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得加钱第11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7/1238


一举一动都透着贾大人对农田的喜爱,对农人的敬重。
这是贾大人来淮镇的第四天了。
为了给全省军民做榜样,贾大人特意将淮镇作为他的蹲点小镇,每日同当地农家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歇。
并在此写下了人生第一首劝农诗,诗名为《农耕好》。
诗云:
“催耕布谷鸣林曲,辰吉相将事力田。
井井鳞塍来馌女,子牵童抱绕身边。”
此诗刊登于半个月前的《大清日报》,编者按语曰:全诗无刻意抒情,只将农家场景娓娓道来,将读者带入一片喜庆的春景中,堪称好诗,好诗。
只为何诗明明是昨天写的,却出现在半个月前的日报上,主要是贾大人为了配合直隶全省大农耕活动,特意做的一些微调。
瑕不掩瑜。
自古以来,凡官员对农业生产都是极为重视,贾大人也不例外。
其在出行途中多次强调工业、农业两手抓,不管哪一手都不能软。对于农业发展问题,更是多次下发指示,甚至不无严厉的对陪同官员说道:“谁要是务了农时,我这个满洲就要了谁脑袋!”
《大清日报》拟在六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贾大人上任之初,于亲访民间途中发现有一株水稻“鹤立鸡群”,比其他水稻早熟2个月。
为此贾大人非常高兴,命人将这株水稻的种子收藏,开始不断试种,增加规模,期以来年能够推广全省。
由于这株水稻是贾大人发现并亲自培育的,因此被称为贾稻。
“贾稻”拟在明年于直隶保定府进行大规模试种五万亩,预计可以取得大丰收,亩产900斤,相关庆祝活动总督衙门、布政衙门、保种府已在暗中筹备中,只等试种结果出来后便行开始。
这篇拟在两个月后刊登的报道得到了贾大人的亲自审核,并于文章中增添修改许多,可见大人对于农业的重视已经走火入魔。
“悉心相劝,并不时咨访疾苦者,有丝毫妨于农业者,必为除去!”
《大清日报》接连数期都提到新任总督大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并报道说总督大人在正定府巡访时,试点性的推行“九品农官”制。
也就是下令各府、各州、县每年推举一位终身耕地、勤劳朴实的农民,授予九品顶戴,除集中到保定总督衙门进行表彰外,也享受九品顶戴应有的待遇及俸禄。
贾大人希望通过此举能提高农业专家的待遇,同时将这些农官一辈子的经验用文字总结出来,继而通过《大清日报》及相关单位向农民广而告之,使直隶各县的农业生产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
除出台一系列重农、劝农、利农的相关文件外,贾大人还特别重视新兴作物的推广。
不久前,山东按察使陆跃刊印《甘薯录》一书,此书总结了甘薯种植种植的经验,一经刊印便被保定知府梵伟发现,继而立即进呈总督衙门。
贾大人在看到这本书后连饭都没吃,于茅房中就将此书全篇看完,之后迫不及待下令直隶各省都要刊印、传抄,并要求直隶布政衙门、天津巡抚衙门、热河都统衙门等相关单位要组织专人进行甘薯推广,于各地区选择适宜土地大规模试种。
对试种土地的田主,可由布政衙门给予适当补贴,以提高农民试种积极性。
贾大人明确各地推广试种的甘薯,主要是作为牲畜喂养,而不是作为居民口粮。
这个要求是贾大人近期提出的,三年内要让直隶百姓每月吃上三顿肉的配套工程。
此工程由总督衙门的户房主抓。
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涉及农牧业多个方面。
在视察大名府时,清丰知县陆某推广甘薯种植有功,贾大人特意向朝廷举荐其为大名府通判。
此事无疑是个风向标,令得直隶大小官员对于推广甘薯,发展贾大人提出的鸡鸭猪羊副业,让百姓脸有红色,不要菜色的指示倍加有劲。
也是在大名府视察期间,贾大人又发现有不少地方有玉米种植。
此物民间俗称包谷,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适合在山地种植。
玉米不仅可以能用于居民口粮,还能用于牲畜喂养,可在杂地田畔种植,不占主粮田,因此贾大人鼓励百姓种植玉米,甚至要求全省各县官员要在道路两侧种植玉米,说什么未熟时看景色,熟了后饱肚子。
为了贯彻总督大人的精神,《大清日报》更是将玉米、甘薯、大豆、花生、棉花、桑称为新兴“六谷”,号召全省百姓推广种植。
于淮镇蹲点期间,贾大人更是针对农业生产问题组织相关单位开了几次现场会,主要是围绕水利设施修缮展开。
会中贾大人提出各县左贰官及三班六房应当每年拿出一个月时间,到各乡村包干到户。
一来改变过去的官僚思想,让百姓近距离接触;
二来则是帮助家中缺少劳力的百姓抢收抢种。
为了让他的蹲点单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7/12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