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得加钱第11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6/1238


贾六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不同意栓柱糊弄百姓的做法。而且他没去某地,某地的官员肯定会知道。
是人就有嘴巴,嘴巴一多真相就会漫天飞传,如此一来岂不是起了反效果,叫得百姓都说贾青天是个贾把式,假青天么。
“这个.”
老杨官场老油条了,听了杨主任的报纸提法,顿时就心中明了,并给额驸大人担心的大难题提供了一个有效解决办法,那就是微服私访。
“微服私访?”
贾六眼前一亮,对啊,他怎么没想到这么好点子的。
我去了,但我是微服,你地方官员压根不知道,所以你们就没法造我的谣。
反过来,总督大人微服私访到我的地盘,结果我却没事,说明什么?
说明我这个官没问题。
这样一来,更是不用担心总督大人的马脚被人抓住。
这叫抓大放小,为全局考虑。
“很好,非常好。”
贾六大为高兴,指示栓柱马上在六房外再设一报房办理直隶塘报,聘用人员抄写、印刷,每三日或每五日,甚至半月一次发行地方。
发行日期不是每日,主要是考虑交通因素。
毕竟,你保定今天出的新闻,最快也得五天后到达热河。
栓柱对这个工作十拿九稳,贾办本来就有大批采编印刷人员,正好用于报房建设。
“等一等,”
但见贾六凝神思索,继而命人取来纸笔,摊开宣纸,唰唰在纸上写下四个大字——《大清日报》。
“叫塘报不专业,就叫《大清日报》,听着正规些。”
贾六又让栓柱办《大清日报》时不要太过于官方,就是可以加一些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在上面,发行渠道也不能局限在省、府、州、县的官方机构,也应当在各地搞些类似报刊亭的设施,方便平民百姓读报。
大清的识字率虽然只有千分之一,可一个县会识字的怎么也有几十几百的,大的城市上千人还是有的,报纸进了官府不出来,知道的人肯定就少,如此便失去宣传的意义。
所以可由总督衙门发文强制地方于交通便利地方修报亭,暂时也不修多,一个县修三五处即可,日后再行扩大。
“这个日报的经费问题,”
贾六有些为难的看向财政大管家老杨。
老杨立即表态可由藩库专门拨款,如果有必要的话,新设报房人员的编制还可以由布政使司衙门给予解决一部分。
这让贾六对老杨不由更加欣赏。
灵活的道德固然是当官的不二原则,灵活的工作手段则是进步的基础。
“《大清日报》第一期意义重大,我个人建议主要对我前来直隶就职,以及我过去的履历进行大篇幅报道.噢,对,我个人的光环和组织.和朝廷对我的高度评价,都要如实报道。”
贾六还是十分重视舆论阵地的,《大清日报》可不仅仅是供他这个总督大人粉饰自己用的,更是今后直隶全省军民如何奋斗的指示源,所以要么不办,办了就一定办好!
接着,贾六指示孙乐和冤案也要在《大清日报》第一期予以公开报道,对相关涉案人员都予以批露。
之后则要追加报道,比如赵秉恩的凌迟,相关官员的罢免治罪都要跟进,因为这一定是直隶百姓喜闻乐道的。
又就如何办好直隶军民的好报纸做了几点指示,最后,负手在堂中踱步到那杆万民伞前,不无深情的摸了摸,想到什么,转过身赶紧吩咐栓柱:“报纸要丰富多彩,要全面,所以不能只突出我一个,杨大人那里也要突出。”
===第六百一十一章
贾大人劝农===
直隶河间府献县,淮镇。
四月,春暖花开日。
田间地头,油菜花开,蜜蜂嗡嗡,白蝶飞舞,一片欣欣向上场景。
“休休!”
一身朴素老农打扮的直隶总督贾大人趁随员不察,一棍子扫掉一片,颇是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功力见涨,一般植物已经不是他的对手。
未几,将手中小棍扔进油菜花丛中,拿起锄头戴上凉帽,再次踏入地头,认真的锄起田间的杂草来。
劳动场面可谓十分感人,但见贾大人不时抬头看日用挂在脖间的粗布毛巾擦拭汗水,不时蹲下仔细打量着那已经膝盖高的麦子,神情凝重的同时又带了一丝欣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6/12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