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4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3/1964


刘伯温主张让蒙童入学,计民授田,编户齐民,建议老朱一心独断,少数强敌,重在发展
一路看下来,一共十八条谏言,几乎每一条都切中要害,老朱反复看过之后,也不由得赞叹。
“此人诚人才也!”
类似的话,这些臣也都跟老朱说过,但是能像刘伯温讲得这么全面,却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先生怎么看刘基此人?”
张希孟赞道:“他的才华,十倍于臣啊!”
老朱忍不住哼了一声,“他或有过人之处,但是万万不及张先生这样吧,就让他给你当副手吧,也负责处理公事务,以观后效。”
嘚,张希孟的秘书团队又壮大了。
转过天,大年初一,张希孟就主动去找刘伯温,把朱元璋的意思说了一遍。
“伯温先生,在我这里,怕是要委屈你了。”
刘伯温连忙摆手,并且向着帅府深深一躬,随即对张希孟道:“经历在上,那一日经历高论,远在伯温之上,伯温五体投地。只是伯温不识好歹,不明天数,几乎毁家灭族,如今上位能网开一面,不究伯温过错,便是做一个马夫,也是心甘情愿啊!”
张希孟笑道:“伯温先生客气了,你提到了兴学,其实我也早有这个想法,在宣城那边,我订了许多的房四宝。可是话说回来,要想兴学,不能没有学问大家,不知道伯温先生能不能推荐几个?”
刘伯温一听就道:“要论人才,首推宋濂,此人经学章,都远在我之上,而且人品方正,学问笃实,是不二之选。除了他之外,还有叶琛,章溢皆是大才,可悉数招来,一同兴学。”
张希孟微微点头,却又略沉吟道:“这样吧,伯温先生写一封推荐的书,回头你送给李善长,让李先生定夺。”
刘伯温一愣,这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就是规矩。李先生还是主公治下,官之首,我们可以提谏言,但是涉及到人才使用,除了主公直接下令的,其余都要经过李先生,有什么决策,也要李先生负责执行。从今往后,伯温先生多往李先生那边跑跑。跟他多聊聊,没有坏处。”
刘伯温沉吟少许,这才意识到什么,连连点头。
张希孟能跟老朱一家吃年夜饭,自然不是外人,论起来他大约可以甩开李善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是张希孟却很清醒,一个团队,一个国家,做重要的就是规矩。他如果可以越过李善长,那他干脆把李善长的活抢过来好不?
又或者朱元璋治下,有两套体系,一个叫李善长,一个叫张希孟真要是闹到了这一步,李善长固然没脸,他就好过吗?
张希孟的小心谨慎,让刘伯温吃了一惊。
他虽然不了解朱家军的情况,但是张希孟有多厉害,他还是一清二楚的。
连张希孟都把规矩放在前面,对于刘伯温来说,确实不该心高气傲。
果然,他去找了李善长,把几个人的特长详细说了一遍,最后恭恭敬敬,请李善长决断。
老李自然是欢喜,立刻下令,派人去请,又跟着刘伯温聊了好多,十分亲切。当了这么长时间的牛马,总算是有人尊重他了。
李善长激动跟刘伯温道:“以上位的声势,大可以称王,退一步,也该称国公,伯温以为如何?”
===第一百九十九章
格局打开了===
听到了李善长的话,刘伯温沉吟了,他给朱元璋的建议就有少树敌这一条,如何才能少树敌,自然是不冒头,到了朱升那里,就是缓称王,张希孟也有类似的建议。
他们可以说是一派意见,都主张闷声发大财。
可是李善长似乎更有想法,他希望朱元璋能更上一层楼。
“李参议,如今局势晦暗不明,上位虽然占据江表之地,但是环顾四境,皆是强敌,如果贸然称王,只怕会招来四方围攻,称国公的话,和大元帅又似乎没有多大的区别啊!”
李善长渐渐凝重起来。
“我并非多事,也不是贪图什么从龙劝进之功。只是有句话,叫做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伯温兄,你也是在官府做过官的,就拿当下来说,前些时候,和宣城的几个商贾签了采买房四宝的约书,落款的名目,你说我该怎么写?”
刘伯温稍微一怔,“似乎该写大元帅府?”
“那年份呢?”
“这个用至正十五年!”
李善长点头,“没错,却是要怎么写。可一旦这么写了,岂不是成了元廷的大元帅府?伯温兄,你说该怎么办是好?”
刘伯温一怔,还真是这么回事。
随着地盘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多,一道政令下去,就要面对几百万人,以什么名目号令这么多人,确实不是简单的事情。
就像李善长举的这个例子,虽然朱元璋没有向元朝称臣,但是写了大元帅府,用了至正年号,那就是暗戳戳在说老朱是大元的臣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3/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