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8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5/1718


但是随着永平府的冶铁行业异军突起,新式冶铁炼钢技术的突破,包括钢铁、制铁、焦炭、水泥、军工产业都能迅速融合在一体,在这一块上永平府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紫英,你的意思是,现在永平府的熟铁和钢的产量已经赶上佛山?”张怀昌忍不住启口问道。
这也太不可思议了,佛山是大周最大的冶铁中心,大周在永隆六年的铁课总计在二千万斤左右,按照十五课一的标准,大周当下铁产量已经接近三亿斤左右,而广东一省就占到了五分之一弱左右,也就是五千六百万斤,而这其中佛山一地就占到广东一半弱,大概在二千五百万斤左右。
“不,不,怀昌公您误会了,永平府预计今年经过大规模扩建之后,可能铁产量能达到一千万斤以上,但我们钢的产量能够达到五百万斤左右,单从钢来说,我们就可以超过接近整个广东,而非佛山,但是在铁产量上还不足,但是到了明年,我有信心让铁的产量在翻一番,这也是我们永平府为什么吸纳了那么多顺天府的流民,在修筑完卢龙、迁安经抚宁到榆关港的道路之后,一部分人就可以继续转入矿山和冶铁工坊,目前佛山但冶铁和制铁工匠大概在四到五万人左右,我们还差得远,但是我们工艺水平比他们高得多,预计明年也会达到两到三万人,但这还是包括了制铁和军工工坊在内,……”
铁课是交工部节慎库,崔景荣即将出任工部尚书,自然更加关心。
若是今年永平府钢铁产量加起来能达到一千五百万斤,那铁课就能有一百万斤,按照铁价目前在每斤0015到0025之间,钢价大概在004到005之间计算,单单是这一千五百万斤收归节慎库的铁课就能为朝廷增收七十万两。
如果按照冯紫英的预测,明年永平府的钢铁产量还能翻一番的话,那意味着节慎库铁课收入也能翻番,达到一百五十万两左右,这样已经快要赶上永隆六年广东一省的铁课了,崔景荣记忆力很好,永隆六年广东一省铁课也不过就是一百七十万两左右,大周全年一年的铁课也不过九百万两左右。
这可只是永平府一个府啊,而往年北直东三府加起来往年一年铁课不过区区二十万两,这还是因为有工部直属的遵化铁厂占了大头的缘故,换了情况最差的河间府,一年铁课不过区区万余两,而在其他不怎么产铁的府州,一年两三千两铁课的情况才是普遍现象。
这太具有诱惑力了,哪怕是崔景荣起初大力支持冯紫英到顺天府,此时也不由得犹豫起来了。
要把这些山陕商人纠合起来还能修路开埠,打通外埠市场,这其中的复杂程度可不是一般的官员能承担得起的,换个寻常官员只怕连东南西北都摸不清楚,而且这些官员的操守也值得怀疑,对于北地士绅来说,这个典范简直太具有影响力了,若是为了让冯紫英去接任顺天府丞就耽误了这边,那就太让人无法接受了。
===庚字卷
第二百零五节
寻求平衡===
齐永泰和乔应甲也不禁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很明显崔景荣和张怀昌的态度都有些变化,不再像之前那样支持冯紫英去顺天府了。
他们二人一个要出任工部尚书,一个要出任兵部尚书,还是辽东人,一个希望工部节慎库能更加丰厚,作为户部国库补充,同时也能让工部有更多的支出余地;一个则期待永平府的军工产业能够迎来大发展,将原来一直依赖于南方的火铳、大炮制造转移到永平府,这样不但能带动北方军工产业发展,而且关键是能够就近向九边提供这些大炮和火铳,能极大改善九边防御能力,还能节省大量运输成本。
孙居相和韩爌也是沉吟不语。
山陕商人是北地士绅的最重要的支持者,他们两人都是山西士人,自然明白这些家乡商人的力量,晋商乐善好施,也勤于助学,帮助士人读书求学,同时也愿意协助官府赈济地方,但是晋商的钱银哪里来?还不是靠这些营生赚来的。
现在好不容易遇到这样好一个机遇,肯定是不希望中间还有什么波折,而更愿意与一个发起者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好效果的合作者一直持续下去。
