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户官开始第9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2/1028


中旨与圣旨很明显就是皇权与百官之权的各自体现。
朱厚照下达中旨给李桓,命其抽调精锐进入京营,在百官看来,因为李桓所奉乃是中旨,不具备法律效用,但是也因为中旨代表天子的意志,要说李桓谋逆,还真无法堵住悠悠众口。
毕竟在天下百姓眼中,天子金口玉言,便是圣旨,百姓们可不像官场中人一样清楚什么叫做圣旨,什么叫做中旨。
首辅李东阳轻咳一声,向着天子道∶「陛下,此等大事为何不与臣等商议,军大事又岂是儿戏,陛下莫不是不信任我等内阁诸臣,若然如此,臣等惶恐,请陛下允准老臣告老还乡……」
不单单是李东阳,这会儿杨廷和、王、刘宇也齐齐站了出来向着天子请辞。
内阁显然是被刺激到了,虽然说只是一道中旨,可是其中意义却是不同。
他们可以不去追究这一道中旨,但是却不能无视或者纵容天子下达这般关系国之大事的中旨。
若是内阁对此不作丝毫反应的话,必然会助长天子的威势,到时候天子动辄撇开内阁下达旨意,那么内阁的存在岂不是毫无意义。
哪怕是得罪天子,这会儿身为内阁阁臣,他们也必须要站出来,旗帜鲜明的表明自身的不满。
这可是直接关系到皇权与内阁权利的争夺,正所谓此消彼长,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内阁好不容易从皇权之上分走了大半的权利,这要是从他们这一任内阁手上丢掉的话,只怕他们要一个个的为后人所咒骂了。
六科、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内阁诸位阁臣,此时全都站了出来,关注点已经不再是李桓谋逆不谋逆了,而是天子未经朝堂商议,背着他们下达这么一道重要的旨意所潜在的威胁了。
如果说天子只是对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下达中旨的话,那么他们可以当做看不到,保持君臣相和的局面,但是如那般重要的旨意却是不容忽视,可一不可再,若是他们没有激烈的反应,谁知道下次天子会背着他们下达什么样的旨意?
【双倍期间,有月票的给砸一下啊】
看《从百户官开始》最快更新请浏览器输入--到精华书阁进行查看
为您提供大神七只跳蚤的《从百户官开始》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三百一十六章
权利之争免费阅读.
===第三百一十七章
大将军怒斥群臣===
能混迹朝堂之上的就没有几个是傻子,当六科、都察院以及内阁诸位阁老齐齐站出来的时候,就算是稍微反应迟钝一些的官员也都在第一时间反应了过来。
或者说这些官员在权利之争上的敏感程度都不用多说,只看这些阁老的反应便清楚自身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来配合。
或许私下里百官之间也分作各种派系,有着各自的小算盘以及争斗,但是在限制皇权上面,这些官员的反应绝对是一致的。
哗啦啦的顿时一大片的官员向着朱厚照拜倒下去,虽然说没有开口,可是谁都知道这些官员绝对是在响应内阁诸位阁老。
朱厚照坐在那里,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的憋屈以及愤怒可想而知。
想他贵为天子,就因为一道旨意便被招致满朝大半官员的反对,甚至就连内阁众人都要以辞官来相威胁。
在李东阳、杨廷和等人看来,他们只是想要限制天子的权利,提醒天子事关军国大事,要经由朝堂共议方才能够决定下来。
但是在朱厚照眼中看来,这就是内阁带领百官逼宫的一众举动。
一旁以英国公张仑、成国公朱辅几人为首的勋贵如果说方才还在看一众文官的笑话的话,那么这会儿他们却是一个个的面色郑重起来。
如果说勋贵集团的权利还在的话,那么这会儿他们肯定也会如眼前这些官员一般同内阁一起向天子发难。
但是谁让他们勋贵集团的权利都被文官集团给拿了去,以至于本来在开国之初能够同文官集团并驾齐驱的存在完全沦为了摆设。
既然自家的权利都没了,那么他们自是不在意这些,甚至因为失去了手中权利的原故,他们更大程度上站在皇权这边。
因为皇家与勋贵如今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但凡是大明存在一日,那么他们这些勋贵便可保荣华富贵不失。
对视了一眼,张仑、朱辅、徐光柞几人则是向着一旁站着没有开口的李桓看了过去。
如今李桓差不多算是勋贵集团所默认的领头羊,在这件事情上面,自然是要看李桓是什么态度。
李桓深吸一口气,看了看拜倒在朱厚照面前的李东阳、杨廷和等人不禁皱了皱眉头。
哪怕是李桓早就知道大明文官集团的尿性,可是他还真没想到就因为朱厚照一道不经内阁的旨意竟然会引得一众人这么大的反应。
大明皇权与臣权的交锋可谓是贯穿了整个大明朝的历史。
从大明太祖朱元璋撤销宰相一职,彻底的使得存续了上千年之久的宰相制度就此当然不存到永乐天子、仁宗、宣宗,皇权尚且能够压制臣权,但是到了英宗皇帝,土木堡一场大败直接导致朝堂文武失衡,文官集团趁机攫取了原本属于武勋集团的权利,疯狂膨胀。
接下来几代帝王为了压制文官集团的权势便不得不将宦官给推上了前台,说到底其本质就是皇权与臣权的争锋。
因为弘治帝厚待文官集团的缘故,以至于到了正德朝,正德天子为了与文官集团争权,不得不推出以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来同文官集团打擂台。
这个时候,皇权与臣权的交锋已经显出了端倪。
及至嘉靖帝继位,皇权与臣权的争锋更是愈演愈烈,一场大礼仪之争虽有名位之争,其中未尝不是皇权与臣权的拉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2/10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