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第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1964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飞龙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这句流传黄河两岸的口号,本质上是空的,飘在天上,没法落地。
可若是一旦跟这份分田方略结合起来。
天雷地火,瞬间凑齐。
能把大元朝的天下,炸出一个大窟窿来!
什么叫重开大宋之天?
那就是铲除豪强,均分田亩,平均土地,共同承担徭役赋税,并肩作战,直到杀出一个新天地为止。
至于李善长的想法,不能说没用,他把负担压在了流民身上。招募流民,耕种官田,让流民承担更多的田赋兵役。
对于那些士绅地主,以及他们的佃户,没有多少触及。而且由于官田赋税沉重,很多人会想方设法,把官田变成民田,减轻负担。
一旦这样的话,他们就从抗元的战车上下来了。
说穿了,李善长的方案只动员了一半的人。而张希孟的计划,是动员除了极少数地主之外的所有人。
格局大小,高下立判!
“天下豪杰虽然不少,但多为莽夫碌碌之辈。能重用臣的都不多,更不要说胸怀韬略,腹有锦绣了。朱将军不论智勇,格局,皆远在群雄之上公年富力强,得遇明主,他日必为史书明相,流芳百世!”
贾鲁称呼李善长为公,就是在说,你日后的地位肯定在我之上。
李善长自然听得出来,他口称不敢,可心里却是乐开了花。只不过李善长也不傻,那个张希孟虽然年轻,但是能提出分田方略,也不是寻常人物,而且显然朱元璋更看重他。
这一点李善长也没办法,先来后到,谁让他晚了!
不过他也有优势,那就是丰富的行政经验,还有跟
就拿张希孟设想的分田计划来说,的确比起大多数的方案都公平合理,但是在李善长这种老吏看来,依旧是漏洞许多,可以操作的空间不小。
在仔细推敲了一夜之后,李善长主动来拜见朱元璋。
而朱元璋此刻也在和张希孟聊分田的事情,贾鲁也在。
要说起来,田绝不是那么容易分的。
眼前就有个活生生的例子,张家的仆人老王是怎么被抓住的,又是怎么送到张希孟手里的这事情还挺有趣的。
前面不是说了,有一批士兵,偷了兵器,逃回了家乡,不愿意跟着朱元璋干了。
当时老朱去救郭子兴,也顾不上这些人,还生怕他们一走,影响了军心。
可是这帮人回到了家里,也没闲着。他们在军中见识了处置卢家,见识了分田,觉得热血沸腾,就该这么干大家伙都是穷苦人,回家之后,就赶快落实。
他们聚集了一百多人,把当地一个地主,两家富户都给抓起来,当众砍头。
然后就组织分田可是在这时候他们傻眼了,因为没有人读过书,也算不清田亩多少,不知道该怎么执行。
很凑巧,老王偷了张家的首饰,本想往南跑,找个太平的地方躲起来。可是兵荒马乱,根本跑不掉,他身上拿着一包首饰,想找个当铺换钱都很艰难。
他只能藏身村子里,靠着一个老农帮忙度日。他也够不要脸的,竟然拾起了张老爹的身份说自己是读书人,为了躲避战祸,结果不幸遇到了元兵,妻儿都死了,他好容易逃出性命云云
老农收留了他,给他住的地方,又给他一些粮食,条件就是每月收一件首饰。
老王躲了好几个月,元兵也退了,他就琢磨着去一个安稳的地方。
还没走成,就让一帮兵找出来,你不是识字吗?不是读过书吗?
帮我们分田!
老王很傻眼,我就是个奴仆,你们就拿这个考验我?
士兵们不管这些,刀压在了脖子上。
老王只能答应,不过很快他就发现了,分田这事,可大有关键哪块好,哪块坏,有没有灌溉,一亩水浇地比起一亩普通的田,产量能高出一半。
还有,在农村缺少测量工具,因此估算土地面积,用的是弓步法,一弓步算五尺。这就出了问题了,一个大个子和一个小个子,腿长肯定不一样,弓步也不一般大。
发现了这些之后,老王就来了本事,他在这一群人里面,不停挑唆,给这个多一点,给那个少一点,制造矛盾,拉拢分化。
总而言之,把他在张家管事,练出来的嘈聒本事,全拿出来了。
还有几天下来,这一百多士兵,就四分五裂,彼此都动了刀子,伤了好几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19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