初一觉得听起来冯紫英所言似乎并不难,但是在座众人都是在州府干过的,清楚真正涉及到具体的事务没那么简单,尤其是像发展开矿、冶铁、制铁和建材、海运这些行业,还要涉及到与地方士绅打交道,修路建桥,哪一样都不是简单事儿,不仅仅要有决心魄力,更要有计划、手腕和人脉,否则这些地方上认为自身利益受损的士绅分分钟教你做人。
若是换了人,事情不顺,只怕这些商人们便不会答应,影响双方关系,而且若是换了别的人,还做成了,岂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只怕冯紫英内心也会有怨恚之情了。
“紫英,你果真有这么大的把握能让永平府一两年里有如此大的变化?”齐永泰也有些动摇了,毕竟永平府如果真的能够做成北地一个典范,对于整个北地与江南的隐性较量也是一个提振,太难得了。
“回禀齐师,弟子有此把握。”冯紫英很沉静地点点头:“当下迁安和卢龙的矿山开采和冶铁高炉都已经建好,滦州这边也已经依葫芦画瓢开始建设,都比较简单了,后期要进行扩建都是一样,成本和效率都能够大幅度得到提升,现在唯一限制的就是熟练的工匠,弟子已经和庄记那边说好,希望庄记在安排数百名工匠北上,这样一来效率能够大幅度提升。”
冯紫英的表态让在座众人都有些纠结了,但王永光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乘风,顺天府的地位不是永平府能比拟的,而且现在吴道南成日吟诗作赋和参加这些文会诗会,分明就是要在未来几位可能身登大宝之位的皇子面前拉近关系,打好基础,但我们朝中恰恰却这样一个人物,紫英若是能来,年龄和这些皇子们接近,肯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否则他们也不会多次邀请紫英,而且吴道南和梅之烨的无能,正好可以显出紫英的能力,这让紫英既不需要入朝,却又能随时保持一定的影响力,还能随时以备顾问,可谓一举两得,我以为其重要性要比他在永平更有意义。”
王永光的观点也很有代表性,顺天府的地位要比永平府高太多了,而且皇城脚下本来就是最锤炼官员能力的地方,既要管住城中如此多的王公贵族,士绅豪门,又要避免这一类矛盾激化,影响到朝中局面。
这也是对任何可能出任这个位置的官员的一大考验。
“我也觉得紫英还是更适合到顺天府。”孙居相考虑再三,也附和道。
众人目光都落到他身上,要知道他是山西士人,应该明白其中利害关系才是。
孙居相却显得很淡定,很有点儿胸有成竹的气势。
“一来现在顺天府的局面的确很糟糕,如果紫英到顺天府来扭转局面,不但可以让紫英得到一个锻炼和名望提升,同时也能让京中士绅民众和朝中官员对我们北地士人有更强的信心,毕竟吴道南和梅之烨的表现有目共睹,两相对比之下,我们日后与江南那帮人较量时也能有更强的底气,……”
这一点的确很重要,关系到整个北地士人群体的形象,齐永泰和韩爌也都是微微点头。
“二来我在刑部这边也得到一些线报,白莲教在京畿活动越发猖獗,尤其是在流民中也传播极快,大有蔓延之势,如果不及早处置应对,怕有不测之祸,届时影响大局,紫英在永平府清理隐户,整肃治安,尤其是在矿山和工坊中要求禁绝会社党徒,我觉得恐怕也是出动了白莲教的软肋,所以才会有沽河渡口的谋刺,现在顺天府的情形怕比永平府情况更糟糕,拖下去必有大患,紫英到顺天府也正好可以把这桩事情抓起来,……”
提到冯紫英在沽河渡口的遇刺,大家脸色都郑重起来,到现在龙禁尉和刑部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结果,但是各种迹象都指向永平府,孙居相这个判断也基本符合情理。
“三来紫英在永平府干得如此出色,难道就不能在顺天府也来重演故事么?遵化境内铁矿不比迁安和卢龙逊色,而且有遵化铁厂作为基础,其工匠数量不少,只不过工部管理不善,才会让其每况愈下,如果紫英到顺天府之后能够延续在永平的政策和举措,山陕商人未必不会来顺天府开矿建坊吧?还有密云不也有不少矿山么?起码遵化和密云产出来的铁钢可以就近销往京师城中和临近的保定、山西这些地方,更便捷吧?”
孙居相一口气提出了三条理由,每一条都十分中肯,尤其是第三条更是让在座众人都是心中一动。
是啊,现在遵化铁厂产量日益萎缩,除了管理混乱、工艺设备老旧和开采成本渐高外,还是因为受到了来自永平府的强力竞争,如果冯紫英到顺天府之后能够在遵化和密云复制永平府模式,那岂不是一个更具发展潜力的顺天府也能按照这种模式来运行,甚至能够牢牢掌握在北地士人手里?
