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5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69/1964


朱标也点头,“确实如此,一切都按照当初张先生的设想发展,我们并没有突破瓶颈。”
朱元璋眉头紧皱,他似乎也想起来,当初张希孟在剖析苏州的丝绸纺织业的时候,就提到过,人工成本太低,互相竞争。纺织作坊以单纯的增加雇工数量的方式,扩大产能,使得苏州的丝绸发展,并不能出现颠覆性的成果。
“咱记得当初张先生鼓励女工,奖励发明,又提高了生丝价格,让桑农得利……做了这些,为什么苏州的丝绸产业还突破不了?”
“因为不光有苏州一座城市,周围的松江,常州,还有湖州,嘉兴,乃至杭州……这里人口稠密,全都想发展,使用新机器,远不如增加织工数量来得方便。”
朱元璋陷入了沉吟,他一时还不能想透其中的道理,但是也知道朱标不会骗他。
“那按你的说法,苏州不行,这个希望就在北平了?”
朱标点头,“父皇,你知道三弟一顿吃几个菜吗?”
朱元璋一愣,“咱怎么知道这些。”
“八道!”朱标干脆道:“老四一顿只有一荤一素两道菜,他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投在了学堂,工厂上面……而且往后,还要持续更大的投入才行!”
朱元璋眉头紧皱,若有所思,“这么说起来,老四也不是一无是处!只是这个发展工商,为什么这么难,苏州城都走不通?朱标,你多找几个人,把这事情给咱讲清楚了。咱想知道怎么回事!”
老朱燃起了强烈的求知欲,他实在是无法想象,当初张希孟安排挺好的事情,为什么会走样?这不合理啊!
(本章完)
===第七百三十二章
朱标的大讨论===
算无遗策的张先生,居然也会有失误的时候,这太让老朱感到困惑了,难道张希孟也有力有未逮的时候?
这事情已经超出了老朱的理解范畴。
不行啊,必须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朱将任务交给了朱标,让他安排人员,一起来探讨此事。
接下了这个任务的朱标心里头惴惴不安。
他虽然对这事有所了解,但是也不敢说明白得多深……以往这种关系到国家大政的事情,都是请张希孟主持。
只有他能妥当把握大局,不至于出现偏差。
结果张希孟不在京城不说,还涉及到了当初张希孟的误判……一个弄不好,伤损先生威名,也会影响朝局发展。
无论哪个方面,都不是朱标想看到的。
天大的压力落到了朱标身上,他反复思量,仔细斟酌。
最后在心里拟定了一份邀请名单。
朱标首先来拜访的人,就是商业部尚书江楠。
“弟子绝没有别的意思,只想就事论事,把此事说清楚,还望师娘能够明察,也希望师娘能够出场,把事情讲清楚。”
江楠非常淡定,笑容可掬,“这事还真挺值得说一说的,不过光是我肯定不成,你务必要请李相公,要多请几位有份量的,才能把事情说清楚。”
朱标连忙道谢,有师娘这番话,他的压力没了一大半。
只要能就事论事,就好办太多了。
随后朱标去面见了宋濂和刘伯温,稍微谈论之后,刘伯温就道:“提到这事,张羽和徐贲俩人,还专门去苏州等地跑过,应该请他们也谈谈。”
朱标点头,一一记下。
经过了差不多十天的筹备,朱标总算将各方聚集。
很有趣的是,朱标没把讨论的地点选在任何一座殿宇之中。
而是挑选了东宫的花园,一座凉亭之中。
老朱的位置,虽然依旧面南背北,但是和大家伙都是平齐的,没有高高在上。
在朱元璋的左手边,马皇后端坐,紧挨着马皇后的,正是江楠,江楠旁边,是大宗正李贞,然后是宋濂,刘伯温,以及宋濂推荐的张羽和徐贲。
而在另一边,则是李善长领头,其余中书省,税务部,市舶司的官吏,悉数在列,总计十多个人。
这里面既有皇亲宗室,也有朝中高官,还有专业性很强的年轻官吏,后起之秀。
大家伙采用围坐的方式,讨论一个关乎大明未来的话题,本身就意义非凡。
朱标能主持这么一场讨论,他的细腻周到,也是不言自明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69/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