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第15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23/1682


纲盐制,用今天的话来解释也就是:
选定地方销盐,由盐商包干的负责制。如果每一年额定的盐引不能足数,则盐课就要受到很大的影响。
这样好处则是省事,朝廷只要管着生产就行了,但弊端也严重,大盐商垄断了销盐渠道。
票盐制则不同,不再包销,而是人人竞价销售。
只要购买盐引,就能去往各地贩盐,打破盐商的垄断,促进官盐的销售。
这几年来,商税司中,盐课节节升高,从最初的三百万块,增长至如今的八百万块,其中淮盐占据了一半份额。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增长日趋缓慢,似乎已经到了瓶颈,难以提升。
而锦衣卫却私底下调查,江南地区的私盐与官盐价格依旧相差悬殊,约有三成之差。
由此一来,私盐的规模是官盐的数倍,都入了他人的口袋。
没办法,这就是改革不彻底的后患。
当初为了尽全力北伐,对于盐课,只能从大方向开始改变,把总商纲引纲引变更为票盐,更快的募集钱粮。
人还是那些人,只是换了条赛道。
弊病丛生,几乎全盘继承。
一路顺河而下,洪波涌起,运河两岸层林遍染,一派可供人吟咏一番的秋风萧瑟之景。
可惜,朱静是个粗人。
他一身鱼白棉衣,仿佛个公子哥,带着两三个随从,在扬州街头闲逛。
在江苏省建立后,扬州就成了其首府,因运河而削减几分声势的扬州府,又重新振作起来,繁华不减当年。
冬日的点点雪花,在扬州竟然成了景色,薄如纸的一层积雪,在瓦片上待不到半日,就成了雪水,从屋檐直接流淌到街面。
以至于朱静行走不久,脚底就已湿透。
而道路上的行人不减反增,冬至日临近之故,城内日趋热闹,大张旗鼓采购的豪奴更是不计其数。
“江南富庶,而盐商们又是最豪富的。”
朱静看着一座座朱门大院,不由得摇头不语。
票盐制虽然打破了盐商的垄断,但凭借着多年来的渠道,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大盐商们依旧占据了官盐一半的销路。
盐税改变很大,但又相当于没怎么改变。
盐商们依旧赚钱,只不过赚的钱变少了罢了。
所以,明面上赚少了,他们就想着从私盐捞回来。
毕竟每年淮盐课税四五百万块银圆,草里应该满意了吧?
朝廷是满意了,但皇帝却不满意。
“盐商们总是尽一切手段来捞钱,少赚就等若是亏钱……”
回想起皇帝临行前的话语,朱静脚步匆匆,不带有一丝的留恋。
等到他抵达酒楼包厢,锦衣卫千户楚原,就已经等待多时。
身体略显单薄,眉眼间颇有几分圆滑,衣裳是一件上好的棉衣,肤色较白,像一个商人。
朱静知道他,此人在山东勾连榆园军,以及大量的土匪,从而为决战赢得了先机。
也因此,其受封男爵,官升锦衣卫千户,驻扎在应天府,监督整个江苏,安徽两地境况。
“锦衣卫千户,楚原,见过钦差!”
“请起。”朱静忙虚扶了一把,两人客气地坐下。
对于朱静,楚原倒是了解颇深,圣眷极盛,如今充任特使钦差,又是一项捞取资历功勋的好差事。
这件事若是办的好,从其就能从正六品,升任从五品了吧,甚至能跨越至五品。
乖乖,二十来岁的府同知,正千户,与自己平级。
“此次某受陛下所派,所为淮盐之事,楚千户若是有所得,我必然向圣上为你请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23/16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