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7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45/1964


老朱刚起家的时候,濠州等地因为战乱,人口流失不少,而且当时可以查抄豪强土地,从蒙古贵胄手里抢田。
因此濠州等地分田的时候,很是大方,有口粮田,有正常的纳赋田,甚至还给分了山林荒地,准许种植桑麻。
这些措施在当时都堪称德政,深得老百姓支持,一转眼,也有二十年出头了。
这二十多年,有些人家,已经繁衍了两代人。
也就是说当初的少年郎,现在已经当爷爷了。
整个凤阳府,人口快速膨胀,不但恢复了元朝的鼎盛时期,甚至还超出了一大截。
彼时凤阳百姓,产出的粮食足够吃,甚至还能拿出许多到集市上卖。
可现在除了缴纳田赋,剩下的都要充当口粮,即便如此,还有些缺口,一些年轻人已经走出家门,到凤阳等地务工,赚钱,添补家用。
大家伙的日子远不如从前。
这是当初定的国策不好吗?
显然不是啊!
多子多福,百姓们都卯足了劲头儿生,又有什么办法?
只不过当初留下的口粮田完全不够了,还有许多桑麻田,也被拿去种粮食。
人在填不饱肚子的时候,什么也不如馒头实惠。
本来凤阳等地也到了艰难维持的时候,偏偏又接连闹起了灾荒,粮食产量大减。
到了这一步,很多人都要挨饿了。
幸亏朝廷几次送去赈灾粮食,这算是勉强渡过了难关。
但是毫无疑问,百姓已经没什么积累了。
今年又是个灾年,有些田地颗粒无收,灾民普遍没了一半收成。
朝廷的赈灾粮食还没发下来,竟然有官吏去地方征收田赋,而且还是按照正常年份征收,一点余地都没有。
百姓瞬间炸开了。
这可是凤阳,朱皇帝的龙兴之地,让我们活不下去,我们也拼了。这才有了上百凤阳百姓,扭送税吏进京的举动。
这事情微妙也就在了这里,他们押解着税吏,穿州过县,竟然没人阻挠,包括凤阳府,全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冷眼旁观。
他们一直到了江岸,这才有人跳出来,要拿下他们,结果很凑巧,杨基赶到,把人保下来,顺利带进了应天。
经过虽然弄清楚了,可是这个责任到底要落在谁的头上,可就不好说了。
张希孟也到了中书省,他面沉似水,哪怕孙炎过来打招呼,他也没说什么,只能冷冷哼了一声。
他直接到了中间的位置,一屁股坐了下去。
随后张希孟道:“遇到了紧要政务,我这个太师还是能来中书省说几句话的。”
众人都是一怔,张希孟确实有这个权力,可问题是过去张希孟一直没用过。毕竟还有太子监国,轮不到他来插手。
可是这一次张希孟打破惯例,直接来了,所有人都感到了一股莫名的压力。
“孙首辅,你先说说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孙炎连忙躬身,“回太师的话,根据我的了解,这里面有地方隐匿灾情,也有赈灾不力的问题。但归根到底,是负责征收田赋的税吏,胆大妄为,激起民变……我以为,此事税务部难辞其咎!”
他也真不客气,直接摆明了车马炮,我针对的就是胡惟庸。
这其实也是孙炎多年总结的技巧,面对朱元璋和张希孟,耍小聪明是没用的,与其费力气遮遮掩掩,不如直接摊牌,反正朝臣争斗,也不算什么大事情。
胡惟庸有机会,也不会放过孙炎,这不是显而易见吗!
果然,胡惟庸直接站了出来,先是向张希孟躬身,随即道:“太师,诸位大人,该是我的罪过,我一点不会推诿卸责。但我也想请大家伙把事情弄清楚。现在的田赋,已经划到了地方收入上面。虽然那些征税的税吏,还是要归税务部管理,但是我们根本指挥不动他们,现在说了算的是地方衙门!”
孙炎不客气道:“胡尚书,你这还不是推诿卸责吗?”
胡惟庸冷哼道:“孙相,你难道还不清楚?前面提到的税制改革,是要把田赋留给地方,同时推行新一轮均田。这样一来,把累进田赋拿掉,减轻百姓负担,稳固地方财税。”
孙炎点头,“这是陛下定下来的,也是我们力推的,胡尚书有什么意见吗?”
胡惟庸叹道:“孙相,田赋交给地方,这一条没有问题,地方上很愿意。但是要让他们重新均分田亩,重新核定税额,他们就不愿意了。地方拖延不办,老百姓的担子可没有减轻。又遭逢灾年,这要是不出民变才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45/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