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1964


老王却是相当满意,因为只要继续下去,这帮人收拾不了残局,就都要听自己摆布。
他能掌握这一百多人,就能跟元廷勾搭,弄个团练乡勇的身份,没准还能谋个官位。张家不愿意给元廷做事,那是他们傻!
可以说,老王的计划几乎成功了。
可就在这时候,朱元璋救出了郭子兴,又设法化解了战事,没有让郭子兴和赵均用开战瞬间老朱名声大振,村子里的老人听到了消息,又看了看乱成一锅粥的分田。
干脆把这帮士兵叫到了祠堂,跟他们把话说开了。
你们没那个本事,别痴心妄想了,再说你们背叛了朱公子,就不怕朱公子问罪?
这些士兵一看,似乎也的确是这样。
他们干脆放弃成见,一起去临淮镇请罪。
在他们动身之前,把老王给抓了起来。
都是这个混账东西,害得他们内讧,一定要交给上位发落,狠狠惩治。
就这样,他们押着老王,到了临淮,顺便把老王身上的那一包首饰也上缴老朱。
最初朱元璋还不知道这个人跟张希孟有关系,可是看到了长命锁,金镯子,上面都有刻字,一下子就想到了张希孟。
“主公,临淮镇只是小试牛刀,往定远去,分田就是一切的核心,务必要分好,分得妥当,分得心服口服,只有如此,才能得到民心!”
朱元璋连连点头,他也不想跟那一百多个蠢货一样,把自己弄得四分五裂,内斗起来。
正在这时候,李善长来了。
“上位,卑职正好有些见解,要说与上位参详。”李善长自信满满。
青史尽成灰说
推荐一本新书,顺便吸收点生命力:三国:开局领取北伐军资是给蜀汉开挂的,汉室忠臣可以试试啊!
===第四十九章
大刀向自家人头上砍去===
李善长向朱元璋见礼之后,似乎是不经意地瞥了张希孟一眼,竟然有那么一丝挑衅的味道。
一山不容二虎,都是给上位做事,一定要分个高下!
张希孟不由得打起了精神,这个姓李的可不是寻常人物,必须打起精神。
倒是贾鲁,依旧老神在在,根本不放在心上,张希孟太年轻,李善长地位太卑微,就是小孩子掐架,用不着他老人家在意。
“上位,卑职钻研分田之策后,略有心得。卑职以为,这套办法应该脱胎于北魏隋唐的均田之法,不知道我说的对吗?”
张希孟下意识点头,表示赞同。
从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在这片土地之上的百姓,便不再对贵族唯命是从,如果你敢让我们活不下去,老子就跟你玩命到底!
深知百姓力量的汉代帝王,奉行了打击豪强,抑制兼并的政策,回应百姓的声音。这才有了通西域,灭匈奴,封狼居胥的丰功伟绩。
而在经历了汉末三国,五胡乱华的超级大乱之后,为了更好安定人心,获得百姓支持,从北魏开始,出现了明规定的均田制。
作为北魏精神的继承者,北周,隋唐,都在延续这一条路子而到了唐初,均田制更加完备。
一个丁口能得到永业田和口分田,永业田用来种植桑麻,且能够传承子孙后代,口分田则是种植粮食,人死之后,需要收回,然后进行重新分配。
唐初奉行均田制,财税征收采用租庸调,兵制采用府兵这三者结合,就是大唐雄兵,横扫天下的全部奥秘。
张希孟在撰写分田办法的时候,就引入了唐朝的思路只不过他把永业田换成了口粮田,而且加入了口粮田免田租的规定。
当然了,这种规模的改头换面,自然是瞒不过李善长这种经年老吏,所以张希孟也就坦然承认。
“李先生可有指教?”
李善长一笑,“谈不上指教,只是有一点疑问张先生,这个口粮田,应该是每人都有,对吧?”
张希孟点头,“没错。”
“那我想请问,某一家生出一个孩子,又恰巧死了一位老人,那这个口粮田,该怎么办?”
张希孟稍微一愣,却也很快明白过来。
口粮田是保证百姓基本温饱,也就是说,家里生了孩子,添了人口,是要多给口粮田的,可是如此一来,生人给田,死人却不收回,结果就是一些人家里的田亩只会越来越多,而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他的这套授田办法,就会难以维系,陷入和唐朝均田制一样的崩溃下场!
张希孟领会了李善长的意思,却也迟疑了。他虽然有后世的见识,却未必有实务经验,而这恰恰是李善长擅长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