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5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92/1964


“那就是作坊了。”张希孟道:“臣听说主公在应天,讨论过这些事情?”
老朱轻叹口气,“先生,过去咱不太喜欢你发展工商的主张……可现在想来,不光要发展工商,还要发展好,唯有如此,才能走出困局……不然的话,就是不停投入劳力,大家伙都赚个辛苦钱,终日辛苦,常年不休,也无济于事!”
张希孟大为惊讶,真没料到,老朱居然看破了,真是太不容易!
精耕细作是一种卷,把普通瓷器烧成艺术品,那也是卷,还有各种纺织,刺绣……精湛的工艺,固然让人叫绝,但是背后却是千年极致内卷的结果。
外面的人,只觉得神奇无比,恨不得跪倒,顶礼膜拜。
可是真正掌握技巧的人,才知道这玩意有多难。
或许这就是许多非遗项目,都面临失传的原因,毕竟谁愿意跟自己过不去啊?
“先生,北平现在有办法吗?”朱元璋低声问道,身为天子,他自然是希望能走出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张希孟道:“确实在突破,自从去年以来,织机的突破,不断发生,形势很不错,只是……”
“只是什么?有麻烦吗?”朱元璋问道。
张希孟道:“谈不上什么麻烦,只是在作坊里面,每天都有工人累死,病死。”
朱元璋大愣,半晌才道:“多吗?”
“毛纺作坊这边还不多,主要是伐木场那边,最近一个月,光是摔死、砸死、累死的犯人,就有二百三十多!”
张希孟说得很明白,这些人都是发配过来的犯人,算不得良善的百姓。
可即便如此,死这么多,也是触目惊心的。
伐木不光累,还要命!
老朱长长叹口气,“咱知道了!”说完之后,老朱顿了顿,“回去吧,老四等着吗?”
张希孟点头,“自然,燕王殿下估计正在担心主公打他的屁股呢!”
老朱摇头,“打什么打,咱还要赏他呢!”
乐文
===第七百四十二章
北平的出路===
老朱了解了北平两大财源之后,突然又好奇起来。
“先生,北平地广人稀,土地也不错,当初咱在燕山里外都看了,能种田,也能产庄稼。现在北平粮食产量如何?能不能够吃?有没有存粮?”
到底是老农本色,朱元璋还是很关心粮食。
张希孟听到这话,忍不住叹了口气。
“主公,本来这事臣想以后说的,北平的粮食没有那么容易讲清楚……既然主公问了,咱们就一边去行营,一边再慢慢说吧!”
老朱微微皱眉头,说别的事情他或许不懂,尤其是工商,老朱愿意当学生,仔细聆听,可种田的事情,居然他也弄不清楚?
你小瞧谁呢?
朱元璋果断追问,张希孟也只能把自己研究的心得,告诉朱元璋……这一次他在北平,讲学时间格外长,并且没有回应天的打算,其实就是在研究这些问题。
农业,畜牧业,算是重中之重。
毕竟不管干什么,都要吃饭。而且农业和畜牧业也给工商提供了原料,不解决这个基础,发展工商就是一句笑话。
可是真正当张希孟开始研究起来,他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事情麻烦了,根本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容易。
甚至他对北方军户制最终走向崩溃,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说一点,长城一线,是能够屯垦种田的,这条线基本和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显然这不是主持修长城的人是穿越者,也不是凑巧蒙上了,而是这条线分割了农耕和游牧的界限。
降水多,就能种田,降水不够,就只能放牧了。
不过能种归能种,但是由于卡在这条线上,更容易遇到旱灾,一旦哪一年降水不够,北方必定遭灾。
春秋换季的时候,还有沙尘天,另外草原上还时常飞过来蝗虫。
总体而言,长城一线,农耕条件远不如江南福地,粮食产量也要少很多。
有些江南的良田,一季能收一石五,一年两季,能收三石,水浇地收获更多。
可长城一线不行,普遍能种一季,产量还不足一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92/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