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4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4/1964


如果不用至正,用龙凤年号,也是一样的道理。
“张士诚尚且敢建周国,称诚王,徐寿辉也称皇帝,刘福通拥立小明王为帝如果上位不能称王称帝,我们跟他们打交道的时候,都会吃亏的。伯温兄博学多识,见解高妙,你看看该怎么办?”
刘伯温皱紧了眉头,低调有低调的好处。可低调久了,也不免尴尬,你总想着扮猪吃老虎,万一让人家真给领猪圈里,貌似也情有可原。
“伯温兄,我建议上位称王,就算不称王,称国公也好,其实我想要的不过是前两个字罢了。”
刘伯温陷入了思忖,要说起来,李善长的想法也不能算错。
朱元璋高升一步,对外名正言顺,对内又能妥善安排武官制,确定属臣,大家伙地位明确,也有了斗志。
总之,好处和坏处都显而易见。
“李参议,下官愚钝,这种大事还真一时想不明白。”
李善长略一怔,随即笑道:“好啊,我也就是这么一说,回头你跟张经历说一声,等有空了,我们一起跟上位讲,好歹商量出一个妥当的办法来。”
刘伯温点头,而后匆匆离去。
李善长看着他的背影,微微一笑,张希孟果然才华在自己之上,也深受朱元璋信任,这都是他比不上的。
但是李善长也不是没有半点优势可言随着老朱势力的扩大,手下的旧官僚越来越多。
进了金陵之后,杨宪,夏煜归附了朱元璋,前面还有汪广洋,随后又添了范祖干、叶仪、许元等人。
如果再把刘伯温推荐的宋濂、叶琛、章溢也算上,在朱元璋手下,已经形成了一股相当庞大的官力量。
别看给那些武将相比,他们不显山不露水,十足低调。
但是他们的想法都差不多,毕竟是在元廷混过的,也习惯了儒家思维。
相比之下,张希孟这边,倒是没什么优势可言。
说不定有朝一日,老李能彻底压过张希孟也不一样。
“经历,我以为李参议所讲也的确是个问题,我们这边有诸多政策,如果说不清楚,确实会有麻烦。再有如今加起来也有十几个府,几百万人,确乎应该想办法号令部下,只是不要惹来四方围攻就好。”
张希孟一笑,“照这么说,就要先自称国公了?伯温先生以为哪个比较合适?”
刘伯温苦笑,“上位身在江南,能用的无非是楚国公、越国公和吴国公楚地主要在天完治下,越国在方国珍那边,且太过偏僻,上位下一步最好就是自称吴国公。以吴国名号,统御地方。”
张希孟没有说什么,历史上老朱的确在攻陷了金陵之后,不久就自称吴国公倒是老朱称王比较晚,直到击败了陈友谅,奠定了南方大区王者地位之后,才称吴王的。
但是这里面还有个问题。
“伯温先生,就算主公称吴国公,但是纪年要用哪个?”
刘伯温无奈苦笑,“如果用至正,就是大元的吴国公,用龙凤,就是韩宋的吴国公,事情还是那样,没有什么改变我想破了脑袋,也没有想到办法!”
刘伯温沉吟了半晌,突然道:“经历,你看这样可以不,是否能暂时称臣元廷?”
“什么?”张希孟勃然大怒,“伯温先生,你在说什么?”
刘伯温无奈道:“张经历,我以为暂时称臣元廷,积蓄实力,而后挥师北伐,也没什么不妥,大丈夫能屈能伸,也是情理之中”
“不!”
张希孟断然拦住刘伯温。
“伯温先生,你可知朱家军何以能走到今天?”
“这个自然是上位英明,经历睿智,诸将用命”
“不!”张希孟长叹一声,“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坚持。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是我们的主张,均分田亩,救济斯民也是我们的主张。这是我朱家军的底线,如果投降了元廷,日后还怎么号令天下,驱逐胡虏?”
刘伯温再度语塞,竟无言以对。
其实后世有关朱元璋的误解,不在少数比如说朱元璋是小明王的臣子,后来小明王死了,自然而然就是老朱弑君,有些影视作品,还煞有介事演绎了一番。
可史书上明确记载,朱元璋没有接受韩宋的官职,只是使用龙凤年号,号令部下而已。
当然了,你说用了年号,就可以算作臣子,也勉强说得过去。
但是朱元璋和元廷之间,却是清清白白的。
当然按照实录说法,在至正二十二年冬十二月,元廷遣尚书张昶航海至庆元,授老朱江西行省平章政事。
这总是朱元璋接受元廷诏安的铁证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4/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