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8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4/1718


问题是自己担心怀疑又如何?齐永泰在文渊阁商计之前就曾经和叶向高、方从哲委婉提及过,当然,齐永泰没有提得那么明显,只说了这些情况现象和自己的一些担心和怀疑,这丝毫没有让叶方二人往那方面想。
二人都觉得齐永泰有些小题大做了,或者说作为江南士人的领袖,他们对江南有着他们自己的自信,甚至就觉得齐永泰作为北地士人领袖,心胸太过狭隘,对江南有着天生的偏见,所以想都不愿意多想。
“乘风,这不大可能吧?”韩爌也迟疑地问道:“江南民风柔弱,那些卫军对付倭人都够呛,遑论边军精锐,无论是谁有非分之想,只要朝廷一声令下,边军顺着运河南下,雷霆万钧,任何敢于阻挡的妖魔小丑都是螳臂当车,蚍蜉撼树,根本不值一提。”
齐永泰推荐自己出任南京兵部尚书,显然就是有所针对,自己在南京吏部干过几年,在整个南直隶和江右都有些人脉关系,又在湖广任官多年,湖广那边也十分熟悉,如果江南真的要生乱,那么自己作为南京兵部尚书,那就是最适合人选了。
但齐永泰担心的情况在韩爌看来根本就不可能发生,自己去南京就难免荒废几年了。
乔应甲同样也觉得不太可能。
这里边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现在当今皇上是大义所在,哪怕是太上皇跳出来为义忠亲王摇旗呐喊,都不可能赢得士林民意的支持,就像唐高祖李渊要想把太宗李世民掀翻一样,根本不可能。
没有了大义,而朝廷又有着绝对碾压实力的边军,南方根本就没有可堪顽抗的武力支持,江南士绅感情上再倾向于义忠亲王,也不可能那自己家族的命运去鸡蛋碰石头,所以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张怀昌和乔应甲都缓缓摇头:“乘风,你不是太多疑了?湖广的情形不也就是你们内阁和户部商定截留下来交由西南平叛所用么?江南这边的确有人出幺蛾子,但这应该是一些江南士绅在其中作祟,我在都察院就接到了不少弹章,反应我们一些北地出身官员在江南诸省和南直催逼税赋,毫无通融余地,也引起了地方上民意的很大反弹,这里边是不是一些士绅串通起来从中使坏呢?”
齐永泰脑袋发胀,忍不住揉了揉太阳穴,叹了一口气,“但愿是我多虑了,或许是这段时间各种事务缠身,又和进卿、中涵他们成日里纠缠斗嘴,京畿之地又是混乱不堪,弄得我有些心烦气躁了,所以才疑神疑鬼了吧?”
孙居相也点点头:“乘风兄这段时间的确辛苦你了,不过现在如你所说七部和都察院的堂官都定了下来,接下来的安排那就相对简单了,不过京畿之地太过混乱,治安不靖,流民横行,若非走了几万流民去紫英的永平府,只怕局面和还要更糟糕,这种局面吴道南这个顺天府尹难道还有脸继续当下去?内阁就没有考虑过换人?还是叶方两位囿于私谊而装聋作哑视而不见?”
===庚字卷
第二百零三节
意想不到===
北地士人对于叶向高和方从哲联手把持朝务十分不满,而这个不满不仅仅集中于此番人事上的安排江南士人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还在于江南士人在安排这些职位时的任人唯亲。
七部尚书加都察院左都御史八个关键职位,北地士人仅有崔景荣获得了工部尚书位置和张怀昌获得了兵部尚书位置,湖广官应震获得了商部尚书一职,这三个位置的地位重要性都是居于后列的。
其他像五个尚书和左都御史位置,皆被江南士人把持,在这种情形下就连齐永泰都有些压制不住自己这个群体中同僚们的不满了,虽然他们也知道这本来就是现实实力的反映。
八个位置的分配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当下在朝中江南、北地、湖广士人的势力大小。
如吏部和户部两个最重要的尚书位置就是由江南士人高攀龙(南直人)属于南直隶——浙江士人联盟掌握,户部尚书黄汝良(福建士人)则是由江南士人中福建——江右(江西)士人联盟掌握,刑部尚书刘一燝是江西人,同样属于福建——江右联盟。
倒是左都御史张景秋和吏部尚书顾秉谦这二人虽然都是南直人,也算是江南士人,但这二人都是和皇上关系尤为密切,叶方二人对其二人的影响力有限。
