能拖到西南战事告一段落,但现在……”
韩爌还是有些不解:“乘风兄,你认为江南税赋延滞和亏欠与湖广那边税赋被留下用于西南战事不是碰巧,而是有人设计?这可能么?杨应龙这些土司起事岂是外人能操纵的?这不可能啊。至于江南这边,你认为会是谁在其中作祟,谁有这么大能耐搞这种事情,目的何在?”
韩爌毕竟在野多年了,对朝局的变化自然没有在朝的这些官员们敏感,所以才会问出这个问题来。
张怀昌和乔应甲交换了一下眼色,还是乔应甲启口问道:“乘风,你是怀疑江南那边有人在背后策划一些事情?”
“如果要有凑巧来解释,那也未免太巧了,我从来不相信天下有那么多凑巧的事儿,我宁肯把情况往糟糕恶劣的方向想。”齐永泰语气越发沉重:“京师供给几乎来之江南,江南一旦断绝供应,大家可以想一想会发生什么状况?特别是湖广赋税被西南战事消耗殆尽的情形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孙居相板着脸毫不客气地道:“乘风兄何必遮遮掩掩,你可是怀疑义忠亲王?”
一句话让除了冯紫英的所有人都是悚然一惊,其实大家都能隐约猜测出一二来,但是谁都又不敢相信,这种事情想一想都觉得恐怖,如果真是那样,那就是大周的劫难了。
张怀昌注视着齐永泰一字一句道:“乘风,你实话实说,是不是如伯辅(孙居相)所言这般,你也是怀疑义忠亲王要在江南生事?他想干什么?你既然把大家都召集来,肯定是心里已经有了一些怀疑是不是?”
齐永泰站起身来,在花厅中央来回踱步,一时间却没有说话。
冯紫英一直在一旁屏息倾听,原来并非只有自己才觉察出了其中的诡异和蹊跷,像齐师与其他几个都有觉察,只不过大家都有些不明白这么做的意义和意图何在?大家都从未想过某些人意欲搞南北分治或者说划江而治甚至是准备以南驭北这一手。
大家无法接受这种可能性也很正常,也只有冯紫英这种外来户才能丢弃那些固有思维,敏锐的意识到如果义忠亲王真的得到了江南士绅的全力支持,而湖广又被西南叛乱所拖住,的确是这个机会的。
只要断绝了京师和北方的补给,那不但京师,九边都会顿时混乱起来,这不但能给蒙古人和建州女真可乘之机,同样也能让江南可能面临的军事压力得到缓解,只要拖下去一段时间,依托江南的富庶和钱粮支持,未尝不能重演前明靖难之役的故事,只不过在大周是从南向北而已。
张怀昌一句话挑开,大家心里一惊之后又都摇头不已,显然都是不太认同这种观点。
“不可能!”王永光就首先断然否定,“现在皇上地位稳固,义忠亲王前太子之位那都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皇上登基十年,虽然不能说文治武功多么耀眼,但是起码也算是可圈可点,宁夏平叛收复沙州和哈密,辽东局面也得到缓解,朝野名声大好,谁若是敢举起叛乱之旗,绝对会被广大士人和民众所唾弃,根本不会有任何人支持他,江南士绅官员纵然不喜皇上,但也不可能接受这种南北分治的局面,这等野心家只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结果,义忠亲王虽然权力欲望深重,但也不可能选择这等下策。”
王永光所言很有道理,永隆帝还在,地位十分稳固,加之又解决了京营的大难题,九边大军几乎都是忠于朝廷的,江南再是富庶,可兵力孱弱,真要反叛,那只要九边大军少许抽调精锐南下,便能将一切野心家的图谋碾得粉碎。
其实连齐永泰都觉得王永光所言在理,义忠亲王要想以江南为靠山来和朝廷对抗,显得太不可思议,朝廷遇上这种事情,震怒之下,辽东、蓟镇以及宣大和榆林这些地方的边军精锐都可能抽调出来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彻底解决问题,这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结果。
但是江南和湖广表现出来的诡异局面又让他始终难以释怀,义忠亲王也不蠢,他手底下一样有大量为其出谋划策的幕僚,多有杰出之士,岂会不明白这里边道理?
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就说明他是有相当把握和信心的,这就相当危险了。
齐永泰也希望自己的猜测是一些不切实际的臆测,但他也很清楚局面往往都是朝着自己不希望发生的方向发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3/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