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1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1/1964


张希孟没有贸然下结论,而是问道:“钱先生提到了白茆河,似乎这场治水,十分重要。那我想请教,治水前后,可有什么变化?’
钱用勤打起精神,立刻道:“回张相的话,在治河之前,洪水泛滥,每三两年,就要淹没两岸田地,百姓苦不堪言。而治河之后,两岸再无水患,光是桑田就多了五十万亩之多!”
“光是桑田吗?”张希孟突然追问了一句。
钱用勤一愣,只能解释道:“张相,这里适合种桑,一亩桑田要比一亩农田赚得更多,这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是吗?”张希孟又追问了一句。
钱用勤大吃一惊,竟不知道如何回答了,难道不对吗?
此时施伯仁突然开口,“桑田比农田赚得多,可百姓碗里吃的是米,不是生丝!说到底,修河堤,种桑树,不还是对大户好吗!”
钱用勤更加吃惊,只得道:“种桑养蚕,缫丝织绸,自然也要用到百姓,不少人以此为生,要说只是对大户好,也是未必吧!’
这俩人隐隐争论起来,在场众人,也是各样心思,有人同意施伯仁的看法,有人觉得钱用勤更加公允。
张希孟道:“既然您们有了争论,那不妨就看看,这条白茆河治理前后,用了多少人力物力,产生了多大效果,治理之后,桑田多多少,百姓民生又是如何?财税是否增加,是否做到了富国裕民!”
张希孟环视全场,对大家伙道:“这件事格外重要,弄清楚了全部真相,就能公允地评价张士诚,就能弄清楚,这些年间,苏州城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张希孟这一句话,两边都动了起来。
相比起钱用勤,施伯仁跟着张希孟这么多年,在明军这边,也学了太多做事的本事。更何况为了自家的仇恨,他更要弄清楚这件事情,不至于做个糊涂鬼!
伴随着施伯仁下去走访,高启等人也没有闲着。
另外吴大头,还有周蕙娘,全都各自安排人,或者亲自走访....渐渐的,一个可怕的真相浮出水面。
在张士诚进入苏州之后,苏州城里和城外,完全就是两个世界。
尤其是最近几年之间,出了苏州城,农村破产,农民逃跑,光是跑去明军治下的百姓,就足有十万之众!
这还不包括那些到了太湖,落草为寇,或者随着船队出海,当了海盗的百姓。
桑棉吃人,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才是苏州乡村的现实!
“张相,张士诚要享受,要养兵,早些时候,他还向大都供应粮食,这些都落在了苏州百姓头上。为了满足私欲,张士诚纵容大户,兼并土地,改种桑棉,以求赚取更多。
施伯仁掷地有声,向张希孟介绍情况。
丝绸棉布确实比粮食更赚钱,只不过老百姓会因此更加获益吗?
貌似未必。
首先大户为了多种桑树,多产丝绸,他们是大肆兼并土地,把百姓变成佃农,替他们种桑养蚕,大头收入都落到了大户手里,老百姓拿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
这还不打紧儿,由于种了桑树,就要购买口粮,偏偏口粮也掌握在大户手里...土地加上口粮,一头牛,被剥了两层皮!
下场可想而知。
那些没有被抢走土地,依旧种田的百姓,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想什么呢!
土地兼并了,但是赋税逃不掉啊!
不但逃不了,还加倍落在了普通百姓头上
年辛苦下来,扣除税赋,仔细一算,连口
粮都不够。
三百六十天,有三百天要喝稀的,或者干脆就饿肚子。
有些更惨的百姓,实在过不下去,干脆就把田卖给大户,从自耕农变成佃农。
“张相,治理白茆河,前后动用民夫两万,累死的人不下三百。治理之后,多出了五十多万亩良田,悉数被大户圈占,还有临近的田亩,也都被用尽手段抢走。治理洪水,修建堤坝,百姓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相反,还家破人亡,这就是张士诚的治水之功!’
施伯仁说到这里,已经是切齿咬牙。
功劳?
放屁!
谁还昧着良心说张士诚有功,那他就是脑子坏掉了!
等再次聚集在一起,施伯仁将这番道理和所有人说了一遍,钱用勤明显一怔,确实是没有料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1/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