现在京畿之地的物资大部分都来自外埠,其中日常用品如丝、布、茶、药材以及各种南货大多来自江南,粮食则大部来自于湖广,部分来自临近的如北直隶和山东的其他府州,其自身根本无法支撑供应其城中这一百多万几乎全靠外部供养的人口。
可以说漕运断上三天,京中就要谣言四起,断上十日,京中部分物资就要开始短缺,断上一月,只怕京中粮油盐这些关键物资就不得不限制供应,断上三月,那就是灾难了。
现在孙居相提出了顺天府尹吴道南的庸碌无为问题,也立即引起了大家的怒火,纷纷攻讦叶方二人的任人唯亲。
倒是乔应甲知晓其中奥妙,缓缓摇头:“伯辅,吴道南能坐上顺天府尹位置,也不完全是叶方二人的力挺,这里边也有皇上的意思,吴道南素有文才,在江南和京师的才名颇盛,只是无治世之能,没见着寿王、福王、礼王和禄王几位都是经常跟着吴道南出入咱们京师城中各种诗会文会,这是在养望博名啊,皇上吃了不太受士人待见的亏,一直心存遗憾,现在能有机会让几位皇子跟着吴道南博取名声,赢得京中和江南士人的欢心,自然是天大好事,至于京畿治安不靖,流民艰难,相比之下就可以搁在一边了,……”
乔应甲的一席话让在座众人都陷入了沉寂,齐永泰是明白其中道理的,但他作为阁老自然不能说,但乔应甲就没有那么多忌讳了,他是御史,便是皇上有过一样可以上弹章,虽然他不可能这样做,但是在内部讲一讲还是没问题的。
张怀昌、崔景荣、王永光、孙居相和韩爌等人都没有想到这一点,这才明悟过来,难怪叶方二人不肯动吴道南,这也是用来影响下一任皇上的重要举措,影响力就要从现在开始培养,这一手可称得上高明。
王永光神色复杂地看了一眼坐在最末端一直未曾说话的冯紫英,缓缓道:“紫英,若是有机会,京师城中这些文会诗会你也不妨去参加一下,我听说几位皇子都曾经多次邀请你参加各种文会诗会和饮宴,纵然不喜,但是也需要做出一些牺牲,……”
王永光这几乎是代表着整个北地士人群体向冯紫英建议了,与江南士人的竞争在每一个方面都要及早着手,否则日后一旦一个亲江南士人的皇帝继位,那么本身实力就不及江南的北地士人的地位只怕还要更艰难。
包括齐永泰和乔应甲在内所有人在交换了一下眼神之后,都缓缓点头,显然是认同王永光的意见。
冯紫英没想到火一下子烧到了自己身上,有些发懵地抬起头来,“呃,诸公,这个学生的诗文之才委实不堪,……”
“哼,你不是素有急智么?在恩荣宴上怼得王象春哑口无言,我还听说王子腾书房中有一副字,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跟脚,是你写的?这两句,连我都觉得有大气象啊,还有,大章和伯雅来我这里说起去年你们赏梅时,你做了一首《卜算子·咏梅》,我听过,格局气度怕是你们这一科里无人能及吧?还在我们面前藏着掖着?”
乔应甲冷冷地看着冯紫英,语气不善。
冯紫英张口结舌,恩荣宴风波不说了,都知道,没办法,但没想到郑崇俭和孙传庭这两个家伙居然把自己給卖了。
但两人都是山西士人后辈,去乔应甲这个山西士人领袖那里去拜会也理所应当,至于推崇自己就更正常了。
倒是王子腾书房中这幅字,已经有些年成了,怎么就被乔应甲知道了?
王府中难道也被都察院盯住了?
这不该是龙禁尉的活儿么?
众人颇为吃惊,大家都知道冯紫英的长处强项,没想到居然还能有这般本事,王子腾虽然是武勋,但这两句话却称得上绝佳,还有什么《卜算子·咏梅》,于是都纷纷问道。
乔应甲便把这首词说了,在座的都是进士出身的士人,纵然诗文才华不一,但都不是冯紫英所能比的,可这首词还是让他们大有惊艳的感觉。
齐永泰面色好看了许多,先前的烦闷心情缓解不少,点点头:“紫英,我知道你不喜诗文,认为是小道,但咱们士人立德立功立言,诗文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你不必太过醉心于其上,但是如有孚所言,有些文会诗会还是可以参加,而且也不会有人过分要求你每次都要有什么新作出来,……”
“是啊,单凭这一手咏梅都可以让人传唱许久了,没有人敢随意挑衅,……”孙居相也点头。
“但紫英现在在永平府,回京时候很少啊。”王永光不无遗憾地道:“三年观政,紫英浪费了不少机会。”
崔景荣却若有所思地道:“乘风兄,我记得顺天府的府丞不是一直空缺么?吴道南心思都在其他事情上去了,才会导致顺天府现在的情况一塌糊涂,而治中梅之烨虽说出自麻城梅家,但他与梅之焕差距可有点儿大,差强人意吧,一个吴道南,一个梅之烨,这要说偌大顺天府三驾马车,一个瘸一个跛,还有一个缺位,这顺天府的情况怎么可能搞得好?”
