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第17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15/1717


一名德高望重的老者起身道:“我在宣和年间去过尉迟县,那里确实以酿酒出名,很适合我们,我支持阿德的意见,我们去尉迟县。”
全村达成一致,集体去尉迟县谋生。
两天后,十八户人家赶着三辆牛车和驴车,老人和孩子坐车,破旧家具都丢弃了,只带着必须的日常用品,洒泪离开家乡出发了。
.........
尉迟县也是官方公布的四十个安顿移民的县之一,清野方案开始实施后,已有近千名黄泛区的百姓拖家携口来到尉迟县,他们大部分都选择了下乡安居,继续种田为生,主要是租种官田,这是安抚使司做出的决定,内迁者可以租种官田,前三年免田租,后两年减半收租。
这实际上也显示了内迁的真实意图,不仅仅是对付金兵的袭扰,更重要是把人口从贫瘠的黄泛区迁出来,让他们来土地较多,同时又缺乏劳力的腹地,不仅促进社会繁荣,同时也改善了黄泛区百姓的生活。
没有了人类的干扰,黄泛区的生态将得以慢慢恢复,数十年过去后,黄泛区的土地就能渐渐肥沃起来。
尉迟县负责移民的官员正是县尉余寿,他上任近半年了,也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做得也很不错,由于河南路安抚使张晓派人给他送一些书籍,后来又派人给他送来几筐橘子,使得尉迟县官绅都在猜测他的后台。
知县马厚文对他也颇为客气,没有干涉他的权力,把县里的治安权交给了他,数十名弓手和正副都头都交给他来统领。
这次安置移民,河南路安抚使司要求知县必须亲自经办,马厚文便担任的安置主官,安置副职便是余寿。
实际上,知县只是过问,真正做事情的是副职。
在尉迟县东城门官道旁边搭建了上百顶大帐篷,移民就在帐篷内安置两天,登记后进行分流,乡下一些废弃的房屋也被修葺过了,重新换屋顶的瓦,安装了门窗,垒了院墙,看起来很不错,用来安置移民。
在最大的一顶帐篷前摆放了几排桌子,由押司徐沛带领五六名文吏负责登记并安置移民,徐沛也混得不错,因为余寿的关系,他得到了掌管钱谷的肥差,全县就只有他知道,余寿实际上是和雍王殿下有关系,包括他自己,也是雍王殿下特批调到尉迟县。
徐沛情商很高,抱紧了余寿这条大腿,做事颇为卖力,闲暇时间也拼命读书,准备后年再去考明经科,只要他考过明经科,资历也够了,一旦余寿升为知州,他就能推荐自己出任县尉或者主薄,他也能从吏升为官了。
这是雍王的规定,凡出任县衙文吏十年以上,且任押司一职不低于五年,具有明经士资格,五十岁以下,德才兼备者可推荐为县官。
这里面有四个硬指标,第一,出任县衙文吏十年;第二,担任押司不低于五年;第三,具有明经士资格;第四,五十岁以下。
还有两个软指标,第一、德才兼备;第二、得到推荐。
这个六个指标缺一不可,四个硬指标,徐沛已经有了两个,担任押司五年只是时间问题,关键是要考过明经科,至于两个软指标,他只要抱紧余寿的大腿就能解决了。
况且他现在只有三十出头,所以徐沛有了当官的梦想,他格外卖力。
这天上午,余寿骑马来到大帐前,笑问道:“今天可有买卖上门?”
众人都笑起来,徐沛也笑道:“县尉,有两家十口人,从徐州过来的,卑职安排两顶大帐,他们也吃过了,正在收拾东西。”
“登记了吗?”
“下午登记,他们想下乡务农。”
余寿点点头,这次移民几乎都是农民,所以七成以上都要求下乡种地。
忽然,有弓手指着远处喊道:“余县尉,好像买卖又上门了。”
余寿连忙搭手帘向东面眺望,只见远处官道上浩浩荡荡来一队百姓,浩浩荡荡足够一百余人。
“哎哟!今天怎么一下子来了这么多?”
徐沛有经验,呵呵笑道:“县尉,估计他们是一个村的人!”
他连忙带着手下迎了上去.....。
===第一千一百零四十七章
招才===
这支过来的队伍正是德庄的十三户人家,在阮德的带领下,昼行夜伏,跋涉整整七天,终于来到了尉迟县。
“你们是哪里来的?”徐沛跑上前问道。
阮德上前行礼道:“我们是归德府楚丘县德庄百姓,官府通知我们向内地迁徙,我们跋涉三百里,前来投奔尉迟县。”
“可有官府的迁徙证明书!”
“有!有!”
阮德取出厚厚一叠迁徙证明书,安抚使张晓考虑周全,每户人家都有一份迁徙证明书,包括一家几口人,姓名关系等等都要写清楚,接收方官府根据迁徙证明书接收移民,编户入籍,然后再用迁徙证明书向安抚使司领取粮食补助和安置财政补助。
徐沛看了看证明,又看了看百余人的队伍,笑道:“一共十三户人家,对吧!”
“正是!”
“来吧!你们先去大帐内休息吃饭,要上茅厕也有,然后给你们分配大帐,休整两三天后,送你们去新家。”
众人把孩子和老人扶下大车,徐沛又喊道:“拿随身的东西就行了,大大件物品分配大帐后再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15/17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