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3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5/1964


一个女子低低声音道。
其余人也都咬紧了牙关,瞪大眼睛,屏息凝神,紧张到不敢出声。
终于,朱家军的士兵押着犯人到了刑场,当看到瘫软如泥的朱一斗之时,众人都沸腾了,那些青楼的女子含泪呐喊!
“杀!杀死他!”
“杀了老贼!”
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人心如此,天意如此!
时间很快到了,果然没有任何意外,朱一斗被送上了绞刑架,老东西在挣扎了一阵子之后,气绝身亡。
随后就有认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剥下了皮顿时齐声赞叹,拍手称快!
一个朱爷死了,一个朱元帅深入人心
===第一百七十六章
开科取士===
朱一斗集团彻底覆灭,朱元璋又随即处置了原来的集庆路官吏,有贪赃枉法,甚至杀人害命的,足有八十多人判了斩立决。
随后他又在俘虏当中,甄别出有杀良冒功,强抢民女等等恶行的将领官吏一百七十多人,也都给处死了。
足有三百多颗人头,鲜血淋漓,超过过去三年处死的总和,金陵上下,无不骇然心惊。
朱元璋倒是很满意,“张先生,总算没有大开杀戒,这是你的功劳啊!”
张希孟咧嘴了,您可真会说话,外面都管您叫屠夫了,到底什么才算人头滚滚?
很显然,朱元璋理解的大开杀戒和张希孟并不在一个次元里。
但是有一件事两个人都没法忽视,那就是急需人才,尤其是管理地方的人。
朱元璋已经下令,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改太平路为太平府,其他各地也都在调整,这可不只是换块牌子那么简单,里面的官吏人员,机构设计,职权划分,统统都要重新来过。一句话,推到了重建!
过去元廷的官吏,除了少数一部分能继续留用之外,大多数都要从外面重新招募。
一句话,需要开科取士了。
“先生你看这次要怎么办?用不用仿效元廷,办一次热热闹闹的科举?”老朱很认真询问,科举考试这事,张家在大元朝算是权威了。
张希孟一笑,“主公,其实科举就是个形式罢了,无非是把人聚集在一起,通过相对公平的考核,从中找出一部分人才,充实到相应的位置上面。所以真正关键的是什么人能来参加考试,主公又打算通过考试,吸收多少人才?”
张希孟一开口,就和别人的论调不一样此事老朱也询问过李善长,甚至问过贾鲁和朱升,这几位普遍都是广揽贤才,虚怀若谷,注重实际才能,章取士等等,说得都挺不错的,可就是差那么点意思。
如今跟张希孟一聊,老朱豁然开朗,他似乎懂了,都是开科取士,招揽人才,但是有个基本问题,什么叫人才啊?
真的,你读古,许多诗大家都经常抒发怀才不遇之叹,但是你仔细研究,他们除了会写诗之外,真的别无才能。
不是怀才不遇,而是无才可遇!
在历史上,朱元璋初期的人才问题,普遍是招揽和主动投靠的。
比如李善长就是在去滁州的路上遇到的,渡过了长江,就收了宿儒陶安和李习,随后又有汪广洋,杨宪等人投靠,靠着这些人,撑起了早期的大局。
一直到了吴元年,也就是老朱基本奠定了南部大区王者地位,准备北伐,角逐全国总冠军了,才宣布设立武二科,以考试招揽人才。
而正式登基之后,直到洪武四年,才有了第一次正式会试,一共通过考试的只有一百二十人。
在张希孟的掺和之下,老朱足足提前了十多年,就准备科举取士了。
从地盘上看,老朱不比历史上大多少,但是从内部建设上看,却是翻天覆地,全然不同。
“主公,人才分成两种,一种是人们眼中的人才,一种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就看主公怎么选择了。”
“就没有人们眼中,国家需要的人才?”老朱沉声问道。
“或许有吧,不过名气是一回事,办事能力又是另一回事。而且自古无第一,武无第二。天下有名的才子鸿儒,或许就那么几个人。十个,二十个?可是治理国家不一样,需要的成千上万的人,这些人之中,就必然有很多人籍籍无名之辈,他们不是名满天下的人物,只是能老老实实做事的循吏。”
朱元璋皱着眉头,“你这话也有道理,可选人总要德才兼备吧?”
张希孟又是一笑,“这话固然不错,但是德才兼备的人又是何其难得!主公觉得当下要多少官吏,才能管好应天?”
老朱顿了顿,“应天府几十万人,至少要上千官吏吧!”
“那主公准备通过考核,选多少人?”
“这个”老朱沉吟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5/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