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第15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13/1717


李成得到了禀报,他立刻明白这是宋军的监视骑兵,应该不会对自己发动攻击,他立刻喝令道:“传令全军,加快速度!”
天亮蒙蒙亮时,李成的队伍走进了宋楼镇,宋楼镇就位于颍昌府和开封府的交界处,它属于开封府鄢陵县管辖,这就意味着李成按照约定离开了颍昌府。
不多时,唐骞也率领一万骑兵掉头向许昌县奔去.......
西军已经解除了许昌城的戒严,两万五千军队已经出城,城内就算留下小部分士兵也翻不起浪,况且陈庆还警告了李成,不要玩小动作,士兵们的家眷可是人质。
尽管解除了戒严,但城内依旧十分安静,行人稀少,城内店铺几乎都没有开门。
西军贴出了安民告示,所以参与协防守城的民夫一律赦免,不予追究罪责,安抚百姓不必担心,正常生活,同时西军在城内赈粥,需要之人可以去领。
大街上已经搭起三座粥棚,军队开始赈粥,虽然大街上很冷清,但领粥的百姓却在每座大棚前都排起了长队。
陈庆最关心的还是仓库,仓库是一座城中城,位于县城中部,周长约八里,占据了许昌县三成的面积,仓库内最多的便是粮食,毕竟颍昌府是中原第一产粮州府,屯粮五十万石,这个数量已经超过汴梁了,只是别的物资比汴梁少得多。
还有兵甲弓弩,大概能武装三万人左右,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成带兵的特点,宁精勿多,他把三万民夫全部都转为军队,城内就有五万大军了,但这样的军队也最容易被击溃。
一旦双方摆下战场,军队甚至就会不战而溃,三万民夫转换来的军队会有什么作战能力,让他们守城也会被西军很快找到弱点而攻占城头,所以兵不在多而在于精,李成深谙其中的道理。
还有火油、火药、布匹、生铁、铜锭、药材、茶饼、桐油、木材,还有帐篷、战鼓、旗帜、营栅等等物资。
但陈庆发现没有铜钱和金银,也没有绸缎。
仓库主管解释道:“丝绸没有存库,以前曾经有过一万多匹绸缎,被李成派人运去临安卖掉了,全部换成布匹运回来,仓库的布匹就是他用绸缎换回来的,一共五万匹。”
“本地产的布匹没有吗?还有铜钱和金银呢?”
陈庆追问道:“是不是昨晚他分给了士兵或者家眷?”
仓库主管吓一跳,连忙解释道:“昨晚绝对没有分配给士兵和家眷,沈通判说和殿下达成协议,要封闭仓库,所以就没有开启仓库门,直接封闭了。”
“那你解释一下原因?”
仓库主管擦一把额头上的汗道:“金银是不会有的,所有官仓都不会有,四王子有严令,各地金银都要送往汴梁,不准私存,铜钱是用来发军俸,但不够,所以用布匹来冲抵,所以铜钱也不会有,所有布匹都用来补充发军俸了。”
这时,张晓走过来笑道:“殿下,我和苏知县谈过了,还真不错,殿下要见见他吗?”
陈庆点点头,“我现在就去县衙!”
===第一千零四章
原因===
苏衡是长葛县人,长葛苏家在颍昌府也颇有名气,苏衡的父亲苏亮就曾在政和年间出任许昌知县,后来又在御史台为官多年,北宋灭亡后,便回乡赋闲。
苏亮一直盼着王师北伐,但这么一年又一年,江南的温柔磨掉了大宋君臣的锐气,也磨掉了苏亮的希望,他便同意儿子苏衡去汴梁参加伪齐科举,并一举考中探花,荣归故里,出任许昌知县。
苏衡虽然是伪齐科举出身,现在又是金国的官员,但他受父亲的影响,为人正直,公私分明,而且为官能力很不错,深得百姓爱戴,也颇得完颜兀术赏识,两次召他去汴梁任职,都被他以父亲身体不好婉拒了。
听说雍王陈庆召见自己,苏衡着实有点紧张,他虽然和张晓谈过,但陈庆不一样,陈庆是主公,一句话就能决定他的命运。
走进县衙后堂,苏衡躬身行礼道:“卑职苏衡参见雍王殿下!”
陈庆正负手欣赏后堂上的一幅牌匾,上写四个大字‘公道在心’,笔力颇为老辣,陈庆指指牌匾问道:“这是谁的书法?”
苏衡连忙道:“回禀殿下,是家父所写,给卑职镇堂。”
“书法不错,但你明白它的意思吗?”
苏衡不知道雍王殿下是什么意思,他只得实话实说道:“当初卑职去汴梁考科举时颇为纠结,因为是伪齐的科举,但父亲说,你考科举不是为了效忠刘豫,而是为了效忠许昌的百姓,参加科举只是一条达到目标的道路而已,只要心中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公道,管天子姓赵还是姓刘,所以父亲写了这四个字鼓励我,我就算成为许昌知县,也把它悬挂于内堂,时时鞭策自己。”
‘管天子姓赵还是姓刘’,这句话深得陈庆之心。
“你父亲怎么没有想过去临安?”陈庆又问道。
苏衡踌躇一下,陈庆看出他的犹豫,便笑道:“实话实说好了,我又不姓赵!”
苏衡点点头道:“家父说,在颍昌府,我们苏家还算是一个人物,如果去了临安,我们可能连相国府上的看门狗都不如。”
陈庆呵呵笑了起来,“你父亲很明智,知道自己的定位,确实,他如果不是跟随天子去江南的从龙派,或者江南本地名门,那就不会有出仕希望,有很多南下投奔朝廷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出任虚职,生活拮据,抑郁而终。”
陈庆请苏衡坐下,又问道:“我一直以为颍昌府很富足,人人都能吃饱饭,但我让士兵赈粥,却出乎我的意料,粥棚前都排满了长队,这是什么缘故?”
苏衡苦笑一声,“颍昌府是产粮重地,但绝不代表百姓富足,粮食也不便宜,粮价和其他地方一样,也要两三百文一斗,普通人家一个月的收入不过两贯钱,还有更低的,盐价更高,百姓过得一样艰辛。
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颍昌府粮价低,百姓富足,那中原其他州县的百姓岂不是都要跑来,县城都要挤爆了,只是说颍昌府比其他州府稍微好一点点,伪齐时期各种税赋多如牛毛,各地百姓民不聊生,饿死人很正常,但颍昌府没有饿死人,就算当乞丐也能讨到一口饭。”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颍昌府只是一群穷兄弟中过得稍微好一点。”
“回禀殿下,颍昌府最大的特点是官田多,各个县衙都能掌握不少粮食,许昌县也不例外,所以卑职就能做到赈济孤寡老人、赈济孤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13/17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