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0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5/1964


足足看了好半晌,张希孟提起笔,把岁币二字划掉,换成了赔款。
随后张希孟道:“岁币是宋代用的,这个赔款,就是说任何形式的,为求苟安,双手奉送外人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有了这一条之后,所谓的厚往薄来,也就不攻自破。坚持互惠互利就成必然。”
毛贵和刘伯温一头,表示赞同。
毕竟写这种文章,还是张希孟拿手,也是当世权威。
张希孟这些年写的东西,自然不是文采飞扬,气势如山的雄文……把他跟唐宋名家的文章放在一起,就会显得十分粗糙,甚至文笔稚嫩。
可抛开外表,张希孟写的东西就不一样了,他是在重新注释经典,总结过往,阐发理论……他要做的事情,当初孔夫子干过,董仲舒干过,朱熹也干过。
张希孟不但做了,而且还试图让普通人也能听懂,看明白,必须把文章写得通俗易懂。
所以在张希孟的倡导下,大明的公文都越发直白简洁,甚至有点白话文的味道了。
“你们总结的很好,但似乎还差那么一点东西。”
毛贵立刻躬身道:“请先生指点!”
张希孟笑道:“你们说了不要如何如何,但我们要什么,似乎只说了互惠互利,这只是经贸的往来,还是不够。我们需要给对外交往,加上一个目标、方向!”
刘伯温怔了怔,立刻道:“张相,我们也确实讨论过,只是还没有定论,还请张相指点。”
毛贵也道:“先生不吝赐教,学生洗耳恭听。”
张希孟斟酌了少许,就笑道:“我就说两句,维护大明之利益,恢复华夏之尊严!”
说完之后,张希孟又补充道:“自从崖山之后,中原沉沦,华夏到底还行不行,这是个很要命的问题!我们大明立国,就是要告诉天下,华夏回来了!对外交往,就是要恢复华夏的地位,找回昔日的荣光,建立起华夏主导的秩序……一句话,重建华夏天下!”
“国是大明,维护大明利益。天下是华夏,建立华夏秩序。这就是我们对外交往的根本所在!”
毛贵和刘伯温齐齐颔首,“张相高见!”
===第五百二十一章
张相有后了===
经过张希孟、刘伯温、毛贵,三人的讨论,最终发表了一片洋洋洒洒,多达五千字的文章,被后世称为外交纲要的大作,横空出世。
作为这么一份注定载入史册的文件,武夫出身的毛贵,竟然名列第二位,尚在刘伯温之前,不得不说,当真是一大奇闻。
一个武人,还能有什么高明的见解?
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张相竟然也跟着署名,替他宣扬,未免失去了张相应有的超然啊!
人们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思,翻开了文章,想要瞧瞧,到底写了什么玩意?
结果一打开,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就是四个字,内外有别。
伦理宗法,纲常道德,不能用在对外上面。
我们认可的道德伦理,仅限于我们的国土之内,历代士大夫,不愿意认真研究夷情,不愿意了解敌国的情况,就强行以国内经验,套用国外之上,因此出现了种种水土不服的问题。
极大损害了国朝利益,比如宋金的海上之盟,共同对付契丹,结果送走了一只狼,迎来了一头虎,直接造成了靖康之耻。
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因此对外交往,必须时刻牢记大明利益,以大明为先,凡是处理外务官吏,务必铭刻肺腑,要想清楚,大明需要的是什么。
其实这里就是在抨击原来的礼部官吏了。
这帮东西不知道怎么想的,高丽的那套花言巧语,辩解之词,他们竟然不假思索,就给接受了。
藩国想要什么,大明就给什么?
那到底谁是藩国?
谁有求于谁?
大明的利益何在?
你是大明官员,还是高丽的走狗?
仅仅看到这里,朱元章就已经拍手称快,大为赞许。
“写得好!见解高明,不愧是张先生教导出来的,当然了……毛贵也是人才难得,很好!”老朱赞叹之后,竟然扭头问郭英,“你查过没有,可是有人跟高丽使者有往来?”
郭英心中一动,脸上略显为难,“臣,臣只知道似乎有翰林院的人,跟高丽使臣,泛舟秦淮河,同游石头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5/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