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18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40/1964


所以朱英目前的状况,就像是一个武林盟主,压制着其他的势力,让他们归附到大明的麾下。
而且这个武林盟主,还非常尴尬,就是没法消灭其他的势力。
各地土司,仰仗着地形险阻,绝对有着强大的自保能力。
在地形复杂,湿热多雨的地方行军,往往不用打仗,自己就会崩溃。
朱英面临着更进一步的超级难题。
这事情甚至不是投资能解决的。
道理很简单,如果投资管用,张希孟怎么可能便宜朱棣?在他的心里,真正的兄弟只有一个,那就是朱英。
只不过朱英的云南,没法靠着单纯投资改变面貌,也不适合发展工商业……张希孟也只能等待。
所幸到了如今,机会出现了。
“主公,臣以为鼓励教师,前往西南,传授文化课程,教导当地百姓,非常重要。尤其是广泛存在的土司,需要我们投入成千上万的优秀教师,才能改变当地的面貌。”张希孟道:“眼下我们很需要的是两种本事……其一,就是敲开各国门户,要让他们配合大明的行动,其二,就是鼓励一些不怕辛苦,愿意付出的教师,进入这些地方,教导学问,传播文明,让这些土司百姓的心,和大明联系起来。”
张希孟当然不会天真到只有文化交流,就能囊括这些地盘……但是贸然改土归流,也绝对行不通。
一旦开战,这些地方,别的不说,扔进去一百万全副武装的明军,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即便一时打败了地方的势力,要不了多久,又会反叛。
反反复复,耗光耐心,消耗掉财力,最终的结果,就是难以维系……比如永乐之后,放弃安南等地,就是这个原因。
很无奈,也很现实……张希孟的主张却是武力和教化并行,要不遗余力,培养亲近大明的势力,全力以赴,推动交流改变……不放弃在关键时刻,必要条件下,动用武力。
而且从云南向南推,也到了极限。
现在也该换个思路,比如从沿海下手。
那谁又是善于海上突袭,靠着小股兵马,就闹出大动静的人呢?
毫无疑问,又是张子明的宝贝儿子张东!
张希孟不介意花点力气,扶持一个海贼王出来。
聊了一大圈,朱元璋和张希孟也都看了一大圈,最后老朱返回宝座,张希孟站在旁边,其余众人,也都回归座位,屏息凝神。
真正关键的东西要来了。
张希孟巡视全场,朗声道:“崖山之败,华夏沉沦,百年之后,有豪杰卧薪尝胆,以三千义士,振臂高呼,起兵反元,天下震动,遂有红巾义军百万……故宋国公韩山童,为义军之源流,华夏之英雄!”
伴随着张希孟的话,有翰林文士,在两名大汉将军的护持之下,捧着一枚金质勋章走了上来,在勋章旁边,还有一卷金纸制作的证书,一并送到了韩林儿的面前。
“替令尊收下吧!”张希孟笑道:“这是他应得的。”
韩林儿短暂迟疑,随即双膝跪地,失声痛哭,他高举双手,接过勋章和证书,高声大呼,“吾皇万岁!大明万岁!”
昔日韩宋的天子,彻底变成了大明的人……
.23txt..23txt.
===第八百五十五章
救国之法===
世上最难降服的就是人心,不管是恩赏有加,还是大棒高举,又或者软硬兼施,都很难彻底收服人心。
哪怕一时心服,等有了机会,或者发觉自己不如以往舒服,开始追忆人上人地位之时,就会心生不满。
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一刻,韩林儿服了,他不光是心服口服,他甚至愿意为这个国家付出一切,他发誓立刻就要去贵州,去最苦的地方……如果有机会,他也想去南掌,去占城,暹罗,去这些国家,传播大明的文明,为了华夏增光添彩,扩大华夏根基。
毕竟对于他这种人,饶他性命,代表了宽仁,让他安度一生,代表了信用……可立国十几年,还愿意把他叫到京城,为了他的父亲颁发勋章,这只能是大明的心胸。
囊括四海,包举宇内。
只要是有功之人,不论什么身份,都能得到承认,不管是什么出身,只要尊奉王法,在大明不光能愉快生存,还能活出尊严,活出价值!
试问这样一个国家,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韩林儿想不出来,不论怎么讲,他的后半生,都愿意为了大明出力气!
和韩山童一起,分享华夏英雄勋章的,还有数位功臣。
指挥光复北平的徐达、常遇春、指挥西进军团的冯国用,驻守长城一线的胡大海,取得岭北大捷的蓝玉。
四位国公级大将,大功臣,还有一位新进冠军侯,大明新一代将领的领军人物,执牛耳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40/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