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5/1964


李善长想了想,笑道:“不敢说指教,虽然过了几代人之后,这套方略也未必管用,但是如今看来,却是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我只有两条建议,第一,告诉所有百姓,口粮田只有这一次,日后再滋生人丁,不分口粮田了。至于其他田亩,或可以加个期限。”
张希孟问道:“多少合适?”
“比如说十年一次,重新均分。因为在十年之内,人丁滋长,会多出许多青壮,不给他们土地,就会生存艰难,以至于沦为流民。”
张希孟再度点头,十年一次,重新均分田亩,或许不容易做到,但是这个思路还是对的。十年一变,二十年一变,自然也可以三十年一变,审时度势吧!
只不过一直没有说话的朱元璋突然道:“咱记得张先生建议田亩越多,缴纳田赋越高如果每十年因为人丁增加,重新分配田亩,那是不是田赋数额就少了?”
张希孟无奈点头,“主公英明,的确如此。”
“那妥当吗?”
没等张希孟说话,李善长就道:“上位,十年之功不算短,如果经营妥当,上位应该霸业初成,如果需要改弦更张,也未必不可以。”
朱元璋沉吟不语,下意识看向张希孟,却发现张希孟微微点头,自然是认同了。他又补充道:“主公,十年之间,足够咱们找到更多的财源,供养兵马了。”
得到了张希孟的保证,朱元璋终于下定了决心,“李先生,你对分田之事如此精通,看着这件事非先生不可了!”
李善长连忙施礼,“多谢上位信任,卑职愿意从自家开始,把三百亩地进献出来,作为表率!上位放心,从今往后,兵马钱粮民夫,不会缺少若是做不到,卑职愿意承担罪责!”
李善长如愿以偿,得了个大彩头,张希孟似乎全程被压制“到底还是太年轻了!”贾鲁轻叹,他老人家要教教张小子才行!
青史尽成灰说
均田虽然是屠龙神术,但的确很麻烦有关唐代的均田,专家也争论不休,大家要是知道的更多,可以告诉小的
===第五十章
天命所归===
李善长凭着这份对田亩土地的见解,成功站稳了脚跟,他急匆匆去筹划细节,迫不及待要给上位露一手。
相比之下,张希孟则是若有所思,也觉得收获颇丰,竟然毫无失落之态。
耕者有其田,这是两千年来,无数农民的梦想。
历次农民起义,都有着对土地的强烈诉求。
均田,几乎是贯穿整个历史的一条主线。
农民起义为了土地,有识之士高呼抑制兼并。
在张希孟看来,均田制自然是最好的策略,而且从北魏到隋唐,都执行过,效果自不必说。只要能修补一些漏洞,就会无往不利。
可是经过李善长的分析,张希孟才意识到,或许从一开始,均田制的制定者就知道,这套法令早晚要崩溃的。
人口滋长,官吏徇私舞弊,地方上大族士绅从中渔利甚至就连普通的小农,也不愿意把已经到手的土地交出去,进行重新分配。
均田制在唐初仅仅维持了几十年,就难以维系,差不多从爷爷到孙子,经历两三代人,就玩不转了。
到底该怎么办,才能解决这个千古难题呢?
张希孟百思不解,很凑巧,贾鲁让人把他叫过去了。
见面之后,老贾直接就揶揄道:“让人夺了风头,你这个第一宠臣地位不保,难道就不着急?”
“为什么要着急?”张希孟大惑不解,“天下这么大,事情这么多,断然不是我一个人能顾得过来的,多来几个贤才,辅佐主公,我还求之不得,正好也能放松一些只是我一时还想不清楚,均田要怎么弄,才能长治久安,一直延续下去,老大人,你知道吗?”
贾鲁跟看怪物似的看着张希孟,完全不解。
过了好一会儿,贾鲁才咳嗽道:“你真的觉得,朱元璋能夺得天下?”
张希孟更错愕了,难道不是吗?
不但要夺得天下,还要创立赫赫大明朝!
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贾老大人,莫非你怀疑主公?”张希孟把眼睛瞪起来。
贾鲁呵呵哂笑,“要不你去问问朱元璋,看看他有没有把握?老夫就想不通,你小小年纪,怎么就认准了这位能当皇帝?你还想长治久安的事情?你怎么不想想下个月怎么过?”
贾鲁万分困惑,他真是想不通,张希孟的自信哪来的?
张希孟也怔住了,他思索了一会儿,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制定方略,想的自然是天长地久,甚至要超过历史上大明朝的寿命,不然自己还穿越干什么?
可是对当下人来说,生存才是第一步。
老朱的兵马也就万人规模,在群雄当中,都属于小弟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5/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