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第9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3/1718


谁也未曾想到西南平叛这一战会打成这样,固原镇水土不服,大家都觉得它被裁撤罪有应得,荆襄镇表现平平,还可以说是初建不久,杨鹤也非宿将,但是登莱镇怎么说?
耗费巨资组建的登莱镇,总兵还是登莱总督兼任,可谓权倾一时,王子腾也是大周有数的宿将,而且早早就开始为西南平叛准备,结果却是互有胜负。
战事每每到了取胜的关键时刻就要有闪失,不是后勤补给跟不上,就是遭遇地方土司军的袭扰难以推进,又或者天气原因阻滞,总而言之难以尽全功,这让朝廷这边大失所望之余也开始对王子腾和登莱镇有些猜忌了。
登莱镇、荆襄镇和淮扬镇是大周自九边重镇规制确立之后数十年间唯一成立的三镇,可以说意义重大。
登莱镇原本是作为九边重镇的预备队准备的,而荆襄镇则是因为西南叛乱,同时综合考虑需要在湖广和西南部署一支军队来稳定大周腹地而设立,至于淮扬镇则是因为倭寇的袭扰,加上江南士绅的强烈要求,朝廷迫于形势而作出的妥协。
如果不撤固原镇,那么朝廷现在就有十二镇,但现在朝廷现在无力支撑这样大规模的军队,固原镇必须要撤,而且甘肃镇和宁夏镇必须要大幅度缩减,只有这样才能支撑起荆襄镇和淮扬镇的组建。
“西南战事迁延的确是一个棘手难题,……”冯紫英话音未落,郑崇俭立即道:“难道不是王子腾想要保存实力,挟兵自重?”
冯紫英摇摇头,“不说这个,这不是咱们能管得了的,我在担心固原镇啊。”
“固原镇?!”郑崇俭不以为然,“固原镇是九边重镇中最烂的,上次宁夏平叛的时候你难道没觉察到?身居二线,内外无忧,糜烂至极,早就该撤销了。”
“大章,话不能这么说,固原镇本来就是作为甘肃、宁夏、榆林三镇预备队准备的,而且它驻扎的固原正好处于陕西腹地,这一区域却是陕西,西北,乃至整个大周最穷苦的地方,没有这支军队驻扎,只怕早就盗匪蜂起,地方不靖了。”
裁撤固原镇让冯紫英想起了前明明末是裁撤驿站驿兵带来的恶果,李自成不就是因为驿站被裁撤而走投无路去了边军,最后才孤注一掷起事么?
若是这固原镇被裁撤,虽然名义上是各自被荆襄镇和榆林镇所兼并,但是想都能想得到,一个十万兵马级别的边镇被裁撤,怎么可能会全数被两镇所吸纳,必定会有数万人被扫地出门,那么这些已经在军中呆了一辈子的边军日后该怎么生活?
当然朝廷肯定会有安排,但是也能想象得到,地方官府的安排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几亩薄田丢给你,再想想这陕北地区这小冰川时期的气候和收成,想到这里冯紫英都不寒而栗。
“不裁撤固原镇,那就得要裁撤甘肃镇和宁夏镇中一镇,这是内阁已经确定了的原则,必须要撤一镇,缩编一镇,实际上也就是只能保持十镇,如无意外,甘肃镇和宁夏镇缩编为甘宁镇,固原镇裁撤,连名号都不再保留,就是这个结果。”郑崇俭毫无表情地道:“紫英你也改变不了这个结果。”
“已经定了?”冯紫英还不死心,他还打算再去游说一下张怀昌,实在是李自成的印象给冯紫英太深了,不管大明最终亡于什么,但是李自成却是真正的急先锋。
“定了,紫英你也莫要去为难尚书大人了,他也一样很无奈,能争取保留甘宁镇已经是不错了,按照户部和几位阁老的想法,是要彻底放弃甘肃镇,大幅度回撤后缩,宁夏镇都干脆归并给榆林镇,只不过这个意见太过惊世骇俗,皇上也绝不会答应,所以才有了这个折中意见。”郑崇俭叹了一口气,“西南叛乱危及湖广了,而湖广是断断不能有闪失的。”
冯紫英默然,湖广若是糜烂,那京师米粮从何而来?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相比之下,他们大概觉得甘宁就真的可以忽略了。
===辛字卷
第一百一十八节
争锋(第二更)===
“文弱,紫英来兵部了?”候恂很随意地坐在杨嗣昌对面,“我看他刚从你这里出来,去了尚书大人那里。”
“嗯,紫英可真是一个操心命啊,都当顺天府丞了,却还关心着军国大事。”杨嗣昌不动声色地道。
“哟,你这口气不对啊。”候恂和杨嗣昌是多年老友了,自然不在意,笑着打趣:“怎么,嫉妒了?”
