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第2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4/1086


有如此强悍的心理素质,貌似学识上面并没有想象中好,真是可惜了……
写完首题,时间已经临近中午了,这可能是沈忆宸来到大明朝后,用时最长的一篇八股文章。
想着还有两天多的时间才能考完,又不能提前交卷离场,所以沈忆宸也没有着急写下一道题,反倒继续喝起了他的茶水。
其实摸着良心说,并不是沈忆宸有什么品茶的爱好,纯粹是他娘的不敢多吃东西怕上茅房,肚子饿了就只好靠喝水填饱了……
沈忆宸不敢吃,其他考生大多同理,于是首场考试的第一日中午无比平静。
下午时分,沈忆宸开始提速了,把其他两道四书题给一鼓作气的写完。
相比较首题,这两道沈忆宸选择了剑走偏锋的路子。毕竟古代能走到会试这一步的,死记硬背能力都差不到哪里去,他没有绝对的信心首题能做到力压群雄。
当大家都处于半斤八两的状态下,那么其他四书五经题的价值将凸显出来,不容丝毫的轻视。
入夜之后,贡院开始刮起了呼啸的北风,气温相对于白天陡然骤降。冷一些沈忆宸倒还能接受,他就怕哪位“人才”会被吹翻烛台,或者往火盆里面死命加碳取暖。
要知道仅在明英宗当皇帝期间,顺天贡院就发生了两场火灾,分别是正统三年的秋闱,以及天顺七年的春闱。
其中天顺七年堪称科举历史上最惨痛的一场火灾,足足烧死了九十多名举子。也就是在这之后,贡院老旧的木板房,开始大幅度改建为砖瓦结构。
现在这场火灾可还没有发生,目前顺天贡院绝大多数号舍,依然以木制结构为主。一旦发生火灾,在这呼啸的北风扩散之下,靠过道这几个水缸救火,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烧试卷大不了三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要是把小命给交待在这里,那可真就是血亏了……
这一夜沈忆宸睡的极不踏实,可谓随时做好了起火就跑路的准备。
第二天一早,沈忆宸顶着两个熊猫眼,把床板子拆下来继续当桌板使用。
说实话,第一次见到号舍这种“床桌两用”的设计,沈忆宸还感叹过古人的智慧。但是真轮到自己天天使用了,沈忆宸心中简直跟日了狗似的,你把号舍建大一点,多放置一块木板,莫非还能让大明王朝破产不成?
偏偏得这么扣扣搜搜的,整出个一板两用的方法,每天光是收拾铺垫被褥,都得忙上一圈。
更要命的是蜷缩睡一晚上勉强还行,睡上第二晚简直腰酸背痛,想要转个身吧,还差点没从床板上摔下来。
会试这几天考试,真是把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段儒家经典给学以致用了。
又灌上一壶茶水,吃了几块果脯肉干,沈忆宸打起精神把注意力放在了五经首题上。
他心中隐隐有种预感,正统十年乙丑科的四书首题如此“中庸”,那么赴考举子的最终决战考题,可能会放在五经首题上面,不能如同乡试那般凑合着写了。
拆开试卷,映入眼帘的是第一道五经义: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沈忆宸在五经里面选择治《尚书》为本经,那么考题自然也是如此。
这道题就取自于《尚书·无逸》篇,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君子居其位,切不可贪图安逸。如果事先知道了耕种的艰辛,再去享受安逸的生活,那么就会明白小民的疾苦。
用现代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理解,核心内容就是四个字“感同身受”。
后世几乎人人都学过一句诗词,特别是在吃饭时候会着重强调,那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道五经题也表达出来类似的意思,不过立意要更为高深一些,意境更多在于强调君子不可贪图享乐,要体恤百姓的疾苦,而不是铺张浪费上面。
另外这道五经题还有一个很大的陷阱,那就是它虽然表达出来感同身受的蕴意,但你在答题的时候,却不能往上面写。
原因很简单,君子是什么?
君子在先周时期,指地位崇高之人,后来才延展出品格高尚的意思。
所以君子代表着统治阶层,代表着士大夫群体,什么民重君轻的口号喊喊就得了,莫非你还真想让统治阶层跟泥腿子一起去耕种,体验生活一番?
于是破题重点并不在于百姓疾苦上面,而是君子本身。只要你君子的品德高尚做好事情了,那么百姓自然就过的好,相反统治阶层拉垮,百姓再怎么吃苦耐劳也会被剥削的赤贫无比。
虽然这般露骨言语不太好听,但是话燥理不燥。特别是放在封建时代,统治者的水平直接决定了百姓的生死存亡。
想明白了破题思路,沈忆宸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笑容。只有这般难度,才能符合会试这种层级的考试,果然自己预感的没错,今年会试的对决关键点,就在五经义上面!
有了破题方向,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挥毫泼墨了,沈忆宸在草纸上写下了八股首句。
“君当勤以自处,而无时之或违。要必勤以居逸,而知民之所恃。”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就是君子应当要用勤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能无休止的贪图安逸享乐,这样才能成为百姓的依靠。
按照这个思路,后续文字也就水到渠成了,短短片刻沈忆宸就已经把五经首题给写完,用时比昨日的四书义不知快多说。
只是看完自己所写的文章,沈忆宸之前那种猜中考官出题想法的喜悦感荡然无存。本应该是体恤百姓疾苦的题目,写出来却变成了要求君子言行,主角都变了。
不知道这般变化,是不是该称之为时代的悲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4/10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