崔景荣话语的指向就很明确了,在场几个人都是微微意动,乔应甲也反应过来,摩挲着下颌,“自强,你的意思是让紫英回京出任顺天府丞?”
“这是个好主意!”王永光眼睛也是一亮,“顺天府本来就是我们北地的中心,结果却是一个江南人士来当府尹,梅之烨这个湖广士人也表现让人失望,正该让一个咱们正经八百的北地士人来当府丞,他们干不好的事情,让紫英来干给他们瞧瞧,再说了,看看紫英在永平府的表现,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一切么?”
倒是齐永泰微微皱眉,“紫英才担任正五品一年,这又陡然连跳两级出任顺天府丞,只怕难以服众啊,进卿和中涵只怕不会答应。”
“哼,乘风,你也是吏部尚书出身的,咱们大周官员什么时候都得要按照三年一调六年一升的规矩了?紫英在永平府的表现难道还不够优秀?光是迁安城一战就足以让他连升三级都没问题!”张怀昌有些不满地道:“这还没有说顺天府的十万流民也都交给了永平府,若是没有紫英在永平府的苦心经营,这顺天府平添十万流民的话,那我看这京师城早就闹得乌烟瘴气了,他吴道南还能坐得住?”
张怀昌的话立即在其他几个人里边引起了共鸣,即便是与冯紫英不太熟悉的韩爌也是连连点头。
一个能集民壮与蒙古大军抗衡而不丢城池,结果反倒是这帮蒙古人把京营八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这两相对比之下,就更显出冯紫英这个同知的不凡了,现在更是接纳十万流民,这份功绩更是无人敢无视。
乔应甲也微微颌首,张怀昌支持这个意见,那基本上北地士人群体的态度就趋于统一了。
北地士人相较于江南士人更为抱团,只是略有区别,像目前是以北直隶士人和山西士人为主,山东和河南士人次之,陕西士人再次,像齐永泰、崔景荣和王永光都属于北直隶,而乔应甲、孙居相和韩爌都是山西士人,而张怀昌是辽东籍,而辽东传统上都归属于山东,而冯紫英也能算是山东,只不过读书时寄籍顺天罢了。
“乘风,我以为怀昌兄的意见很中肯,叶方他们几位这一次得益颇多,而顺天府我们可以容忍吴道南继续出任府尹,但是总得要把事情做起来,让紫英这个年轻人去锻炼锻炼,反正就在朝廷眼皮子下边儿,他们也可以随时提点,有何不可?”乔应甲添一把火,“若是你不好出面,我去见首辅,自强你去见中涵,总要让这件事情有个结果!”
