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15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91/2241


因为是个人都知道主粮和食盐的意义,认字的不认字的都知道,所以这样做是可以的,可以解决掉目前经济对铜钱铁钱的依赖。
但也有人提出这样做是不行的。
粮食和食盐的确人人都需要人人离不开,是很好的价值锚定物,但是这两样东西想要长期储存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随时可能因为各种问题而腐败、受潮,储存成本极高。
而且储存总量很难稳定下来,但凡有什么三灾两难的,朝廷就需要大规模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或者有什么巨大的军事行动的时候,难免不会用到财政部仓储。
届时想要保证粮食和食盐的储存总量就会有难度,会面临很大的挑战,而这或许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大明宝钞的价值,引起市场恐慌之类的。
如此一来,大明宝钞的价值将面临频繁的波动。
尤其在灾荒频发和用兵频繁的年份,特别不利于朝廷长治久安。
你大明宝钞归根结底只是一张纸,就算是价值比较高的水纹纸好了,可是说破天也就是一张水纹纸的价格,还不是每个人都认,这要是失去了食盐和主粮,这张纸还有什么意义呢?
===一千二百一十六
信用货币===
面对这个问题,林景春也没什么好的办法。
因为这确实是真的。
设立仓库、挖地窖等等办法都提出来了,给储存量定下红线,决不能超过这个红线支取粮食和食盐,还要为此立法,不允许任何人与团体越线。
但是这样的操作也不能服众。
万一什么天灾人祸大爆发,常规仓储根本搞不定,眼看着就要饿死人了,你到底开不开仓库?
人命关天,你到底发不发赈灾粮?
死抱着仓储不开放,你信不信饿急了眼的灾民集体冲击你们?
到那个时候你让大明军队怎么办?
百姓子弟兵对百姓刀剑相向?
开什么玩笑!
这一策略被复兴会员们狠狠批判,拍桌子砸板凳,揪着林景春指着他的鼻子骂,林景春涨红了脸,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为此,财政部提出了多种方案,在国务会议上和很多官员连着争论很多天,最终也不能解决争端,用全体与会官员举手投票的方式也不能得到多数支持,支持率最高也没超过三成,始终无法通过这个决议。
连着几次会议之后,林景春意识到这个改革方案不能得到认同,于是只好放弃。
他提议暂缓货币改革,等灭宋之后全盘掌控了蜀锦、茶叶和瓷器的生产以后,将这三样硬通货和大明宝钞挂钩,以此稳固大明宝钞的价值。
这三样不关乎国计民生,用来挂钩总归可以了吧?
这三样商品久经考验,价值相当坚挺且长期需求量极大。
总而言之铜钱铁钱之类的金属货币还是不要继续使用了,大明缺这东西,铸钱比钱本身还要花钱,这不是瞎胡闹吗?
可就算如此,他提出的这个建议依然遭到了不少官员的质疑。
这三样商品主要的需求者是社会上层与外国统治者,精美的工艺和这两块的强烈需求支撑起了这三样商品的价值。
然而工艺和需求本身也是不稳固的,人们的需求并非一成不变,哪一块需求少了一点,都会影响到它们的价值,进而影响到货币价值。
辛弃疾就提出一点。
如果某个国家因为战乱而无法持续购进蜀锦,从战乱开始到战乱平息期间,这三样货物都出现了需求量降低的情况,那么会不会影响到大明宝钞的价值呢?
金属货币终究有它自己的价值,只要面值重量稳定,它作为货币就非常稳定,缺少了货物,它本身的价值不变,依然有人认。
可是纸币,看看宋人曾经搞过的交子和会子不就知道了,币值很不稳定,买不到应有的东西,立刻就是一张废纸,擦屁股都嫌硬。
真要出了问题,让民间怀疑政府的能力,大明好不容易营造出来的局面就要崩溃掉了。
这个责任,你财政部担负的起?
辛弃疾和林景春素来没什么过硬的交情,但是彼此之间关系还算不错,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两人针锋相对,吵了很多次,也引起了国务会议上金属货币派和纸币派的大争论。
金属货币派和纸币派为了这个问题争论不休,洪武五年连着两次国务会议上的货币改革提案都无法得到通过,很多人还是坚持铜钱策略,认为缺少铜就去找铜,国内没有就去国外找。
林景春则认为找不找得到是一回事,找到了怎么开采又是一回事,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投入市场展开运营又是一回事。
说不准等你们要的铜找到了,大明已经因为通货紧缩而陷入萧条了!
双方争论不休,谁也不认同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91/22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