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1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6/1986


不说去年杀的那些人,只前些时一场官考,便有十数人人头**,一些人也被削官夺职,赶回了家中。
一顿操作猛如虎,让江左官场为之一清。
这是大唐开国之初的雷霆手段,大家的承受能力也确实比承平时节要强悍许多,并没有闹出什么乱子。
而李靖治理江左已有数载,威严渐渐深入人心,也无人敢逆其锋。
今年开科,李靖便大胆的将文院设在了江陵城中,湖北北道数郡生员皆要到江陵赶考,南道的文院则设在了武陵,湖南道则在长沙,并没有如朝廷所定那般让各郡自行其是。
用了些手段,才算是彻底调动起了世族中人的积极性,若不来江陵赶考,世族的年轻子弟以后就很可能没什么着落,再想引荐而入职,也不是不行,只是比之以往要困难的多了。
很多聪明人很快就明白了过来,此次科举不是闹着玩的,若不认真对待,像以前那样敷衍了事,之后许就要面对大都督的怒火还有郡中官员的排挤和冷落。
隐约的传言也随之到了他们的耳朵里,之后再想入仕,也就是能得些九品之外的职位,那是什么东西?衙门中的吏员啊,衙门当中最底层的存在,和奴仆何异?吾等怎能为之?
有鉴于此,六月间世族的年轻子弟纷纷背起了行囊,往江陵而来,周弘礼就是其中之一。
北边大唐和突厥会盟的消息传到这里,也没能引起多大的波澜,大家的目光都不约而同的放在了科举之事上面。
这和年初时完全是两个样子,那会人们议论纷纷,还都想抒发一下自己的见解呢,现在就没了任何的争论。
同时江陵书院也已在建,估计冬天里便能建成,同样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这是一种连锁反应,当年前隋科举所面临的阻碍被战乱已经去除的差不多了,人们对于选才制度的革新的抵触再没那么顽固。
而中原王朝的鼎革就是在这样打破重建,再次打破的循环中不断前行,凡睿智之人都明白,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只有顽固守旧的人或者势力罢了。
革新需要付出代价,很多时候都是血淋淋的,时至今日,鲜血已经流的太多太多,科举也便应运而生,就像当年察举之制出现的时候一般模样。
..................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科举之初,还是一种为贵族们量身定制的模式,没有几个平民能参与其中,因为他们即便有着才学,也很难通过县中选拔那一关。
没点关系和名声,谁会把你推送到郡中参考?
这肯定是弊端之一,但现在朝廷不关注这个,怎么成功的举办一次科考,才是大家为之努力的目标。
来江陵主考的不是江左人物,而是朝中之人,这也表明了朝廷的重视。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很多人都明白,大都督李靖的刀估计已经重新抽了出来,这次不会再有张亮之类的人物出现。
有谁敢于扰乱科考选才大事,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头**,所以江左的杂音消失的很快......
六月间,江陵的百姓就能清晰感觉到江陵城变得热闹了起来,酒肆茶舍间,总能见到一些读书人的身影。
最热闹的当然还是青楼楚馆那种烟花之地,文人才子就喜欢这种调调儿,吟诗作画,美人佐酒,这是他们的社交场合。
一场场的文会也变得愈发密集,迎来送往间,江陵的官场也开始活跃了起来,来赶考的世族子弟拜访着他们的亲朋故旧。
在闲聊间探听着朝廷的动向以及考试的内容以及风向。
..................
像周弘礼就拜见了他的两位叔伯,还有几个堂兄弟,他们都在江陵城中为官,而这些日子他参加了多少场文会,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第1264章科举(二)===
周弘礼今日起的有些迟了。
本来是个大日子,仆从书童都盯着呢,可周弘礼有懒床的习惯,磨磨唧唧的洗漱过后,又吃了点东西,然后……自己就着急了起来。
“周兄,周兄……”
好在他就住在文院左近,路倒是不远,正紧赶慢赶的走着,眼瞅着到地方了,有人在身后唤他。
周弘礼驻足回头看去,一驾竹抬姗姗而至,后面跟着几个从人。
周弘礼仰头瞅了瞅,拱手为礼,“还当是谁,原来是刘兄啊,怎的也来的如此之迟?”
一边说着,心里一边念叨,姓刘的可真多。
这些日子他在江陵参加了好多场文会,碰到一大堆姓刘的,各个都是汉时苗裔,不过他倒也不很奇怪。
江左姓刘的本就多,其中大部分其实都是南蛮后裔,只有少部分是汉室遗族,其中一大半还都是当年衣冠南渡时到的江左。
这位刘兄是周弘礼在文会上结识的友人,名崖,字期远,江陵土著,世宦之家,前两年还有人去了长安为官,比枝江周氏要富贵许多。
刘崖让人停下,利落的跳下竹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6/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