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1988第8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3/4779


设备和生产线,是一种生产资料,在过去几十年里面,产生资料不是商品,不能进入市场交易。
直到80年代初,在长沙召开的全国机电产品交易会,才打破了生产资料不进入市场的迷信。
这次交易会是生产资料进入市场以来第一次大型交易会。
从此,机床、汽车、工程机械、水泵、风机、电机、电器和各种仪器仪表在内的几十个大类的机电产品,都可自由买卖。
1985年是一个技术***的年代。
国家确定“六五计划”后三年引进“三千项”技术,截止到1985年,就已经签了4000项,成交额达到36亿美元。
家电,纺织,橡胶,钢铁,甚至啤酒灌装都在这几年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当时在国内,即使很小的工厂也在到处找合作。
江南机械厂身为国内机械工业的领头羊,自然也不能例外,他们花费巨资,从国外引领了大量的技术和旧设备,对国外淘汰的旧生产线进行拆解研究,又从中得到了大量的技术。
在汽车产业正式崛起之前,纺织业一直都是申城的核心产业,也是龙头产业。
江南机械厂承担了大量纺织设备的生产、制造、研发任务。
无纺布也属于纺织生产的一种产品,只是国内起步晚,产能低。
八十年代,我国的口罩,还没有无纺布口罩,使用的都是那种白色的棉纱口罩,包装名称叫卫生口罩或者卫生口鼻罩,包括医用和民用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口罩的厚度,也就是棉纱的层数。
民用的一般有4层、6层、8层、12层棉纱口罩,其中只有12层棉纱口罩可阻止病原体的传播。
医用的有12层、16层、18层和20层的棉纱口罩,厚厚的一个,跟戴了个防毒面罩似的。
从这一点上就可以发现,我国的无纺布生产水平有多么的低下。
全球无纺布消费量在1983年时为80万吨,而到1985年时增长到110万吨,1988年为140万吨。
我国的产能,大概占到全球的百分之一左右,我国的人口数量,却占到了全球的五分之一左右,人均无纺布使用量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全球无纺布消费,以每年10%的速率递增。
在1989年,国内还鲜有有识之士,意识到无纺布的巨大潜力所在。
当此时也,王林同志率先进入这个行业,敢为人先,率先完成国内无纺布生产的大布局!
早在去年,王林成立卫生巾工厂之时,他就有心建立无纺布生产基地,但彼时他资金有限,有心无力。
今年一开春,他就认识了江南机械厂的崔振华厂长,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俱全,于是顺利的催生了无纺布工厂的建立。
王林和崔振华又聊到了其它机械的生产,比如说卫生巾生产线、纸尿片生产线。
“崔厂长,现在国外有一种新型号的卫生巾生产线,售价高达2000万一台,更高级的一款,更是天价,要一亿元一台!这种生产线的产能和卫生灭菌程度,完胜现有的生产设备,我们哪怕只要一台这样的大型生产线,就能组建一个颇具规模的卫生巾工厂。”
“这个我知道,”崔振华笑道,“我经常到国外机械厂进行参观和访问,师夷长技嘛!不得不承认,国外在工业机械生产方面的技术,领先我们太多了。”
王林道:“咱们市里,有没有这个可能,复制出这样的生产线来?”
所有人听了,再次震惊,都看向崔振华。
崔振华沉吟道:“有难度。主要是我们没有类似的生产线可以参考。不是我吹牛,只要我们有一台这样的生产线进行拆解,我们肯定能复制出来。个别零件可以依赖进口解决。”
王林对此倒是有信心,因为国人最擅长的手段,就是模仿和仿造。
在某些领域,国内的山寨产品,甚至能打败国外原有的著名品牌!
卫生巾对大多数国人来说,都是个新鲜玩意,更遑论新型卫生巾生产线了。
王林笑道:“如果国内能仿制出来,价格起码能便宜一半以上。”
崔振华道:“这是肯定的,应该说,远远不止一半,可以做到国外价格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
王林动容道:“那一亿的生产线,只需要两千万左右?”
崔振华道:“国外的生产线设备,出口到我国,都是天价。我这么跟你们说吧,我们以前有一款设备,其中的核心部件是日本进口的,就一个螺丝,从日本发货过来,人家要价一千美元,一分钱都不能少。你们想想,一个螺丝它再贵,能值一千美元?人家就是吃定了我们,知道我们只能买他们的!这就是掌控了上游生产力的好处,卡住了你的脖子,你想呼吸,你就必须听他的,他要你多少钱,你就只能乖乖的掏钱。”
周汉民道:“振华,既然如此,你们厂里,能不能把卫生巾生产线这一块的难关给攻克了?”
崔振华面露难色:“领导,这个难度不是一般的高,主要是我们对整个卫生巾生产线的内部构造一无所知,这等于是从头开始研发,没有几年时间,是出不了成果的。等我们研发成功,估计国外早就更新换代了。”
王林道:“这倒是实话,现代工业机械发展,日新月异,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我们现在使用的生产线,比三年前的又要高出一个档次了。”
几个男人,都吸着烟,陷入了沉思。
周汉民猛的挥了挥大手,沉声说道:“凡事都需要有人踏出第一步,没有第一个有勇气吃螃蟹的人,就不会有后来居上的赶超!振华同志,王林同志,我在这里鼓励你们两家公司,展开精诚的合作,共同提升我市乃至我国纺织生产机械设备的制造水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3/4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