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5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03/1964


大明朝讲的是人尽其才,和带英那种,好用就往死里用,一直用到废为止,是不一样的。
张希孟何等身份,又是何等用处,想拿区区小事,缠住他的手脚,老朱才不会答应。
那是咱的股肱重臣,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呢!
“李先生,咱要问你,是不是仅仅江西如此?别的地方,都是一片太平祥和?”
老李额头冒汗了,他可不敢公然撒谎,“回上位的话,江西民风淳朴,比之其他地方,还是好了一些……地方上经过大力整顿的,只有淮西,应天,浙江等地。这些最早纳入版图的,从上到下,都进行了梳理。豪强大户被铲除,土地平均,地方上大力兴学,又有民兵保护,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被扫荡一空……而其余后打下来的疆土,由于时间仓促,加上千头万绪,事情太多,整顿得不算彻底,留下了不少隐患!”
“隐患?”
朱元璋突然一拍桌子,怒喝道:“都有人称帝了,这是隐患?难不成要等到他们带着兵马,杀到应天,夺了咱的龙椅,才算是心腹大患?”
老朱暴怒,吓得李善长连忙跪倒,汗流浃背,“启奏陛下,老臣,老臣这就安排人,前往各省,全力以赴,清查乱象,一定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哼!说得好听!咱问伱,你打算让谁去处理这事?是地方衙门,还是刑部,御史台?”
李善长怔了怔,按照常理,是地方衙门负责落实,朝廷监督,干得不好就换人。
如果实在必要,可以从御史台派遣钦差下去。
可朱元璋的意思,明显不是这个。
“老臣一时糊涂,尚且不能领会圣意,还望陛下明示!”
朱元璋冷哼了一声,“事到如今,是不是该专门设立一个部,自上而下,清查这些乱象,把民间的蛀虫,害群之马,全都抓出来,清理干净!”
又要成立一个部?
朱元璋冷哼道:“李先生忘了吗?你可是说过,要依照百姓的需要,设立官制……咱看当下,刑部也不够用了,你觉得呢?”
李善长稍微一怔,连忙道:“陛下英明,确实该如此,老臣回头就去安排!”
“不必了。”
朱元璋道:“咱思前想后,为了让这个衙门运转有力,处事果敢……咱决定了,从军中挑选一个人,让他来负责此事!”
李善长大惊,“陛下,谁能胜任?”
朱元璋呵呵一笑,“郑遇春就不错!他当训导员,把将士治理的很好!也革除了许多将士中间的陋习。现在把这事交给他,再给他派遣一批老兵,作为帮手,从上到下,给咱重整乾坤!”
(本章完)
===第七百零二章
北平大学堂===
郑遇春受封荥阳侯,在勋贵当中,只是算中等。但谁都知道,他代表着训导员这个特殊群体,无论是在军中,还是在朱元璋那里,都非比寻常,地位很是不低。
这一次整顿地方,老朱是看清楚了,事情很复杂,也很琐碎,必须派遣精明强干,执行能力强,又十分清廉可靠的人才行。
派文官下去,他们没有那个一往无前的劲头儿,肯定行不通。
如果让锦衣卫来干,又不免火铳打蚊子。
这帮人倒是敢干,问题是太敢干了。
腿上擦破皮,这帮人能给你截肢了。而且锦衣卫是对付大案的,没有足够的身份,根本轮不到锦衣卫出手。
所以思量再三,郑遇春这人最合适。
他的清廉是在军中接受过考验的,而且此人执行能力强悍,有着武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他又相对心细,对于整顿人心,铲奸除恶,非常有心得。
可以说是最佳人选。
但即便如此,老朱还没有完全放心,想要了解一下他的想法。
“陛下,臣这些日子看过不少江西的奏疏,算是稍有些了解……这帮三姑六婆,欺诈钱财,买卖人口……可以说是古已有之,民间的顽疾。历来朝廷为了少惹事端,都不爱管。所以在民间,偷和抢,都是重罪。但是欺诈骗钱,往往会归咎于受害者不谨慎,自己被骗了,也是活该,只能认倒霉。因为此事,民间时常有人自杀,臣就听说过,有的老人被骗了之后,就服用卤水自杀的。还有悬梁自尽,投河觅井,不计其数。提起来就有气,真恨不得能杀光这些不要脸的畜生!”
老朱颔首,“你说的都对,但你想过没有,要怎么入手?”
郑遇春道:“臣一夜没睡,就在想这事。如果靠着朝廷的力量,层层彻查,估计什么用都没有,还会落个雷声大雨点稀的下场。所以臣以为,关键还是要民间动起来,要发挥地方的力量,让老百姓出来检举指认……确认罪行之后,就立刻处决,不要耽误时间,迁延日久,要让老百姓看到变化,鼓舞百姓的士气,然后一鼓作气,铲奸除恶,才能标本兼治,取得很好的效果!”
老朱含笑,连连点头,“果然,咱没有看错!就跟当年咱们起兵的时候,铲除豪强地主一样,就是要霹雳手段,绝不容情!把这些蟑螂老鼠,苍蝇蚊子,一扫而光!”
郑遇春急忙领命,随后又道:“陛下,臣斗胆请旨,既然此事从江西开始,臣先去江西一趟,了解下案件办理的情况……顺便再向张相请教,看看他的意思。在江西办成了,也就方便推到全国。不然臣担心不够周密,反而落人口实,坏了陛下的美意。”
老朱稍微沉吟,就点头道:“也有你这一说,去吧!替咱问候张先生。”
郑遇春连忙答应,随后他就从应天动身,直奔江西而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03/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