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0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24/1964


张相大德啊!
韩山童号为明王,韩林儿是小明王,他们都是名义上的白莲教首领,而白莲教又是一群职业的造反家。
哪怕韩林儿想要做普通人,也总会有人想利用他干点什么。
所以历代以来,这种情况,多数都会被弄死,一了百了。
即便不死,也会被圈禁起来,加倍提防……这种事情老赵家最熟练了。
但是张希孟却从另一个层次出手,直接否认了明王的神秘,让这个名号不值钱了,既然如此,小明王就更是普通人了。
韩林儿大约可以安度余生,用不着提心吊胆了。
但是也有个问题,就是否认了神佛,会不会有损皇帝威望,甚至引起老朱的不满呢?
这就是想多了,其实早在张希孟推翻了天人感应之后,就把皇权的根基做出了修改。
今天这么大的场合,当然不可能只是给韩林儿解套,张希孟是要进一步阐释正统。
张希孟做的事情,还真有点类似朱熹,只不过两个人的立论根基完全不同,产生的影响也全然不同罢了。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在于心怀苍生,把百姓放在心头……由此也就引出了第二层,首义王的失败,败在了哪里?”
“我以为首义王败在了忘记初心,或者干脆一点说,宋公和首义王,他们没有对百姓的苦难感同身受,没有真正想救民水火。他们所思所想,不过是利用百姓的不满,扇风点火,实现自己的目的。”
“在起义取得初步成功之后,首义王聚拢兵马,大举北伐,同元军争夺天下,大刀阔斧,杀得天昏地暗。但他忘记了,在自己治下,尚有千万嗷嗷待哺的黎民。他们饥饿,寒冷,每天都有人背井离乡,都有人饿死路旁……天灾人祸之外,又多了兵祸,民生更加凋敝,百姓更加凄惨。身为一个以救民为初心的人,竟然不顾百姓生死,一次次驱赶他们,加入北伐,和元军拼命……中原大地,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元廷罪孽深重,首义王亦难辞其咎!”
张希孟这话可谓是不留情面,直接剥了刘福通的面皮。
但是偏偏那些刘福通的旧部也说不出什么来。
甚至可以说张希孟算是客气了,韩宋的兵马同样是到处抢掠,抓壮丁,抢粮食,四处烧杀,无恶不作。
所谓北伐军,很多时候就是流寇。除了毛贵之外,没有谁真的在乎百姓生死。
包括刘福通在内,他都没有建设根本之地的想法,只是不停抓壮丁,编成兵马,送去北伐,和元军拼命。
只要拿下大都,他就能坐上龙椅,享受九五至尊的滋味。
至于百姓,只是他的工具罢了。
人们喜欢说成王败寇,但是相比之下,朱元章坚持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处处体现着苍生之念。
授田,屯粮,养兵,活民……然后集中全力,灭掉强敌,一举北伐成功。
这个策略比起刘福通来,不知道高了多少。
所以说,朱元章笑到了最后,很奇怪吗?
“我想说的是,北伐并不是不重要。恰恰相反,北伐非常重要,驱逐胡虏也是我们的核心主张。但是我们必须心怀百姓,想着黎民苍生。我们的全部精力不可能用在打仗上面,甚至说我们应该拿出七成以上的心思,发展壮大自己。”
“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积累更多的力量,获得更大的支持,爆发出更强大的力量。”
张希孟掷地有声道:“改善民生,铲除积弊,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是不可偏废的事情。我们要让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让百姓知道,追随我们的原因。民生民本,是我们的根基所在!”
张希孟说到了这里,再把目光转向了这块黑座白体的石碑,似乎一下子就明显起来。
“我们肯定首义之功,敬重北伐壮举。但是我们依旧要说,首义王忘记了最最根本的百姓,所以,这个碑座选择了黑色石头。黑白二色,也是我们对首义王刘福通的全面评价。”
张希孟停了下来,但是人群当中的议论却是不绝于耳。
刚刚张希孟盛赞刘福通,得到了那些旧部的欢喜。
可再听这些话,却是句句扎心,甚至说比污蔑为贼,还要凶狠三分,黑白石碑,除了肯定之外,更有严厉的斥责。
甚至可以说随着时间流逝,张希孟所讲的东西,就会成为人们对刘福通的盖棺定论。
死者为大,这么说是不是有失厚道啊?
那些韩宋旧部的脸色都不是那么好看,刚刚磕头拜谢,现在发现谢错人了,还挺尴尬的!
就在这时候,刘六竟然再次跪倒,磕头作响。
“张相公允,我兄长有功有过,在他死前,就痛下杀手,诛杀残害百姓,作威作福的无耻官绅!正是他反躬自省的结果……只可惜他明白的太晚了,被这些畜生蒙蔽太久了,在他治下,民生凋敝,难辞其咎。也正因为如此,兄长才会惭愧自刎。”
“如今以黑白石碑,立在兄长墓前,他在天之灵,也会仔细思量……草民拜谢张相,用心良苦!”
“拜谢张相,用心良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24/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