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12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57/2241


这本书被称为中国讽刺文学的高峰,但是在苏咏霖看来,这本书讽刺有余,进取不足。
它着重于对社会弊病的揭露和嘲讽,对人品低劣者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但是解决的方法并不是革命,而是寄希望于【人品高尚】的士大夫引领道德潮流,对社会进行改造。
这本书讽刺社会弊病和人品低劣者,同时又热情歌颂品德高尚的士大夫,既是讽刺的高峰,也是时人清官心理的高峰。
讽刺归讽刺,不满归不满,终究没有对科举制度进行彻底的否定,所以苏咏霖决定对其进行更改。
一方面把主旨从改良变为革命,一方面又决定改编原书那种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的模式,确定明确的主人公。
他把历史背景放在科举制度基本成型的北宋中后期,描写主人公从科举制度的拥趸到大彻大悟,走上破而后立道路的过程。
说是儒林外史,但也不能算是儒林外史,亦或者说二者都是儒林外史,只不过一个圈在圈圈里绕不出来,一个毅然决定打破这个规矩,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彻底结束这无法改变的轮回。
原版的讽刺是很有意义的。
一个人一旦中举之后,哪怕原先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老儒生,也会立刻变为封建社会的新贵,大批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赶快上来拉关系攀亲戚,什么事情都能做。
不过宋朝的举人没有明朝的举人那么值钱。
宋朝因为广泛拉拢读书人和科举扩招的缘故,真正值钱的只有进士,举人只是一个身份,且没有做官的资格。
而且科举完全是有钱人的游戏,想要供奉一个读书人脱产读书,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艰难的,基本上进士都是出身于殷富之家,极少数如范仲淹一般的贫寒者也不是纯粹的贫民。
天天吃粥配咸菜也算有的吃,吃粥需要米粮,咸菜需要盐,别的不说,就宋朝盐价的程度,能天天吃粥配咸菜,就不算是穷人了,得算是当时的中产。
科举,那里是真正的贫民能玩得起的游戏呢?
===九百九十七
梦幻联动===
按照当时的情况,真正的贫民,家里是没有足够的东西可以吃的。
当时的贫民光是找东西吃以求活就要拼尽全力,又有什么资格坐在桌子前伏案学习、读书考试呢?
更别说他们要如何获取书本、笔墨纸砚和较为昂贵的学费了。
一个人肚子饿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办不了,吃饭才是第一需求,更别说读书学习这种大量消耗能量的事情。
而且就算家中殷富,多年不事生产读书考试,也难免家道中落。
就好比大名鼎鼎的三苏父子。
苏家本是四川的殷富人家,然而苏轼兄弟两个金榜题名之后因为母亲病死而回家奔丧时,家中已是一派【屋庐倒坏,篱落破漏,如逃亡人家】的惨景。
为了考科举,苏家所拥有的这份算是当时富人等级的家当全部砸在里头了,最后科举倒是考上了,但是生母没了,老家没了,几代人的家业没了。
这还算是好的,他们至少考上了,未来可期,重新挣一份家业回来也是可以预见的未来,大富大贵什么的也算是捞回了成本,不亏,甚至还能算是赚的。。
可还有更多更多的人,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在考场上蹉跎一生,就是考不上,最后头发都熬白了,熬的家破人亡,最终也没有考上功名,只能带着无尽的悔恨与绝望、不甘心离开人世。
他们投入的成本就全部打水漂了,全部投入进去了,为宋朝科举经济的蓬勃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然后就那么被历史潮流吞噬了。
考科举是要花很多很多钱的,这注定普通民众几乎不可能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走向人生巅峰。
除非国家政策做出改变,以国家力量扶持底层,投入天文数字般的金钱,下放教育资源,使得普通民众也可以接受到优质、廉价的教育,那么就能改变现状了。
这一点,宋政府是不可能做到的。
海量的金钱?
为什么要用来办教育?
让愚民变得聪明起来对统治者有什么好处?
用来给太上皇盖宫殿不香吗?
让愚民们聪明起来的话,他们立刻就会问赵昚要更多的官位和钱,那将来还想要什么都不敢想!
所以普及教育是不可能的,
这辈子都不可能普及教育的,
只会让民间自己找出路自己解决这样子才能维持王朝的剥削统治。
于是乎,
遵照时代的背景,苏咏霖笔下的主角就是以范仲淹为原型的“贫寒者”。
他是科举制度下有希望考取科举的最底层人士,社会中产,
而非绝对的贫民。
通过他的视角观察北宋中后期科举制度基本稳定之后的士林百态。
观察考中进士之后的人们的春风得意,观察科考失意者那种自卑而又痛苦的敏感心理。
乃至于他自己也要走一遍这样的旅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57/22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