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5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5/1553


蔡琰的心中有些后悔,既是好不容易盼到他回来了,为何还要跟他说这些事情,空惹他不快?
早知如此,倒不如谈一些他们俩人之间的事好了。
“伯瑜,其实适才琰儿说的,不过都是一家之见,你若是不愿听,其实也并无所谓……”
“为什么不愿意听?”刘琦突然将身子向前靠了靠,认真道:“昭姬你适才之言,大有道理,极合朝堂之道,我一时兴起,没有考虑周全,多谢你的提醒……你说的很有道理。”
说到这,却见刘琦隔着茶台握住了蔡琰的软如无骨的左手,认真道:“今后,若我再有疏忽或是狂妄自大,你都要像是今天这样,在我身边好好的提醒我才是。”
这一句话极有分量,让蔡琰的心中感到说不出的温暖。
她此刻感觉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信任。
“琰儿才薄,但也一定尽力。”蔡琰红着脸,向刘琦做出了保证。
“你接着适才的话说,献书建兰台的事。”刘琦转移话题道。
蔡琰这一次有自信多了,认真道:“董卓迁都前,虽未大肆破坏雒阳,但却拆了太学,兰台,令京中珍藏经学典籍的要所皆毁于一旦,天下士子无不心寒,如今陛下返都雒阳,伯瑜你若是能在这个时候,将《汉书》成稿献于朝廷,并请陛下重建兰台、东观,并将琰儿带到荆楚的典籍抄录副本呈于京师,那……”
刘琦接茬道:“那我山阳刘氏便会流芳千古,献汉记、典藏于京,必成为当时佳话,为天下士人津津乐道,天下士子虽不因为《汉记》来我荆楚,但却可因《汉记》而赞誉我父子之盛名,从此之后,我父子之名便可在天下士人中脱颖而出,贤名之盛便无人可以撼动了……昭姬,你是这个意思么?”
蔡琰闻言笑了。
她心中感觉刘琦和她真是合拍,什么事都能想到一块去。
“声名若是够了,伯瑜你便是要当天下士人的领袖,又有谁能驳之呢?”
刘琦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不错!眼下朝廷初立,但无人有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在京中重立兰台和东观等藏书之地,因为那不是简简单单的建房子就可以的,而是需要真材实料的典籍放于其中。
眼下,谁能办成这件事,谁在天下士林之中,便可享有传世的美名了。
前番在关中,其实他的杀伐有些过甚,如今正好借此机会,给自己这正一正名声。
“得贤内助,真吾之幸事也。”
蔡琰听了刘琦的夸赞,亦是满面欢喜。
特别是‘贤内助’这个词,她还是第一次听说。
蔡琰此刻的成就感,竟然比完成了汉记还要浓厚。
刘琦握着蔡琰的手,温柔地看着她……但突然间他似是想起一事。
“昭姬,前番长安大乱,我派人打探蔡中郎的下落,却并无音讯,如今我与你相见,你只字不提蔡中郎,难道你知道他眼下安好?”
蔡琰微笑道:“放心吧,严君早在长安之乱前,就被董卓遣返归乡了,自然是一切都好的。”
===第四百九十二章
为刘琦着想的蔡琰===
蔡邕原来已经返回了自己的故乡,这倒是有点让刘琦始料未及。
虽然通过蔡琰当下淡然的表现刘琦大概能猜到蔡邕或许在长安之乱前就已经返回了关东。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也能明白,长安之乱就是董卓一手策划的,目地就是要将反对他的朝臣全部找出来,然后进行清洗制裁,在那时候那种混乱的情况下,自然是很容易伤及无辜的。
如此看来,当时的董卓借口将忠于他的朝臣,类似于蔡邕之类的人全部外放,作为各种各样的使者前往关东,倒也并非不可能。
这也是保护他们的一种方法。
但人算不如天算,如今董卓死了,蔡邕乘机返回乡里,倒也是合乎他的秉性。
刘琦笑道:“蔡中郎返回乡中,如此倒也是解了昭姬你一块心病……他应该不会再返回雒阳了吧?”
蔡琰微笑道:“自然是不会了,当初董卓征辟严君,严君就不想入朝,只因董卓以蔡家人的性命相要挟,严君不得已才携家眷上雒,如今董卓新亡,王太傅重立朝纲,此老与严君一向不合,如今他位列上公把持朝政,严君想来更加不会返回朝堂了,此生当混迹于江海。”
刘琦有些好奇地道:“我很奇怪,王允乃是并州高门世家,而你蔡家则是祖居陈留,据我所知道的,他们二老都是久经沉浮之人,虽各自历过大风大浪,但在一生的仕途之中似乎并没有产生过什么交集。”
蔡琰长叹口气,道:“其实仔细说起来,还是因为当年刻印熹平石经惹下的祸根,当年严君上书先帝,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先帝恩准,刻四十六块碑立于雒阳太学之前,供远近学子来抄录经文,只是那石经最终的刻定是采用了今文,如此引得了天下诸多士人的不满,特别是古文经学之家……而王太傅亦是其中之一。”
刘琦闻言恍然。
他也穿越回汉朝不少年头了,对于当年的事情还真是有一定的了解。
当时的时局,以梁冀为首的外戚势力垮台,两次党锢发生,而刻经提议在这个时候出台,其实是有一定政治目地的。
刻经其实属于刘氏王朝用来笼络士族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分化古今士人的一种手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5/15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