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8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39/1964


大家伙天南地北,口味咸甜不一,甚至五官长相,都有明显的差异……如同真要是区分彼此,着眼不同,大明天下,能够立刻碎成千百块。
就比如江南之地,这边的情况就很有意思,每一个城市,每一个镇子,甚至是每一个村子,大家伙的口音都是不一样的。
有些地方的话,干脆就跟加密了一样,外人根本听不懂,学习起来,也是难上加难,丝毫不比外语轻松。
但是这个天下,并没有崩塌,恰恰相反,还在越发紧密。彼此联系,互相交融,密不可分。
这就是文明,就是教化的功劳。
这也是杨述这种人的功劳。
他是个彝民,但是能主动办学,教化当地百姓。当土人子弟,能和汉人百姓,读一样的书,做一样的题,一起考试,一起升学,一起给这个国家做贡献。
他就等于是扩展了华夏文明。
正因为如此,他才有资格同享有开疆拓土之功的人,坐在一起,享受至高荣耀。
“太师,我,我想去贵州。”韩林儿突然道。
张希孟一怔,看了看他,忍不住道:“你家的孩子还小,教书也很有成效,就不必了吧!”
韩林儿摇了摇头,“太师,这一次进京,我是代父亲受赏。朝廷待我韩家,天高地厚,大明天子,处事公允,用心良苦。身为大明子民,我也该竭尽全力。河南虽然也缺少教师,但相比起贵州等地,还是好的太多了。我愿意去贵州,去更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张希孟略沉吟,随即点头道:“你有这个心,自然是好的,不过我们还要妥当准备,不能像个口袋一样,就把你扔过去!”
这时候老朱也走了过来,听说之后,忍不住大笑,“先生,朱英那小子可跟咱抱怨许久了,说北平能有个学堂,他在云南,也要建学堂,云南的教化,不能落到北平之后。”
听到这话,张希孟也是微微一怔,因为过去的目光都放在了北平方向,云南的成就,有点被忽视了。
其实这些年,朱英也做了好些事情。
虽然还叫云南,但是此云南非彼云南。
在朱英的主持下,明军不断向外开拓,招降纳叛,扩充地盘……眼下的云南,绝对是大明朝最复杂的一个省了。
而且扣掉西域和岭北两个行省,云南行省还是大明朝面积最大的行省。
向西,云南行省到达了昌都,向南,那就更了不起了,缅甸境内,超过一半的邦国,悉数并入云南。另外南掌国也是云南的地盘。
南掌在当地语义里,是百万大象的意思……顾名思义,就知道南掌的优势,这里山溪复杂,气候湿热,大象众多,武力不俗。
朱英收拢了南掌之后,随即派兵南下,进入了暹罗北边,另外他还向安南和占城方向发展……简言之,眼下的云南布政使司,除了管理着庞大的云南省之外,还收拢了小一半的中南半岛土地。
单论开疆拓土之功,朱英绝对不下于朱棣。
只不过中南半岛倒霉的地形,让朱英很是无奈。
这一片高山大河相间,山是真高,河水湍急,把地形切割得和压过的方便面差不多,碎了一地。
而每一块碎裂的地形,都会像一个天然的堡垒,容纳一伙人,成为一个部族,发展成一个土司,变成一支割据一方的势力。
和他们仔细交流,还能发现一件有趣的事。他们绝大多数,都来自北方,有人甚至自称孟获的后代,是被诸葛亮驱赶过来的。
乍听之下,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可仔细了解,就笑不出来了。
就像江南等地的客家人,每一次北方战乱,就会衣冠南渡,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中原百姓,一次次背井离乡,侨居江南,把北方先进的文化技术,带到了南方,促进了整个南方的发展。
而这些举家迁徙的可怜人,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土地,建立起一个个村镇,有人还干脆挑选险恶的地形,全家都搬进了山谷之中。
其实这就是桃花源的由来,跟什么鬼蜮没有半毛钱关系,纯粹是当时衣冠南渡的结果。只是后人已经把这些事情忘得差不多了,只能瞎猜。
目光回到中南半岛,情况也差不多。
每一次中原大乱,巴蜀动荡,就会有人向南迁徙,其中迁居人数最多的,就是元军南下。
而且相应的,在元朝建立之后,缅甸,南掌,暹罗……这些地方,也出现了最早的王朝,一下子涌现出一大批国家。
毫无疑问,这也是“衣冠南渡”的结果,大批汉人百姓从巴蜀云南等地,向南逃跑,落脚之后,发展壮大,结合当地势力,建立起一个个全新的国家。
朱英曾经给张希孟写过一封长信。介绍云南的情况,也说明了那些土司的问题。
他跟张希孟讲,收服这些土司,很多时候,靠的不是武力,而是跟他们攀亲戚,叙旧,讲故事……当他们知道元朝灭亡,重新恢复了汉人天下,都非常高兴,心向大明,愿意接受册封,高兴地不得了。
但事情也仅此而已。
长时间的分离,大明和大宋的情况也迥然不同,想要更进一步,却是想也不要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39/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