“嗯,说实话,有点儿,这家伙明明就是一个二甲进士,现在居然比君豫这个状元郎都还要升得快,四品大员,若谷,你说这大周朝有这样的先例么?不能不让人眼红啊。”
杨嗣昌气哼哼地道:“关键是这家伙自己还觉得不怎么样,好像是理所当然水到渠成一般,方才他在我这里,我就在训他,说你知足吧,看看君豫和我,还有真长,羡慕得口水都快要流出来了,在这样显摆,我就要赶人了。“
候恂哈哈大笑,“嗯,早就该这样对付这小子了,别得了便宜还卖乖,没见着一帮同学同年都还在苦苦打熬么?”
“那不是怎么地?也得顾及一下大家伙儿的情绪不是?”杨嗣昌撇着嘴,“来我们兵部办事儿,还大模大样的,不好好训训他,真以为兵部是他们家开的了。”
“训得好,免得这小子目中无人。”候恂笑嘻嘻地道:“对了,还别说,君庸也在兵部观政,听说他想去遵化核查军器局工坊的情况,侍郎大人都同意了,估计就是紫英这小子给他小舅子出的主意。”
“嗯。刚才他来也说了这军器局的工坊问题,但没说太多,估计是要找尚书侍郎他们两位商计,他这是在替那帮山陕商人摇旗呐喊么?”杨嗣昌脸色阴下来,“我提醒了他,注意自己身份,你不是武勋子弟了,你是士林文臣,不要和那帮商人搅得太紧,没地折辱了自己身份。”
候恂迟疑了一下,“但军器局的工坊的确有些难以为继了,文弱,户部正在清理,这种徒耗钱银却又不受欢迎的工坊,下一步户部是肯定不会再拨银子了,你们兵部自己肯定支应不起,寻找一个合适机会处理掉,我认为是好事,交给那些商贾来经营,你们兵部只作为订货商对成本、质量、标准作出要求,何乐而不为?”
候恂在户部,也深知现在户部的难处,黄汝良每天在公廨都是面色铁青,见到谁都像是谁欠了他几千两银子一般恶狠狠地,弄得户部一干郎中员外郎们都是噤若寒蝉,吏员们更是老鼠见了猫一般。
他们这些新进户部的官员们自然也都是夹着尾巴做人,深怕尚书大人的邪火发到他们头上来了,还好黄汝良并未针对他们这帮年轻人。
杨嗣昌不语,他当然明白这个道理,这工部的遵化铁厂和兵部的军器局工坊都是连为一体的,工部那边也是在考虑交给商人来经营,但是工部要保留部分股权,而军器局工坊估计也会照此办理。
看了一眼好友,杨嗣昌突然问道:“若谷,紫英也来找了你?”
候恂一愣,随即摇头:“他怎么会来找我?我算什么,哪有资格过问这等事情?但山陕商人的影响力有多大你也知道,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崔大人,崔大人颇为意动,大概找了紫英来询问,我遇上了,紫英也和我说了一阵。”
“那你觉得如何呢?”杨嗣昌很是郁闷,这冯紫英简直是无孔不入,什么事儿都能掺和一腿,而且还颇得上司们的信重,自己便是想要争锋,都觉得欠缺底气,这永隆五年这一科的进士魁首位置看样子真的要被这家伙坐稳了。
“我觉得可以,商人重利,必定会加强管理,其实我们都知道遵化铁厂也好,军器局工坊也好,那等好的条件都被一帮人折腾成那样,内里糜烂成什么样,可想而知,朝廷保留部分股份,若是被这些商人办好了,朝廷也可以分享红利,同时还能监督这些铁厂和工坊货物不至于不受控制的外销给关外,一举两得。”
候恂的话不无道理,但是杨嗣昌却不认为就可以一劳永逸了,“那朝廷官员去监督,被那帮商人收买,不也一样可以上下其手,盈利赚钱也能说成亏本生意,卖到关外也能说是卖到南洋,这关键还是人啊。”
“文弱,你要这么说,那什么都有可能,我们只能说尽可能的避免这些弊端,给事中和御史们就该发挥作用了,像铁厂和工坊监督,就可以交给给事中们来做嘛,免得他们看谁都不顺眼,看谁都可疑,都察院御史们再来监督他们就行了。”
候恂倒是很看得开。
杨嗣昌叹了一口气,“也只能如此了,紫英那三寸不烂之舌,尚书大人是顶不住的,肯定会被他说服。”
“文弱,这不是坏事,朝廷只要保持控制权和监督权,至于说盈利,朝廷本来也没指望这个盈利,更看重军中军器用度的保障。”候恂也劝说道:“紫英来找你就为此事?你在武选司,这都和你没关系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3/17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