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第13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6/1447


不过这些解决办法都带有一些后遗症,并且这些后遗症就导致了大楚帝国这些年建造的船只,尤其是对材料要求非常高的战舰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毛病。
比如最早的一批大冶级护卫舰,使用了五六年后基本都退役了……因为当初造的时候使用的是晾干不够充分的木材,船肋也是不咋地,导致使用寿命不足,使用五六年后就千疮百孔了,最后只能退役。
不管怎么说,木材实际上都已经限制了大楚帝国大规模建造船只,尤其是建造战舰的规模。
这也是舰政部方面把主义打到刚忒上来的主要原因。
铁这东西,以大楚帝国目前的钢铁产业而言,不敢说要多少有多少,但是也绝对够海军用的,尤其是大冶搅拌法开始大规模应用后,大量熟铁被生产出来,也意味着熟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成本能够得以控制……此外毕竟海军造舰也只打算部分使用钢铁,主要是用于承重结构,不可能说全部使用钢铁的。
至于后续的加工,尤其是大型熟铁部件的加工很麻烦,但也可以通过增加大型设备,建立新工厂来解决。
但是工厂嘛,这东西对于大楚帝国而言很简单。
只要舍得砸钱,工业部分分钟能够建几个专门生产这些大型零部件的工厂出来,毕竟设备和技术都是现成的,唯一需要的就是砸钱。
而大楚帝国,不差钱!
所以经过讨论后,罗志学面对海军的专项经费申请也没有拒绝,还是批准了,不过数量不多,只有三十万楚元,让他们打造一艘大量采用熟铁的试验舰出来。
当然,这三十万楚元并不全都是造试验舰所用的经费,因为试验舰又不是什么大吨位的主力舰,就是先搞个几百吨的小船试验一二,造船费用也不会给高。
更多的钱,其实是用来进行前期技术研发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海军拿到钱后,就会向国内的相关厂家签订相关的研发合同,这样厂家才有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以及设备更新等等。
虽然承担研发建造任务都是工业部直属企业,但是一家人也得明算账,海军想要搞铁肋木壳船也得给钱不是……
而海军这边启动了铁肋木壳船的研发项目后,海军准备再接再厉,趁着天子对熟铁有兴趣,又匆匆上报了一个新项目:熟铁火炮计划。
海军想要以熟铁为原料,然后采用和青铜火炮一样的加工铸造方式进行制造呢。
大楚帝国里的火炮,有铁铸火炮以及青铜火炮,而两者的生产工艺完全不一样。
铁铸火炮还是采取了比较原始的铸造方式,也就是直接用含碳量比较高的铁水浇筑成型,也就是很多人说的生铁,而这种含碳量比较高的生铁直接浇筑出来的炮管。
这种生铁炮管后续根本无法进行精加工……因为生铁材料的含碳量太高硬度非常高,而且这年头的生铁质量也不咋地,也比较脆。
所以想要对生铁铸造的火炮进行进行后续精加工非常的困难。
目前主流,包括大楚帝国在内的铁铸造火炮方式,都是采用模具一次性浇筑成型的。
这也是大楚帝国陆军很排斥生铁火炮,就连海军对这玩意也很反感……
因为无法进行精加工,炮管的强度以及光滑程度都难以保障,为了确保炮管强度避免炸膛又只能把炮管制造的非常厚实,如此也就极大的加大了重量,具体可以参考清王朝后期铸造的各种铁炮,就是属于非常典型的大炮小弹……
而青铜火炮因为铜比较软的缘故,可以浇筑成实心炮管,甚至还能动用大型水力锻打机对实心炮管进行进一步的锻打加工。
最后用大型水力镗床,对实心的青铜炮管进行钻孔,最终造出来一根炮管。
看似后者比前者要更加复杂,加工工序多了不少,难度似乎非常大,但实际上对于大量采用水动力机械设备的大楚帝国而言,青铜火炮的生产加工还要更加方便快捷……而且生产速度更快。
大楚帝国在统一战争早期就开始大规模采用这一方式进行生产青铜火炮了。
青铜火炮在前装火炮时代这一时期里,除了贵没啥缺点。
但问题是,贵这一缺点在大楚帝国里也不算什么……一门115毫米青铜火炮不过数百楚元而已……这对于一个中央财政收入超过一亿两千万楚元的帝国而言。
表示随便从手指缝里漏出来一点都能采购几千上万门……
所以大楚帝国军方宁愿选用价格更加昂贵的青铜火炮,也不愿意使用铁铸火炮,哪怕两者价格相差好几倍……不仅仅陆军是清一色的青桐火炮,就算是海军那边也是广泛使用青铜火炮。
海军使用的火炮都是口径偏大,而且数量众多,比如金陵级三等战列舰以及后续改进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火炮的配置都是一样的,分别是下层甲板二十六门170毫米舰炮,上层甲板二十八门130毫米舰炮。
此外在船首、船尾楼以及侧舷位置,还一共部署了三十门的一百毫米舰炮,不过这些地方并不算是全通式甲板,这也是为什么大楚帝国海军的金陵级战列舰,被归类为三等战列舰的缘故。
因为这玩意只有两层全通甲板。
而在大楚帝国海军的分类里,一等战列舰和二等战列舰,是拥有三层全通甲板的主力战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6/14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