要知道顺天府可不比永平府,这是大周第一府,南北士人官员商贾都盯着这里,甚至治安民生的稳定胜过于其他,如果依托大力发展煤铁产业吸纳流民,以此来消减流民无业谋生可能对京畿治安稳定带来的冲击,那么无疑能大大为北地士人增光添彩。
孙居相的理由和建议又让崔景荣和张怀昌态度重新改变。
尤其是崔景荣,他很清楚遵化和密云如果按照永平府的模式来推动,那么没准儿能让顺天府的发展势头重新起来,遵化、密云的铁矿同样丰富,而且更有许多永平府不具备的优势,同样能让工部节慎库丰收多一个渠道。
而张怀昌作为未来的兵部尚书,他也很清楚京畿如果不稳肯定会对宣府、蓟镇和辽东三镇的防御带来影响,一个稳定的顺天府对于三镇来说都尤为重要的。
乔应甲深吸了一口气,看了一眼没有作声的齐永泰,最后觉得还是需要听一听冯紫英的意见:“紫英,伯辅所言亦有道理,永平府固然不宜轻动,但是顺天府对于我们来说更为重要,而且这也是一个机会,若是换了别人来接手顺天府丞,恐怕我们这边也要受到很大影响,你考虑过没有?”
孙居相的意见同样对冯紫英也是一个提醒,而且感受到这么多人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冯紫英也意识到这件事情恐怕不仅仅只关系到自身一个人,而是涉及到整个北地士人的利益。
不能只单单看到永平府快速发展带来的好处,同样也需要看到如果自己接受顺天府丞在吴道南这个府尹不怎么过问实务的情形下,掌握住顺天府的实权会带来多么大的益处。
忍不住搓了搓双颊,这桩事儿冯紫英觉得自己还需要慎重考虑一下。
永平府对于自己未来勾勒的发展版图太重要了,它不但要成为辽东最重要的后勤保障中心,支撑起老爹在辽东的军事控制,同时还会成为自己一个最完美的试验田,一个煤铁、建材、军工乃至在推广新型农作物的试验田,冯紫英虽然因为时间原因没有亲自去拜会徐光启,但是也通过书信和对方联系上了,而且对方也很愿意寻找一个可供大规模推广的试验地。
冯紫英同样清楚现在自己和眼前这个群体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他们好,自己才会获得更大的支持,自己在永平府索取的成功很大程度也是因为有他们在各方面的或明或暗的支持,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他需要和他们保持一致,如何平衡这其中的利弊,就需要有一个周全考虑。
===庚字卷
第二百零六节
破格===
众人的目光都汇聚到了冯紫英身上,让冯紫英也有些紧张。
他还是第一次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受到如此关注和重视。
虽然以前自己的表现都牵动了很多人的视线和注意力,但是更多地还是被视为一个小字辈,或许在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时段能够博得众多目光,但是论整体影响力,仍然还是十分稚嫩和单薄的,这一次永平府发展暴露出来的实力,却让这些大佬们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成长速度。
“乔师,未来两年对永平府来说的确很重要,学生已经为此做了很周全的准备,其中包括修建迁安、卢龙经抚宁到榆关港的道路,促成整个永平府运输体系的建设,学生甚至还考虑了要把滦州到卢龙的道路也补充进去,……”
冯紫英一边紧张思考一边斟酌言辞:“学生和朱大人目前配合得很好,据学生所知朱大人可能也会在年后离开永平,学生还在考虑如果新的知府大人来就任之后,学生还需要和新的府尊磨合,这都可能会影响到永平府这边的发展,若是学生也要走的话,学生真的很担心会影响到后续的许多安排。”
冯紫英的意见让齐永泰眉头一皱之后重新舒展开来:“紫英,如果朱志仁离开,安排一个更合适的知府人选呢?”
冯紫英迟疑了一下,问道:“学生不明白齐师的意思。”
“既然朱志仁肯定会走,那么你留下也一样需要和新任知府磨合,那么你和朱志仁都离开,换一个知府和同知,不也一样是磨合么?”齐永泰沉声道。
“可那样磨合可能会更困难,如果没有可靠的人选,学生先前在永平府所作的一切可能就会半途而废啊。”冯紫英提高声调。
“紫英,不要以为就只有你一个人能做事,这天下之事难道就只有你一个人能做?”齐永泰有些不悦地瞪了冯紫英一眼:“纵然这永平府的许多事情是你一手规划,但是这么繁杂的事务,真的就是你一个人做出来的?还不是许多人帮你助你,才能做到现在这个地步?之前我们在座的可能不太了解情况,但是现在大家都很重视了,自然会给你更大的支持,可如果说你只把眼界囿于这一隅,那就有失我们对你的期盼了。”
齐永泰的一番话让所有人都微微颌首,连冯紫英也意识到自己先前的情绪有些不太对劲儿,自己似乎过于将永平府化成了自己的禁脔,似乎别人都不能插手,都只能由自己来安排来做事,这既不可能,也很容易引起体系内的其他人反感。
这一点上其实冯紫英原来也有考虑过,但是之前考虑到朱志仁要离开,若是外人前来,势必影响到整个永平府未来的布局,他才必须要留下来坚守,但现在既然大佬们都对永平府如此重视了,朱志仁离开,肯定也会安排一个更合适的人来担任知府,那自己担心的情况就不存在了。
想到这里,冯紫英赶紧躬身作揖:“学生情急有些失态了,齐师教训得是。”
见冯紫英低头认错,齐永泰心中满意不少,这个家伙有时候还是有些骄狂了,还是需要随时敲打着,再说你能力超群,绝才惊艳,但这涉及到整个北地的大事,岂能因你一人而动?
