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第12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0/1682


关键在于,这种陋习,还符合规矩。
“你的意思?”
“废除廪生作保制。”阎崇信沉声道:
“至少绍武元年以来,陛下废除贱籍,作保制本就不合时宜,何故又再施行?”
“可祖上作奸犯科之辈,也不得参与考试,所以担保还是要有的。”
张慎言建议道:“不如由廪生作保,改为由秀才担保即可。”
“此换汤不换药,一应有人担保,自然免不了被利用。”
阎崇信深恶痛绝道。
“若无人担保,怕是容易坏了规矩。”
“由里、县作证,足以证明其人,秀才担保不过是画蛇添足罢了。”
两人难得的争吵起来,言语来往激烈。
“好了!”
皇帝直接制止了二人,思量再三,道:
“参与县试的担保,定然会给予某些人捞钱的机会,尤其是廪生。”
“既然如此,那就由两名廪生担保,变更为一名秀才担保,无论是增生,还是附生,都足以证明其人。”
秀才其实也分为三六九等,并不是说考上了秀才,就能衣食无忧,终身享福。
所谓的廪生,即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
县学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生名义,发廪饩银四两,日子可谓是滋润。
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
一县廪生或许只有寥寥数人,但秀才却有数百人之多,足以杜绝所谓的家族秀才了。
“陛下圣明。”
几人恭敬地拱手。
“如今国家百废待兴,绥远、甘肃官吏稀缺,抡才大典正当其时。”
朱谊汐心思百转,忽然,他又问道:“对了,朝廷对于士绅的优免钱粮是怎么个章程?”
===第十四章所谓士绅===
这里强调一下,明朝一开始,从来就没有对士绅们进行免税的优待,而只是对徭役的优免。
整个大明,除了老朱家的藩王,没有人能够免税。
司马光曾说过:“有因役而亡者,无因赋而亡者。”
对于百姓来说,赋税重顶多倾家荡产,但徭役重就是破家灭门。
在明初,朱元璋见到这种情况,就提出了优免条例,官员们很多都是远离故土,根本不可能承担家乡里甲给他们分配的抬轿、修路、打更等杂役。
二来也不可能今天还是朝廷高官,明天就跟皇帝说我要辞职回去抬轿子了。
所以,从洪武年至嘉靖、万历,对于徭役的优免一直在成型,后来在嘉靖二十四年形成成例。
即:京官一品优免役粮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以下递减,至九品优免役粮六石、人丁六丁;外官减半;举、监、生员优免粮二石、丁二人;致仕优免本品十分之七。
许多人就望而生义,以为优免的钱粮,而实质上有明一朝,优免的范围始终是严格限制在劳役之中,从来没有扩大到赋税领域。
所谓的“优免役粮三十石”和“免田一万亩”指的是优免附着于“粮三十石”和“田一万亩”上的劳役,并不是免除他们的赋税。
赋税该交还是要交,只不过劳役费用能少交杂役那一部分。
通俗的解释,官绅们家的佃户,基本上可以免除徭役。
到光是这一条,就让投献之风大起。
然而,政策是好政策,但是政令一出紫禁城,但在具体的以县为单位的执行层面,乡绅们会通过各种手段,通过和县官勾结,不服正役、不交赋税……
“也就是说,本来只是对徭役的豁免,但传到民间,各县,就变成了赋税的豁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0/16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