===庚字卷
第二百零四节
典范选择===
冯紫英也没想到转瞬火就烧到了自己头上,甚至根本没有自己插言置喙的余地。
几位大佬的对话几乎就是把自己置于只能俯首听命的地步,虽然对于能重返京师他却充满期待,但是他很快就意识到在永平府的“革命尚未成功”,此时若是自己一走,只怕就要耽搁大事了,现在他还不能走。
齐永泰沉吟不语。
他很清楚自己提出的担心其实都可以解决,冯紫英固然年轻,资历尚浅,但是实绩却是连那帮江南士人一样都要认可的。
从宁夏平叛到开海之略,文武双全,这可不仅仅是嘴皮工夫,宁夏平叛冯紫英是亲身犯险深入草原去和卜石兔谈判了,在甘州城头更是身先士卒上城墙亲手搏杀了叛军了的,至于开海之略,看看其一行人下江南带来的变化,江南为之受益匪浅,这番表现称得上绝才惊艳。
而后去永平也就是风头太盛而北地得益太少才让其去避风头,在永平府的表现更是一下子将山陕商人牢牢攥在手里,榆关开港,辽东补给,迁安鏖战,与内喀尔喀人的谈判赎人,如果说他在翰林院时是江南受惠颇多,那么到永平之后就真的是让北地士绅们心里那口怨气一下子就舒缓了。
甚至还讨好了皇上和武勋,京营调整让皇上满意,从内喀尔喀人那里赎人又让武勋们欠了老大一个人情,这样一算下来,成绩满满啊。
当然负面的东西不是没有,比如永平府本地士绅对于其才来的清理隐户的酷烈手段自然是又恨又怕,但是却又无可奈何,这一位可是齐阁老的关门弟子,而北直隶诸府都算得上是齐永泰的势力范围,再后来随着山陕商人进入,本地士绅们意识到如果再不合作,只怕连骨头汤水都不会给他们剩一口了,这才一边托到朱志仁头上,一边通过其他人脉关系来服软输诚,表示愿意合作,这才算是进入一个良性合作阶段。
冯紫英原本就打算是春假一结束,就要好好和这些本地士绅谈一谈与山陕商人的合作,进一步扩大在滦州、迁安和卢龙的煤铁复合体建设,在榆关和抚宁好好商议一下加大对水泥建材的投入扩大规模,同时把榆关港打造成为整个京东乃至京畿地区面向辽东、朝鲜、日本和山东的中转枢纽港口。
当然更长远的打算就是要成为整个北方和南方物资中转枢纽,但就目前来说,与辽东、朝鲜、日本乃至山东的物资贸易往来远不及与江南那么密切,这一点是无法改变的现实,所以目前来说,还是要强化榆关对辽东、朝鲜、日本的中转优势,下一步才能通过登州、江南来打通这条日后可能最繁忙的海运贸易航线。
这种情形下,冯紫英可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打造起来的这个产业结构功亏一篑,同时更不愿意被外人来摘了桃子。
但没等冯紫英开口,齐永泰已经做出了决定:“既是如此,那还是我来提吧,举贤不避亲,紫英的表现有目共睹,府尹是江南人,府丞是北人,治中是湖广人,这也符合当下局面,想必也没有谁能说什么。”
齐永泰当初另外一个担心就是这个举荐会不会引来内部其他人的不满意,觉得自己是任人唯亲,但是张怀昌、王永光都支持,连孙居相和韩爌都点头,乔应甲和崔景荣那里就不用说了,内部都支持,那就没太大问题了。
“齐师,,诸位大人,此事不妥。”
冯紫英深吸了一口气,站前身来抱拳一揖。
“嗯?!”齐永泰浓眉一皱,其他几个人也都是皱眉大惑不解。
韩爌和冯紫英不太熟悉,还以为冯紫英是觉得这样骤登高位,要谦虚一番,微笑着摇摇头:“紫英,顺天府丞地位不凡,意义重大,你有些压力也很正常,但是大家都看好你,有什么问题你也可以多请教大家,只要锻炼一两年,也就能适应了,没什么不好意思。”
“虞臣公,学生不是担心去担任顺天府丞,而是担心永平府这边的情况。”冯紫英沉吟了一下,还是觉得需要把永平府的所有情况详详细细的向在座主人作一个全面系统性的汇报,同时还要把自己下一步的打算做一个介绍,以免他们误判了永平府的重要性,耽误了大事。
“哦?”几个人都有些莫名其妙,永平府那边能有什么可担心的?
冯紫英定了定神,也整理了一下思绪,这才开始把自己这一年里的规划和实践以及下一步的计划娓娓道来,从最初的设想和对整个永平府诸州县的定位,以及下一步计划乃至计划实现之后能够达到规模和效果,都进行了一番细致的阐述。
这其中不但有各种数据的支撑,更有资金来源的构成,以及市场的前景,乃至交通运输的保障,称得上有理有据,详略得当,更让人眼花缭乱,耳目一新。
乔应甲、孙居相和韩爌都是山西士人,自然清楚山陕商人这几年的窘况。
随着江南商人的势力不断扩张,尤其是开海之后,江南商人与江南士绅合流的迹象更明显,势力也更是大涨。
山陕商人在江南传统的盐业、贸易等行业颓势日显,在诸如丝绸、棉布、制茶、瓷器等行业都全方面缩水,原本就远不及江南本土商人势力,现在更是退步严重,所以现在山陕商人能够坚守的就是通过九边与蒙古、女真的贸易。
而江南海贸走私转正之后,以造船、捕鱼、海贸行业更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甚至大有向北挺进的架势,所以这也是包括山陕商人在内的所有北地商人势力最为担心的,江南物产太丰富了,很多都是北地日常所需,但是北地的出产呢,很多都不具备战略竞争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4/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