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第12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1/1682


即使早有预料,但真切的从赵舒等人口中知晓此事,朱谊汐不禁怒从心起。
之前在民间,亦或者穿越前,他就对明朝的士绅优免特权深恶痛绝,其严重破坏了大明的财政收入。
(实质上每年依旧能收两千七百万石左右,相较于洪武年的三千石相差不多,只是开支增多了……)
谁能想到,真切的了解其事,就会明白,大明几百年增长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基本上被士绅窃取。
所谓的优免,也不合规矩,随着朝廷控制力的下降,而越发猖狂。
就像是宋朝祖制不杀士大夫,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杀的比谁都欢,长久的忽悠连皇帝都信了。
“官官相护!”哪怕一如张慎言这样的食利者,也忍不住叹气:“万历初年,海忠介(海瑞)不畏权势,对闲赋在家的徐文贞(徐阶)一家进行清查。”
“可惜,徐文阶教子不严,其虽有清廉之称,但家中却聚田数十万亩,以为松江府一大害——”
网上传闻海瑞是清官而对国无利,所以得出清官无用论,实在是居心叵测。
海瑞当年清理豪强,疏通吴淞江,抑制土地兼并,广审诉讼,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才是真正的好处。
“所以,对于朝廷来说也是简单,如今赋役合一,对于士绅们的优免形同虚设,正该罢黜其优免条例,一体收税。”
皇帝兴奋道。
当年的一条鞭法,就是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按时纳银即可,但后来变更为纳粮也是一样。
“陛下,优待士绅乃是国策……”
赵舒见皇帝有些不对劲,立马劝说起来。
您也当了几年皇帝了,怎么还那么幼稚?
一听这话,朱谊汐笑容立马凝固,陷入到了沉思。
俗话说,存在即合理。
难道大明300年来,十几位皇帝都是聋子哑巴,不知道其所谓的优免的猫腻?
不,他们肯定知道。
当优免条例正式颁布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朝廷迫于无奈,只能限定范围,约束士绅们肆无忌惮的行为。
但聪明的嘉靖只想修仙,水平能力足够的万历,却只想着宅在后宫,只能妥协。
见皇帝还在纠结,一旁的张慎言只能轻声道:“朝廷的根基,在于士绅。”
这一句话,点明了根本。
其实也可以反着理解,能颠覆朝廷的,只有士绅,读书人。
中国太大,财政养不活大多的官吏,归根结底,还得靠地方自治。
想要马儿跑,就得收买,拉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门阀选官,宋时不抑制土地兼并,再到明清时期的钱粮优待,这些都是朝廷对读书人的收买。
到了后来,为了不受制于其人,天朝并没有选择收买,而是只是替换。
天朝大规模普及夜校,进行扫盲,就是为了农民、工人成为读书人。
但朱谊汐能这样做吗?做不到。
他没有那个能力让乡村都跟着动。
即使朱谊汐在北京城,大口一张,内阁草拟文书,乃至于大明公报公开宣扬,废除所谓的潜规则,士绅优待。
但只要一到达县里,十个有九个会忽视。
一个自然是屁股决定脑袋,二个则是得罪士绅,权力很难进行延伸。
例如,雍正时期的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在乾隆时期就被弃用。
假使朱谊汐进行变革,那么儿子,亦或者孙子一辈,绝对会更改回来。
祖制?好用的才是祖制。
“那,尔等的意思?”
朱谊汐想了想雍正干了十几年,最后尽付之流水,不禁有些心寒,不孝子太多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1/16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