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7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33/1964


但是那一封国书还是让老朱相当愤怒。
“你们倭国君不君,臣不臣,乱成了一团,实在是可恶!尤其是胆敢冒犯上国,更是可杀不可留!”
怀良王吓得面如土色,根本动不了。
“上国陛下,万万开恩,饶了罪人吧!”
老朱重重叹息一声,“咱可以饶了你,但是不能饶了倭国!更不能饶了那个什么足利义满!”
这时候张希孟道:“陛下的意思,莫非是要替倭国讨伐不臣?”
老朱哼道:“倭国不忠,咱不会浪费兵马!”
这话听在怀良王的耳朵里,不亚于救命稻草,他慌忙叩拜,“上国陛下若能恢复敝国君臣纲常,敝国愿意尊奉大明为父!生生世世,永远忠于大明!”
推荐一本书,另外欢迎入群
(本章完)
===第八百零八章
第一个公国===
抓到了倭国怀良王,百姓们都是欢喜鼓舞,以为俘虏了一国之君,很快倭国的事情就平定了。
陛下神威,常国公天下少有,甚至当初鼓动对倭国用兵的孙炎,都跟着捡便宜,声望日隆,坐稳了首辅之位。
可事实上,这不过是大明老百姓的一厢情愿,或者说当惯了上国子民,总喜欢以己度人,拿大明的经验,去套别的国家。
别说什么怀良王不是国君,就算真的抓到了一国之主,八成也解决不了倭国的问题。
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老朱下旨,把几个皇子都召集过来,包括年纪渐渐长大的老五周王,他们排成一排,前来听张相的教导。
另外以孙炎为首的朝臣,以徐达、汤和为首的勋贵,也都悉数赶来,正确理解倭国的问题,对于接下来的对外方略,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大家伙都显得格外认真。
张希孟开宗明义,直接道:“面对海外诸国的情况,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常识,那就是中原上国的情况,我们的历史发展,不是天经地义,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甚至戏谑点说,我们才是异类,和其他国家比起来,我们都显得格格不入。如果拿上国的经验,去处理海外的问题,八成是要碰的头破血流的。”
听到这个开头,朱棣颇有心得,高丽不就是那样,蓝玉那么压榨,竟然还比不过高丽的贵胄,在大明这边,已经人厌狗嫌,险恶黑心到了极点。放到他们那边,还能当菩萨供着。师父讲的,那是一点错也没有。
朱棣喜滋滋听着。
毛贵长期负责外务,他也清楚这些,听得很认真。
但是对于一些官员来说,就不那么顺耳了,我们可是上国啊?我们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文明,难道成了异类?
这也就是张希孟说,换成另一个人,早就被口水淹没了。
甚至像钱唐那种,他坚定支持张希孟的主张,但是对外的方略,钱唐却希望将天下都变成中华。
所以即便面对海外和大明的差异,他也是极力求同存异,毕竟早晚都要成为大明的一部分,哪能说不一样呢?
面对这种想法,张希孟也只能一笑了之。
你还不能说他错了,只能说追求过于远大,目标太过宏伟……
“其实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并不长,严格来说,他们进入文明,是靠着我们的帮助。当初倭国派遣遣唐使,效仿大唐,建立国家。差不多一两百年,倭国跟我们的情况差不多,也走在王朝兴衰的路子上……但是接下来,倭国的发展,就出现了偏差,这个问题还要归结到土地上面。”
“倭国也出现了豪门兼并土地,巨室田连阡陌,大批百姓沦为佃农,奴仆……这些豪门大族,又跟着地方官吏将领勾结,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力量。”
众人听到这里,也没觉得有甚么不同,毕竟中原王朝也都有这种问题,像元末,唐末,汉末,不都是这样吗!然后就农民起义,重新洗牌,再来一次呗!
我们都太熟悉了。
可惜的是,这一套在倭国,不起作用了。
首先倭国学了唐朝,但是没学全。
他们并没有采用科举制,人才没有流动。而且本身国家也太小了,围绕着国主周围的官僚体系,实力太弱。
从国君以下,公卿大臣,全靠着父辈传承,那日子简直比四世三公的袁绍还舒服。
有个一两百年,也就成了一堆猪了。
反观地方上,拥有土地的地主豪强,归附地方官吏,拉拢武人,通过姻亲结盟,牢牢控制住地方。
层层叠叠,难以撼动。
就比如说一块土地,名义上是某个地主的,但每年的产出,要给当地官吏一份,要给某个将军一份,还要献给某位朝臣一份……
这种复杂的控制结构,加上薄弱的治理能力,就算想要推行均田一类的政策,都是不可能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33/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