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5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4/1964


李善长是会全程参与的,当然了,张希孟也不是提出草案就结束了,他还要负责监督落实,评估政策效果,进行后续的调整。
总而言之,双方不敢说亲如一家,
但也没有势同水火,凡事必须密切配合,
才能顺利完成。
而这个新的决策模式,
推出的第一项法令,
就是针对昔日均田法大纲的说明首先,原本的均田发包含口粮田、流转田和桑麻田三个部分,
而这一次则是规定只有在一些土地贫瘠,产出很低的地区,才会保留口粮田。
换句话说,
基本上就是最高纳入统治的淮西之地,由于洪灾战乱,地广人稀,急需恢复民生,
可以得到免田赋的口粮田。
到了江南地区,人口相对稠密,如果再给每个人分口粮田,还免除田赋,
那么好些鱼米之乡,
全都不用缴纳田赋了。
这肯定是朱家军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口粮田就叫停了。
如果日后打到了北方,
面对急需恢复民生,又人口稀少的华北地区,也会恢复口粮田。
再有就是桑麻田这个也需要调整,因为淮西之地,
饱受黄河水患之苦,需要恢复生态,
老百姓种果树,
种桑树,
保持水土,
改善生活条件,
朱家军是不收税的。
但是到了江南,
情况就变了,因为很多人把江南的桑田也视作桑麻田,甚至有人把茶园也当成了桑麻田。
这要是也不收税,
就没有道理了。
因此针对江南的桑麻田,
也是需要交税的,
而且税率比起农田还要高一些。
说白了,
还是希望老百姓多种粮食。
不过前面也提到了,按照几千年形成的农业习惯,老百姓出于对安全的追求,哪怕利润再低,也会喜欢种粮食,还用得着在税率上费力气吗?
这就要说到另一个群体了,地主大户!
毕竟不管多大的灾,佃户和饿死,地主大户可不会。
朱元璋家破人亡,地主刘德却是完好无损,甚至还趁机多兼并了一些土地。放到了江南地区,地主大户,尤其是一些丝绸棉布的大户,他们是愿意改稻为桑的。
毕竟他们不但不会挨饿,还有办法从外面大举购买粮食,然后再向老百姓高价出售,大赚一笔!
朝廷不理解老百姓的固执,明明改稻为桑,能赚得更多?你们怎么就不答应?
都是一群刁民,就是要对抗朝廷!
可老百姓也有一笔账,他们被欺负得怕了,受的苦,受的骗太多了,活得已经太艰难了,任何改变都会造成家破人亡的后果,他们真的不敢冒险。
所以说真正的穷苦百姓,恨不得把每一块田,全都种上粮食,只有全家吃饱不挨饿,才会想别的东西。
会大规模种桑树,茶树的,毫无疑问,都是大户富户给他们多加一些税,也是情理之中。
“张相,好容易碰上李相低头,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不能错过!”宋濂几个都满心欢喜,乐不可支。
李善长输得可不只是女子为官这么点事张希孟给他擦屁股,同时也趁机扩充了右相的权力,还奠定了整个决策的格局。
绝对赢麻了。
张希孟在新的均田法令里,直接明白写上了,不论男女,均公平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力。而且张希孟又加上了一条,如果女子外嫁,到了新的乡村,当地需要给女人分配土地。
这样一来,哪怕女子外嫁到了陌生的地方,也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有了属于自己的财产,追随此生。
在日后这一点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是翻天覆地的改变。放在平时,李善长那里绝对很难通过,但是现在他哪里还敢反对,只能乖乖答应。
正因为授予了女子财产权,接下来一项就是教育权!
这两项是紧密配合在一起的。
没有财产权在后面保证,让女孩子入学,接受教育,那就是扯淡。虽然历代都不乏疼惜女儿的父母,请先生,教导学问,女诗人,女词人,也屡见不鲜。
但说到底,还只是个别人的个别举动,而且还仅限于一些富庶的诗书之家。
放在普通人的家里,女孩子就是附属品,早晚还会变成别人家的人,在她身上投资,能有什么价值呢?
尤其是在家庭极度贫穷的情况下,自然是优先养活儿子,让儿子读书,光宗耀祖,赡养父母。
可给了女孩子财产权之后,逻辑就不一样了。
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也会有一份属于她的财产,哪怕女孩子长大,外嫁,也是一样的。而有了这份财产,就表明她日后也有养活父母的能力,可以回报养育之恩。
有了这个最基本的逻辑前提,父母才会主动送女孩子上学读书。
不然就算你定了再严密的法令,还能把成千上万的父母,都关进大牢里面吗?
法律永远都是规定了下限,如果把下限定的太高,大多数人都做不到,那么这个法令也就没有落实的可能了。
所以张希孟才从土地财产出发,引出了女子入学的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4/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