“顺天府这边关系重大,伯辅刚才说的几条我深以为然,你在永平府做的,在顺天府未尝不能做,吴道南是个不管事儿的,正好可以让你这个府丞放开手脚大干,而且在京中,大家也能给你更多的指导和建议,免得你有过多担心。”
齐永泰捋须做出最后决断。
“另外伯辅刚才提到的白莲教一事,你也不可小觑,他们既然敢以身犯险谋刺于你,说明这些亡命徒已经有了一些气候,在京畿之地若是让这些人继续蔓延坐大,只怕真的会招来一场祸事,前明推翻北元不也就是借助这些秘密会社起事,但到最后朱元璋不也一样意识到这种秘密会社的危害性而将其列入《明律》中予以取缔严禁?所以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伯辅那边还是要安排刑部这边继续深挖细查,紫英你若是到了顺天府,这等事情更是责无旁贷,断不能让其在京畿蔓延成势。”
冯紫英苦笑,也只能点头称是,这稍微一松口,齐师便大马金刀替自己做了决断,可这永平府那边却如何是好?
似乎是看出了冯紫英的担心焦虑,齐永泰沉吟了一下才道:“永平府那边的确不能忽视,我们好不容易在永平府才打造起这样一个典范来,自然要让其一直延续下去,这也需要考虑合适人选。”
这是应有之意,否则冯紫英就算是去了顺天府,却丢了永平府,那就太不划算了。
孙居相迟疑了一下,看了一眼崔景荣,这才沉吟道:“自强,有孚,还有紫英,你们觉得显伯如何?”
在座众人对北地士人的中坚力量都了如指掌,尤其是在朝中任职的官员都很熟悉,孙居相一提“显伯”二字,大家便知道他是说南乐三魏中老大魏允贞之子魏广微,与崔景荣、王永光同为大名府人,只是不同县而已,也是北直士人中的佼佼者。
魏广微曾与崔景荣、孙居相、冯紫英一道南下江南考察开海之略,所以有过一段接触,所以才会被孙居相提出来。
崔景荣想了一想,点点头:“显伯不错,在工部历练已久,谙熟朝务,只是他现在是朝官,未必愿意像紫英那样主动到下边去啊。”
孙居相摇摇头:“未必,显伯这个人我接触还是多一些,他名利之心有些重,但做事能力有,他现在是正五品,去永平府连升二级,难道还不满足?更何况永平府这边的情况只需要和他一讲,难道他还能不动心?”
名利心对于士人来说都有,寒窗苦读,入朝做事,图的是什么,不就是名和利二字么?对于诗人来说,名更重于利,人死留名豹死留皮,这话一直流传至今,士人在仕途上辛苦奔波,不就是希望能日后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么?
魏广微在工部担任郎中已经有几年了,论理他的确有机会在京察中升一级,但也只是一级而已,正五品到从四品,现在永平府虽然是地方上,却是一个实打实的正四品知府,特别是现在诸位大佬如此看重永平府的情形下,若非其是前辈北地士人大佬魏允贞的嫡子,若非其又占着北直隶士人中坚的身份,这份好差事未必轮得到他。
“伯辅说得没错,显伯名利心重了一些,但做事能力不差,这正好给他一个机会啊,他不是一直觉得自己没赶上机会啊,现在紫英打下了这样好一个基础,让他去好生经营,给他三五年时间,看看永平府能变成什么样子,真要有本事三五年之后回京,推荐其重入六部,那咱们也有底气啊。”
王永光也赞同,同为大名府人,魏广微之父魏允贞是早一代大名府最著名的士人,王永光和崔景荣都要算其晚辈,他们几乎是看着魏广微成长起来的,对魏广微也很了解。
现在魏广微也不过三十四五岁,能出任一府知府,那也是相当显赫荣耀了。
齐永泰点点头,目视张怀昌、乔应甲、韩爌二人:“怀昌,汝俊,虞臣,你们觉得如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5/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