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6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8/1964


王安石变法的第一句口号,就是天变不足畏。
而宋朝的士大夫就是喜欢借助天变,逼皇帝下罪己诏,进而推翻对他们不利的法令,这一招屡试不爽。
黄溍怒视着张希孟,他发现这个年轻人轻声细语,神态平和,却是个顶刁钻古怪,难以对付的。
他冷哼道:“天子至尊至贵,只有上天可以警示天子,寻常草民,岂能欺天?”
张希孟一笑,“前辈高见,但不知道前辈可曾翻阅过史书?比如资治通鉴?”还没等老头说话,张希孟直接道:“是晚生糊涂了,老先生肯定熟读经史,比晚生明白多了。我查阅史书的时候,发现几乎每年都有日食记载,最多也就隔一两年而已如果真如天人感应之说,那岂不是说千年来,所有帝王,就没有一位贤君?个个都是受到了上天警示的昏庸之主?”
张希孟此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真的像他说得这样,日食这么频繁?
貌似还真是这样,日食作为一个天象,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有两次左右,一个地方隔三四年,就会发生一次日偏食。当然了,日全食这种,就要几百年才能碰到。
考虑到发生的时间,还有天气情况,日食范围,人们觉察到的日食,并不是那么多而已。
在历代的史书中,能时常看到日食记载,几乎每年都有,只能说我们的观测记录还是很完整可信的。
但这就出现了一个好玩的现象,日食这么频繁,如果再算上蝗灾,水灾,旱灾,地震这要都是老天爷示警,提醒自己的儿子,你做错事了,那么很显然,皇帝所有的决策,都能通过天象给否定了。
宋濂等人都是饱学之士,乍听张希孟的话,有些震惊,但是仔细思量,貌似的确是如此,这位张相公总是能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事情。
“天威难测,你莫要胡言乱语!”黄溍咬牙切齿。
张希孟连忙道:“老先生,晚生是怀着求教之心,我也不信所有天子都是昏君。所谓天行有常,很多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我是在想,如果在朝堂上,让天子做不成事,也让宰相重臣做不成事情那这个天下到底是谁的天下?天子当真是至尊至贵?能够一言九鼎吗?如果天子说话也不算数,那谁说了算数?”
“张希孟!”
黄溍气得哆嗦着站起来,伸手点指,“你,你太狂妄了!你胡言乱语,败坏纲常,你该受天诛!”
张希孟依旧笑容可掬,“老前辈,朝闻道,夕可死。我到也不是惜命之人。只是我这个人有点刨根问底的劲头儿你也不必震怒,不妨就把这个事说开了,最初提出天人感应,或许有规劝君王之心。到了宋代之后,这东西越来越成为一些人牢笼天子,保护自己私利的手段。觉得法令对自己不利,就利用天变,肆意宣扬,胡乱解读,诽谤朝廷,诬陷君父。最终的目的,就是把事情搅黄了。”
“好在这种天变,几乎年年都有,只要抓住了天变这件事,就能搅黄所有朝政,赵宋新旧党争,互相攻讦,最终变法失败,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以至于靖康之耻,似乎跟这件事也有关系啊!”
黄溍听到这里,已经是瞠目结舌,身躯摇晃,直挺挺要倒下去,幸好张希孟眼疾手快,扶住了黄溍。
一旁早已待命的名医都跑了过来,赶紧搀扶着老头,把他送下去了。
到底还是没搂住火。
张希孟有点自责,他其实应该更加谦恭,更加彬彬有礼,谈笑之间,把事情说清楚,那才是真正的本事。
尤其是要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动不动就说得昏死过去看起来他还要更多修炼,提升本事才行。
他在反思自己的缺陷,可是朱元璋已经露出了赞叹的神色,情不自禁竖起了大拇指。
废除天人感应之说,朱元璋的本意是更重视民意,相比起虚无缥缈的天意,他这种一路打出来的人,自然更相信实实在在的民心。
直到听见几乎每年都有日食,都有天变朱元璋没法淡定了。
险些又掉进了一个坑里!
依照民意做事,有好有坏,该怎么调整,至少还有个依据。
但是按照天意来,年年都是日食,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这不就是赵宋的结局吗?
而一旦什么是都做不成,什么都改变不了。
在这种情况下,谁会得利?
很显然不是老百姓,似乎也不是皇帝陛下。
想清楚这个,也就明白了废除天人感应之说的最大好处了。
建起了天子和百姓的直接联系,去掉了中间商赚差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张希孟的主张,甚至是大大加强皇权。
朱元璋又岂能不高兴他竟然带头拍起了巴掌。
上位带头,又岂是等闲?
其他人还敢迟疑吗?
只见全场上下,掌声雷动,全都是赞叹之声。
至于被医生扛下去的黄大儒,又有谁会在乎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8/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