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0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23/1964


不出意外,这些人被拱卫司提着,前去中牟……等到了地方,人就傻了。
两边尽是大明的精兵猛将……徐达,常遇春,胡大海,冯国用,甚至是在陕州大放异彩的朱文正,也包括奇袭上党有功的蓝玉,数以百计的将领,将星云集,熠熠生辉。
而在另一边,以张希孟为首的文官,朱升和贾鲁,两位参政,另外有汪广洋,杨宪,胡惟庸等人,悉数在列。
朱元璋则是一身戎装,出现在所有文武重臣的面前。
老朱扫过群臣,这才缓缓道:“今天,要给一个人办葬礼。有人说他是贼子,有人说他是枭雄豪杰,也有人说他和咱是生死对头,他死了,咱该松口气,喝一杯。”
说到这里,朱元璋停顿了一下,看了眼张希孟,才继续道:“到底该如何看刘公福通,还是请张先生说说看法吧!”
事情落到了张希孟头上,他向前迈了几步,而后转身面对着大家伙。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为一个勇士,举办葬礼……此人首先举起义旗,率领弱旅,以智勇破敌,三十万元军,瓦解冰消。虎踞中原之地,点燃义军烽火。三路北伐,气壮山河,重创元廷,功在华夏!”
张希孟斩钉截铁道:“我们今天要安葬的,就是故宋太保,丞相刘公……他也是我大明追封的首义王!历年以来,反抗元廷的义士,层出不穷,有彭党锲而不舍,但能真正点燃烽火,竖起大旗,号召天下,云集响应的,唯有刘公一人。”
“此功绩足以和日月比肩,同千秋不朽!”
这几句话的评价,简直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哪怕是亲兄弟刘六,都目瞪口呆。
他居然不知道,兄长竟是如此了不起!
张相不但厚道,还是个让人不得不服的圣贤君子啊!
张希孟似乎还不满足口头的称赞,而是扭头对旁边道:“将首义石碑取来!”
一驾足足十六匹马拉的大车,缓缓走来,车上放置着一块高达一丈八尺的石碑。
石碑正面有首义两个字,背面则是有关红巾起义的记载,盛赞刘福通功绩。
哪怕是大明的文武,看到这一幕,也不免眼热,从今往后,刘福通足以流芳百世,被后人敬仰。
至于刘六,还有其余刘福通的旧部,则是齐刷刷跪倒,失声痛哭。
“叩谢天恩!”
“拜谢张相大德!”
“兄长,你的在天之灵,可以告慰了!”
一时间,哭声一片……
===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谢天恩===
足有一百名士兵,一起用木杠将石碑稳稳抬起,向前走了二十步,放置于预先准备的碑座上面,严丝合缝,十分完美。
不过大家伙看在眼里,略显奇怪。
这个奇怪就是碑座是黑色的石头,如同墨一般,上面的碑体是白色的,黑白相对,对比鲜明,差异明显。
这又是什么意思?
有些敏锐的人,已经把目光放在了张希孟身上。
果然,张希孟准备了下文。
“我们尊敬首义王的勇气,肯定他在抗元之中的功绩……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首义王在许多问题的错误,正是这些错误,才造成了他的失败,必须引以为戒。”
张希孟讲到这里,目光也看向了刘福通的旧部。
很显然,他是要把这些话说清楚的,甚至可以说这些话才是最重要的。
不然我一个大明丞相,吹捧你韩宋丞相,给你这么高的评价,置大明于何地?
更何况这些年来,大明和韩宋也不是没有矛盾,有些话不说清楚,会留下后患的。
“我以为从一开始,宋公和首义王,聚众传法,密谋反抗元廷,固然合乎情理,但是成事之后,依旧以明王为号,这就说不过去了。试问天下苍生黎民……元廷残暴不仁,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中原大地,饥荒遍地,民不聊生,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可曾有明王降世?可曾有菩萨显灵?”
“真正能救民水火的,只有秉持天心民意,真正为百姓着想,信任百姓,发动百姓,与天下万民鱼水情深,不离不弃的明君圣主!只有那些从普通百姓中走来,英勇奋战,百死不悔,愿意为百姓而战的子弟兵!只有他们,才能真正完成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重任。才能真正救民水火。”
“归结起来,能救百姓的,只有百姓自己!我们不是被神佛庇佑着,而是被英雄庇佑着,我们当中有许多义士,他们在平时,只是普通人。但是在危难来临的时候,就会挺身而出,号召天下豪杰,云集响应,前赴后继,舍死忘生,不断战斗,流血牺牲,以千千万万的生命,把黎民百姓,从危亡之中,拯救出来!”
“我们敬仰英雄,重视历史,我们的史册之中,记录了几千年来,所有庇护过我们的前辈英灵,这里面的每个名字,都要比什么狗屁明王,重要一万倍!”
张希孟说到这里,人群当中的小明王韩林儿深深低下头,冷汗顺着鬓角流淌,心中慌乱,手足无措。
倒是刘六,他在短暂迟疑之后,立刻露出了喜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23/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