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5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93/1964


“这些咱都知道,不过北方地广人稀,田多人少,家家户户,都能多分许多田,就算产量少了,地数也能补上去。”
老朱认真道:“咱觉得不是问题。”
张希孟笑容不减,“主公讲的自然是对的,但是却架不住深究……北方确实可以广种薄收,但是要广种,就要多消耗种子,消耗劳力,多浪费时间。主公种过田,这种情形,代表什么,应该很清楚啊!”
老朱怔了一下,确实如此,种田是个最讲时令的事情,从种到收,都耽误不得,往往差了几天,收获就天差地别了。
这点在北方,尤其如此。
你说多种些田,弥补产量不足,但是多付出的种子、劳力、时间,这要怎么算?
这里面还有一层,即便是大丰收了,需要抢收粮食,脱粒归仓。
地广人稀之下,需要道路,马车,粮仓……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就算多收获的粮食,也没法顺利收入仓库。
入不了仓库,扔在地里,要不了多久就会腐烂,辛辛苦苦种的粮食,结果竟然白白扔掉。
这种情况,哪怕到了后世,也都不少见。
张希孟跟老朱分析了一路,基本上算是把北平,长城一线,种植粮食的难题,讲清楚了。
归结起来,受限于自然条件,这里旱灾频繁,种植难度大,产量低,需要付出好几倍的辛苦,需要更大的投入。
最后收获却是很有限。
“主公,现在还多亏了我们兵势强盛,可以驱赶蒙古兵马,要是蒙古人卷土重来,骚扰边疆,抢夺百姓粮食。天灾人祸,凑在了一起。臣唯恐边疆还会崩溃,守在这里的人员,也不得不放弃土地,逃回内地。”
张希孟道:“其实不需要土地颗粒无收,无法耕种。只要种田的投入过大,要承受的风险过多,而收获寥寥无几,就会造成百姓抛荒,放弃土地,毕竟大家伙都要生存。”
老朱眉头紧皱,十分揪心,一个种田的事情,还真把他给难住了。
“张先生,既然如此,那就多招募人员,给百姓降低田赋,给他们牲畜,动员将士,协助百姓种田……这些还不行吗?”
张希孟无奈苦笑,“这些自然都行,但是却要算在朝廷的支出上面。而且也都是临时措施,治标不治本啊!”
老朱咬了咬牙,“那先生到底有什么治本之策?”
张希孟道:“治本之策臣也说不好,但是臣觉得,可以从这两大难题下手,针锋相对,或许能拿出办法。”
“你说!”
“这第一条,就是种田成本的问题,能不能用罪犯种田,甚至从外面雇佣劳力……先把这个花销降下来。然后要修建道路桥梁,建造粮仓,帮着百姓解决燃眉之急。”
朱元璋点头,“这些都可以,只不过咱听着也像是治标不治本,跟咱想的也差不多啊!”
张希孟笑道:“这就要说到如何克服风险了……臣以为单独的农户已经不行了。”
老朱怔了一下,“先生什么意思?是需要百姓联合起来,就,就像河南那样,以村社合作,耕种田亩?”
张希孟摇头,“还是不行,河南是短暂恢复,日后还要把土地交给百姓。其次,北平等地,胡风侵染,根本没有稳妥的村社,指望着效仿河南,也是行不通的。”
朱元璋想了想,突然笑道:“听先生的说辞,必定是还有办法,说出来听听。”
张希孟道:“确实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筹建屯垦公司。”
“屯垦公司?”
“对!现在北平的情况,小农维持不下去,村社无从谈起,就需要规模更大,扛风险能力更强的屯垦公司!”
张希孟向朱元璋分析,必须足够强大,人员多起来,规模打起来,这样一来,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说旱灾的问题,单个农户不行,朝廷出手,又因为反应迟钝,耗费巨大,会得不偿失。
但如果有个几千人的公司,就可以自己引水凿井,解决问题。就算解决不了,也不至于一下子就破产。
而且屯垦公司可以自己修路,建粮仓,养牲口,雇工。
这点非常重要,张希孟说得也很含蓄……但是朱元璋却是听懂了,假如只是一个农户,你让他雇人给自己干活,实在是难为他们了。
可如果是一个公司,随便雇佣些犯人,帮着抢收粮食,这不是理所当然吗!
甚至可以从外面雇工,干脆点说,可以从高丽倭国,弄来劳力,替公司干活。
而且面对这种规模庞大的屯垦公司,也便于纾困,有什么难题,都可以和朝廷谈。
他们完全能承接朝廷的资助,同时又能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北方的军需开支。
老朱略沉吟,问道:“先生,你看这样,能不能让朝廷官吏,负责屯田……”没等说完,老朱自己就把话咽回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93/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