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8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6/2241


苏咏霖说要在十年内把现在的中都扩大两至三倍,吸纳更多的人口,建设为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以此为起点,南承中原,北启辽东、大西北,盘活北方经济。
他要在黄河修缮告一段落之后修建大量优秀的驰道,用中都做枢纽,把中原跟辽东、西北草原连起来,促进三方面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得三方面愈发融合为一体。
他说这叫国家认同,必须要让这分离很久很久的三方面完成这一认同,才能够让大明长治久安。
然后还要在此间充分开辟海运航道,让中都跨越大海直接和岭南、南洋相连,乃至于让辽东都可以和岭南相连,让双方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从时间和空间上缩短南北差距。
还有就是运河河道。
黄河修缮成功之后,就要疏通运河,利用运河进一步增强大明东西部的交通联络,并且通过运河把关中和华北、江南之地联系起来。
这么多的交通手段,就能在前蒸汽机时代大大增强一个大国内部的联系和彼此之间的认同,有利于大一统的实现与维护。
讨伐南宋的战争结束之后,苏咏霖同时规定了大明国的多京制度。
以目前的疆域,暂时以中都为国家首都,以开封府为南京,以长安府为西京,以辽阳府为东京。
这些地区都属于中书省直辖地区,归属中央直接管辖,是中央在地方的权力象征、力量辐射。
辛弃疾看得出来,苏咏霖的眼睛里全是对未来美好向往的光芒。
他的眼睛里没有自己,只有整个大明,他在竭尽全力让大明国变得更好,让大明国的子民生活的更好。
他在想方设法发展经济,发展民生,他把【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挂在嘴边,让财政部和工部把这句话写在部门办事大厅上悬挂起来。
所有部内官员进入大厅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看到这句话,然后知道目前国家的建设主要方向就是在搞交通,交通搞好了才有经济的快速发展。
所以除了黄河工程之外,很多地方上的一些小的筑路工程也在同时发展。
这些小的筑路工程或许只是村庄到县城之间的道路,甚至可能是两个村庄之间的道路,但是有了路和没有路是完全两码事。
这些小路工程并不需要多少钱,地方财政完全可以负担得起,工程技术并不复杂,工期也很短,本地劳动力足以负担。
可是过往根本没有官府会去重视这样的事情,没有意识到一条可以让商旅来往的道路对于一个人口聚居区来说的意义有多大。
进进出出之间,就能把一个地方的经济盘活,因此而产生的衍生业务如饮食住宿等也能养活一大批人,让一大批人获得额外收入,让不断增加的人口有生存下去的所需要的工作和收入。
或许不是他们不懂,而是他们根本就从来没有想过让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过得稍微好上那么一点点。
他们生怕这些人过的日子好了,就会威胁他们的地位,就会动摇他们的特权,让他们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他们担心这些人的日子一旦过的好了,有能力了,就会清算他们过往的罪恶。
在这样无尽的黑夜之中,第一缕光终于出现了。
大明国正走在全然不同的一条道路上。
辛弃疾非常高兴,他正沐浴在阳光之下,即使他吃的用的没那么奢华,可是他的精神无比满足。
赵昚会见辛弃疾是在六月十五日,这一日也是辛弃疾正式代表大明皇帝苏咏霖册封赵昚为南宋皇帝的日子。
本来按照明国方面的要求,赵昚需要“跪受”册封,就和赵构对待金国册封的时候一样。
当时史浩是没办法,只能全盘答应,但是张浚和陈康伯回到临安接掌权力之后,对这一侮辱性质的条款提出了强烈抗议。
辛弃疾来到临安的当天晚上就被这两人联袂拜访,然后提出了抗议,与辛弃疾就大宋国格与尊严的事情和辛弃疾展开辩论。
辩论到后面,辛弃疾不想与他们呈口舌之快,也不想在这种无聊的地方和他们产生争执,为了跪与不跪这种无关痛痒的事情吵来吵去,一点也不值得。
所以他沉默了一阵子之后,答应了。
赵昚为此还很高心,嘉奖了张浚和陈康伯,认为他们保护了大宋和皇帝的尊严。
于是宣布册封诏书的时候,赵昚就走下皇位,站在辛弃疾面前弯腰行礼,心里p,嘴上高呼【臣谢大明国皇帝陛下册封】。
辛弃疾私下里感觉喊出这句话的时候赵昚一定非常痛苦。
看他的表情,可以说差点就没带上痛苦面具了。
===七百二十九
苏咏霖并不关注商业===
这一次来到临安和上一次来到临安不同。
这一次来到临安,辛弃疾明显感觉到南宋朝廷上下的氛围和上一次不同。
看来更换一群主战派的硬骨头掌握权力真的对一个朝廷的氛围有很大的印象。
对此,辛弃疾暗暗警惕。
之前和张浚还有陈康伯会面的时候,张浚对他说的话更让他记忆犹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6/22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