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1964


“李先生,那唐代的永业田是怎么回事?难道不是诸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吗?”
张希孟讲的内容出自唐通典,也是后世许多人对永业田的理解,认为这是百姓自家的,可以传给子孙后代。
只是如李善长所说,真的传给子孙,只授不收,均田制肯定维持不下去啊!
见张希孟若有所思,李善长心中暗笑,到底是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实际政务。他不但当了多年的书吏,还专门研究田亩财税,十分专业。
只见李善长淡然一笑,不慌不忙背诵道:“其永业田,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国公若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顷,郡公若职事官从二品各三十五顷有剩追收,不足者更给。诸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即子孙犯除名者,所承之地亦不追。”
当李善长念完,张希孟豁然开朗顿时明白了怎么回事,原来这个可以传给子孙的永业田,仅仅限于官吏,普通百姓,对不起,你的永业田在人死之后,还是要收回的。
可既然如此,又何来永业田之名?
李善长从容不迫解释道:“永业田始于北魏,的确规定不用归还但仅限于第一次分配永业田的男丁,如果赶不上,也就是说子孙后代,只能从祖辈那里继承。当然了,如果人丁兴旺,人口越来越多,这时候朝廷还有空余的土地,也会按照顶数授予永业田,但要是土地不够那就没办法了。”
老李侃侃而谈,包括朱元璋,都侧耳倾听,这位真的谈到了关键的地方。
张希孟尤其感触深刻,因为永业田只授不收,却是不合理。换句话说,永业永业,只是第一批赶上的有幸,后面的只能看天意。
虽然这么办跟均田的初衷大相径庭,可仔细想来,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张希孟无奈摇头,他一时还想不到。
“李先生,按照你这么说,永业田和口分田就没什么区别了?”张希孟虚心问道。
李善长笑道:“还是区别不小,实际做事之中,第一次授予的永业田是不需要交回的,后面或许还有永业田,按照道理来说,应该交回,重新划分但多半不会,毕竟办事的书吏差役也要自己的脑袋啊!别说永业田,就连口分田,过了一两代之后,你也收不回来了。”
张希孟听得格外认真,仔细咀嚼李善长的话,忍不住站起身,深深一躬。
只要你讲的对,有真才实学,咱就佩服你!
其实堂堂韩国公,大明第一功臣,如果是个饭桶,那才是最大的笑话哩!
“多谢指点,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张希孟发自肺腑道。
李善长所讲的道理也算浅显:假设一家的祖父,是第一代得到永业田的,一共二十亩,他有三个儿子。
祖父死后,把这二十亩给了长子。
另外还缺四十亩。
这时候朝廷还有多余的土地,就把这四十亩补上了,给了二儿子和三儿子。
可是到了第三代人,三兄弟也都是三个儿子,这就是九个孩子了。
祖父的永业田,只传给长房长孙,那就有八个孩子需要一百六十亩永业田。
除了上一辈的四十亩之外,还要从朝廷讨要一百二十亩。
可是到了这时候,朝廷拿不出一百二十亩永业田,没有多余土地了,这个均田制也就崩溃了。
当然了,还有一种情况,另外一家,他们运气太差,生不出这么多男丁,结果第三辈只有一个男丁,这时候朝廷理论上就能从这家收回一些永业田,拨给人丁多的那家。
可问题是谁愿意白白把自家的土地交出去吗?
一定会想各种办法,拒绝上交土地。
再有,进入太平盛世,人口滋生,土地肯定是不够用的。
到了那时候,就如李善长所讲,人丁滋生之后,别说什么永业田口分田,任何一个人家,分到了土地之后,就死也不会松手,除非活不下去,才会卖命根子!
这时候官差衙役还想收回土地,按照人口平均分完全就是虎口夺食,等着跟家家户户拼命吧!
别看老百姓老实,肯定真正动了他们的命门,这帮人可不会客气。
各地都有为了水源,为了一点土地,大规模械斗,几百人,甚至几千人大规模争斗,打到头破血流,也是常有的事。
谁敢进村子要土地,保证能打你个头破血流,尸横遍野。
一句话,当人多地少,疯狂卷起来,法令再好,也抵不住残酷的现实。
想到这里,张希孟的神色也凝重起来,再看他自己所写的,似乎也未必完美!
那能不能取消口粮田?单纯平分?
张希孟又摇了摇头,因为取消了口粮田,势必一体纳粮,对于穷苦少地的百姓来说,绝对是噩梦。
“李先生又有什么高见?敬请指教。”张希孟虚心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